快好知 kuaihz

注意看,小帅和小美正在围剿电影配乐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

小帅和小美之间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对于电影解说爱好者而言,他们甚至不需要看画面,仅通过BGM就可以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猜到七七八八。

听到《Dein Weg》中空灵的女声吟唱,小帅和小美之间一定是发生了一场热血的救赎故事;听到《Time Back》尖锐的钢琴伴奏,小帅和小美的故事一定充满了悬疑和惊悚元素;听到《Paris》中循环不休的让人汗毛倒竖的采样,小帅极可能是个变态杀人狂,而小美一定凶多吉少;听到《Illusionary Daytime》悠远绵长的钢琴声,小帅和小美之间一定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藉由“电影解说”、“三分钟说电影”一类的“电子榨菜”,这些甚至不曾被记得名字的音乐传遍互联网。为什么这些配乐会受到“电子榨菜”青睐?它们又缘何可以血洗互联网?

血洗互联网的“榨菜配乐

每一个当代人,都无法拒绝一份“电子榨菜”。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刷卡走进地铁站,将手机屏幕横放,随着人流前进,耳机里的AI男声仿若恭候多时,“注意看…”仿佛一声令下,你全身投入到小帅和小美的故事当中,或跌宕或离奇。当列车进站,你随着众人拥挤进车厢,一个钟头有余的电影凝聚在短短三分钟之内,正适合你从进站口走到车厢内,一气呵成,不多不少。

这就是“电子榨菜“的意义,就像正餐的佐料一样,填补到当代人生活中的一切碎片时间。而“三分钟说电影”这类内容,可谓是所有“电子榨菜“品类中最让当代人欲罢不能的品类。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撷精了一部电影中最刺激的画面、最露骨的旁白,配上最戏谑的角色名字、最抓耳的BGM,让当代人完成了一场密度极大的情感体验。

当你拥挤进车厢,站定,滑到下一个视频时,是 “这些BGM一响就有画面感了”、“影视解说经典BGM你听过几首”等盘点类短视频。当每一首BGM对你而言都再熟悉不过,你才恍然大悟,相较于“电子榨菜”: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节,这些“榨菜配乐”才是真的血洗了互联网。

在浏览器、流媒体上检索“电影解说配乐”,只需要几秒你就可以获得几百首热门的“榨菜配乐”。

细看之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年间曾掀起过热潮的金曲,例如由Kim Taylor演唱的歌曲《I Am You》,Kim Taylor的嗓音独特,以低沉、沙哑、慵懒感见长,尤其是歌曲前奏的吟唱,轻而易举就攫住了歌迷的情感神经。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一开始就作为美剧《闪电行动》的插曲发行,自带救赎、奉献、感动、治愈的气质而备受电影解说的青睐。

再如,由Max Raabe重新演绎的《We Will Rock You》,属于百老汇时代的复古滑稽唱腔,辅以Max Raabe独特的卷舌音,听来就脑补出一位蓄着络腮胡的风骚大叔,如此一来,该歌曲也常常出现在各种喜剧电影的解说中。

还有一些音乐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独立制作人,属于自然传播,偶然引爆。例如,歌曲《Illusionary Daytime》就由居住在洛杉矶的独立音乐人Shirfine在9年前创作,而Shirfine在采访中也表示,从未料想过歌曲会被这么多人喜爱,她在创作时非常依赖直觉和感受,便将歌曲的走红归结于听众的“共鸣”。

而更多的“榨菜配乐”来自于不知名的个体音乐人,甚至难以溯源到谁是真正的原作者。就像视频和图片被加上一层又一层的水印而变得模糊不清,这些配乐也在经由一次又一次低劣的加速或降速Remix后变得一片混沌,失去原有的细节,只剩下清晰的高潮。

