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球最热一天”正不断被刷新,热浪席卷,海天云蒸。
越南高温致“电荒”,居民泡进河里降温;欧洲极端天气频发,意大利人摸黑乘凉;中国多地温度记录频频被打破,淘宝上的纳凉产品卖爆……
洞洞鞋时隔几年再次流行,福州商人月销300万元;湖南“厂二代”今年预计要卖4000多万元的凉席;中国商人生产的挂脖冰圈、冰凉贴、太阳能风扇正在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全球。
《卖家》推出“夏日经济”系列报道,挖掘降暑产品背后,中国商人的敏锐和智慧。
这是越南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也是最难熬的一个夏天。
位于北纬10°的越南每年5月入夏,气温很快就能飙升至38℃以上,今年还出现了创纪录的44℃高温。加上年平均84%的湿度,夏天的越南成了名副其实的“蒸笼”。
今年,越南遭遇了“电荒”。
5、6月时,位于越南北部的首都河内市入夜后一片漆黑:不是没有路灯,是政府为了省电直接关闭了部分路灯。
工业区的工厂轮流停电,工人们跟随着停电时间表上班,有发电机的大型商场挤满了避暑的人,一些店铺因为停电和高温直接歇业,当地居民敞开住宅大门和窗户通风,出租发电机的店铺订单涨了七成。
越南政府选择向中国求助,到广西购买电力,越南居民也选择向中国商家求助,抢购来自中国的储能风扇。
同样在6月,深圳宝安区的一家电器生产厂里,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一款白天用太阳能充电,夜晚能照明,还能给手机充电的储能风扇成了爆款。
创始人赵喜平也被今年的需求量吓了一跳:“因为生产周期和海运周期,风扇从开始生产到正式在海外市场落地销售需要三个月。每年的9月到次年5月,是工厂最忙的时候。往年6月,大批量的货基本都出完了,之后是补一些零散的订单。今年因为东南亚市场的爆发,6月,我们还在往越南发货,销量比去年同期暴涨好几倍,工期排到了8月底。”
2014年,赵喜平就和生意伙伴做起了电风扇。原本,他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中高端,主要面向日本、韩国和欧美销售。没想到,因为海外客户的需求,他把风扇卖到了非洲、东南亚和南美,降温需求下,如今他的公司年销2亿元。
从欧美转战非洲
2014年,做了几年马达生意的赵喜平和同伴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创业。他们一边做着马达生意,一边将这个技术应用在了风扇上,研发出了更静音、更省电、使用寿命更长的风扇。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做这种风扇的厂家,我们是行业内靠前的。”谈起第一款风扇产品,赵喜平的语气依旧是骄傲的。将近十年了,这款风扇产品依旧在售卖。
但由于研发成本和售价是传统风扇的2倍,以及市场认可度不高,这款产品的销量并不好,“2014年—2015年,只卖了近两万台”。
于是,赵喜平又研发出了第二款风扇,在第一款风扇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储能风扇,让风扇在没有连接电源的时候也能照常工作。
第二款风扇的价格是传统风扇的4—5倍,销量虽然略有上涨,但整体依旧不好。赵喜平也发现了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高端市场,但高端消费人群对风扇的需求量并不大。2014年—2015年,我们整体亏损了近1000万元”。
为了寻找突破口,赵喜平开始调研全球市场。他发现非洲、南美和东南亚的不少客户有着同一个问题——缺电。
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常会出现缺电的问题,即便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南非也经常停电。
在南非斯坦陵布什工作的徐若每天都会经历停电,“我们生活在市中心,是以前殖民者的定居点,相当于是富人区,办公区域和餐厅会常备发电机。穷人买不起发电机,也负担不起发电机需要的柴油”。
从斯坦陵布什市中心向外望去,不远处就是山坡上的贫民区。通往开普敦的公路上,肉眼就能看出贫富差距——别墅、公寓相隔几十米外,挤满了密密麻麻用铁皮搭成的平房。
因为生产力和经济原因,这些区域的大多数居民家里也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居民主要靠风扇来消暑,对风扇的需求很大。
赵喜平针对这些客户做起了研发。他给风扇加上了一块太阳能板,“没电的情况下可以用太阳能板给它充电,有电的时候也能用家里的电源给它充电”。
他的工厂本身就做着马达生意,这些年来也一直在更新技术。过去成本50多元的马达,在他们的努力下,被压缩到30元以下甚至更低。
“我们的风扇产品,几乎所有零配件都是自己生产的,陆续把成本降了下来。”赵喜平有些无奈,“传统的风扇,很多工厂都能年销几十万台甚至一两百万台。我们第一年才卖了两万台”。
但正是因为这条新开的生产线,让赵喜平的生意慢慢壮大,从“三年亏损千万元”,到如今年销2亿元。
三个帝国理工学生,找到中国老板
为了打开销路,2015年前后,赵喜平做起了线上生意,还在2017年入驻了阿里巴巴国际站。
赵喜平和公司员工都没有什么线上运营经验。前两年,“眼看着钱花了出去,却没看到有订单回来”。赵喜平几乎都要放弃了,但他又转念想,“年销两万台都没击败我,不妨再试试”。
美国顾客给赵喜平公司和产品的五星好评
于是,赵喜平又招募了专业的线上电商团队,和负责接待客户的业务团队分工合作,慢慢把线上生意做起来。
也正是这时,他们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
几年前,三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到非洲旅游,为了深入体验,他们住在了本地的一个村落中。
这个村落没有通电,到了夜晚漆黑一片,居民只能用火来照明,面对夏日的高温,他们也只能硬挨过去。
住宿的几天,这三位学生亲眼目睹了隔壁村庄失火。
没有水电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却还是有人葬身火海。天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昨天的家园就被火焰吞没,成了一片废墟。
隔壁村落的大部分人,都死在了这场火灾中。
这场火灾震撼了这三位学生,也让他们下了一个决定:一起融资创业,给这些缺电的国家带去不用充电的照明设备,让夜晚更加安全,也让当地的孩子们能够在夜晚学习。
这三位学生创办的公司在网上看到了赵喜平的产品,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找到了他,希望他能打造出一款适合在非洲贫民区使用的风扇,也提出了更多功能上的需求。
被这个故事触动的赵喜平,在接到订单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降低成本,让非洲当地人都能买得起这款风扇。
和研发团队讨论了之后,赵喜平给风扇加装了一盏照明灯和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去除了“风力档位”“定时”等功能,只保留了基础的“照明”“充电”和“送风”功能,“现在很多非洲人都有手机了,有了USB接口,没电的时候,风扇也能给手机充电。一天的光照