例如,《她的微笑》因为一阵十分热血的枪声而成为配乐宠儿,而事实上同名歌曲来自于一个叫阳山伟伟的国内制作人,并且在Original Mix版本中并没有枪声。除此之外,《她的微笑》实际上是将LookedatHerFore的作品《Tears of The Sun》进行Remix的版本,而这首《Tears of The Sun》与挪威音乐制作人Alan Walker的处女作《Fade》查重率在90%以上。

事实上,很多“榨菜配乐”都是如此,具有明显的强节奏感、强画面感、强故事感,也由此被电影解说者用作视频BGM,以便迅速带给手机前的观众以强情绪感,为这段电子榨菜全神贯注三分钟。

如果原始版本的情绪调动力不足,那么有一些专门为短视频定制歌曲的公司,依靠他们成套的流行元素、趋势的监控体系,在原版歌曲基础上进行更精细化的运作,为歌曲叠加一段又一段抓耳、重复的旋律,直到最终可以在“注意看”的感召下,洗进当代人的脑子里。

谁把“榨菜配乐”刻在我们脑子里?

“与恋人依依不舍分别时,传来的是平静的音乐;交通工具加速开始疾驶时,响起的是有速度感的音乐;华丽的格斗场面就搭配豪放有力的曲子。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类似这种为了带起电影气氛的配乐就被称为‘戏外音乐’。”

在知名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自传《感动,如此创造》中,他如此评价电影配乐的作用,即创造一种“虚假之中的真实”,“虚假”在于电影配乐存在与“戏外”,并不是电影对于现实生活场景的还原,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真实”在于配乐并不会让人觉得虚假、不协调,正在于配乐还原了一种“气氛”。

配乐能够进一步增添场景中的气氛。日文‘气氛’一词的词义模糊不清,指的是现场散发出的感觉,犹如阴影一般变化不定。电影里的世界理应能借助影像展现,但通过配乐后,更能烘托出演员的演技、深层的心情,甚至是导演对于整部电影的想法。”

在久石让看来,传统电影配乐的作用在于“造景”,形成一种想象上的空间来烘托演员的演技,在于“共情”,让观众更能明白角色的深层心情,最终实现“达意”,反映电影的主旨,传达导演对于整部电影的想法。

但是,当电影被压缩到只有短短三分钟以后,“电子榨菜“必须要剔除一切可能造成观众理解障碍的问题。就像一切角色的名字都被缩略成了小美和小帅一样,电影配乐也要力求剔除一切缓慢的宣传和长长的蓄势,直接将观众拖到情绪的至高点。

如此一来,“榨菜配乐”的作用也变得简单,即创造“模因”。

无论是《她的微笑》中热血十足的枪声,还是《I Am You》中深情的吟唱,抑或是《We Will Rock You》中诙谐的配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模因,一个流行的最小单元,力图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洗进听众的脑子里。

此时,配乐不再需要“字斟句酌”,它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二是能满足所解说电影的情感主旨。前者由“模因”来实现,后者则与解说类视频的流水线生产有关。

2015年,一个叫谷阿莫的男人横空出世,他发明了“X分钟说电影”这一商品,用带着台湾腔的口音将一部部电影拆解成一个个戏谑的小品,将严肃的影评调侃成电影“局外人”角度的脱口秀。

当这一模式填补了碎片化的阅片需求后,谷阿莫顺势走红。随后,这一品类迅速兴起,无数“X分钟说电影”的后浪正在洗出谷阿莫身上一切个人化、差异化的特质,将电影解说做成一条条流水线。“她好单纯好不做作,跟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好不一样”、“他是主角,主角怎么会死?”,这些具有谷阿莫标签的幽默与讽刺,连同他独树一帜的台湾腔,由于不够经济、不够高效而被“电子榨菜”的流水线抛弃。

如今,在抖音、快手上有不计其数的电影解说类账号。在这一细分垂类下,毒舌电影、布衣探案、乌鸦电影等账号的粉丝已经达到了千万级。他们的更新频率大多是3到4天更新一期,一期一般分为三个视频发布,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三到四天的周期内完成选题、脚本撰写、素材选曲、剪辑、审核和上传。相较之下,更多中腰部、处于孵化期的账号还需要寻找观众的痛点和痒点,那么更新的频率而更高,日更是常态,甚至需要一天之内更新多个作品。

为顺应高强度的生产节奏,电影解说类视频愈加趋同。一模一样的画面分割比例、一模一样的AI人声、一模一样的解说话术,而对于配乐而言,复制已成功的配乐经验毫无疑问是最高效的方式。

最终,这些“榨菜配乐“就刻在了当代人的脑子里,而我们可能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取兴趣去检索一下这首配乐的名字。当这些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也只记得它曾渲染了小帅和小美之间的一段故事。

至于故事细节,我们不记得,当然也不重要。

“谱曲器“和文化消亡的恐慌

“近几个星期,这首小调在伦敦非常流行,这不过是音乐司下属的一个科室为无产者特别生产的许许多多类似的歌曲中的一首。这种歌的歌词都是由叫作谱曲器的机器自动编写的,不须假借人手。”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一书中塑造的反乌托邦的社会中,有一种机器被称为“谱曲器”,它可以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创作歌曲,这种歌曲在小说的主人公看来,“野蛮粗俗,咆哮不停”,甚至“很难被称之为音乐”,但这些歌曲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流行”。

如果乔治·奥威尔活在短视频时代,那么他很可能会看到他的预言成为现实。这些粗制滥造的音乐足以满足消费,但也足以摧毁消费者的审美。

《1984》中发明了“谱曲器”是老大哥,而现实生活中发明“谱曲器”的可能是短视频或者算法。但无论是老大哥还是短视频算法,他们都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专制力量”,把大众囚禁在一种低劣的、缺乏审美的“文化监狱”之中,让我们陷入精神枯萎,甚至最终让我们的文化消亡。

害怕“电子榨菜”摧毁电影艺术,害怕“榨菜配乐”摧毁音乐艺术,我们陷入一种文化消亡的恐慌。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在印刷时代、广播时代还是电视时代,信息都是单向传递的,大众只能选择接受。甚至,到了门户网站时代也是如此,网站编辑炮制包括广告、观念在内的信息消费品,通过电话线分发给早期的互联网用户。

当门户网站摇身一变成为平台,个人创作的技术门槛降低,全民创作的风潮兴起,大众不再只是信息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就算我们对“电子榨菜”或“榨菜配乐”深恶痛绝,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信息的生产和分发从未如此“民主”过。

不过,新旧媒介交替的时候,必定会带来一段时间内的野蛮生长的内容。当内容膨胀到注意力的极限,就会激发出各种博弈的力量,博弈带来制衡,而制衡将会在各类博弈中实现规范化发展。

就像电影解说的版权问题在“法律和政策”这样硬性的博弈力量下,形成规范发展;而电影解说的“榨菜配乐”也会经过调侃、审美疲劳,最后在“受众选择”这样柔性的博弈力量下,形成一种规范发展的样态。

如今的“榨菜配乐”似乎少了一种音乐的“精雕细琢”,少了一份艺术的高雅。

不过,媒介的更迭注定于批评相伴,就像尼尔·波兹曼痛斥电视将成人儿童化、麦克卢汉批判色情和暴力的商业广告是“工业人的民俗”,这些没有门槛的、注重情绪刺激的“榨菜配乐”不啻为洞见当代人生活的切口。他们和当代人的生活节奏相匹配,快节奏、高强度、可复制,无论好坏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也许未来会被称为“短视频人的民俗”。

至于技术的发展,永远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长或短,快或满,种种差别都因为自由和包容而消散了。就像唱片时代中的经典所言:“无论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举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美  小美词条  围剿  围剿词条  配乐  配乐词条  正在  正在词条  注意  注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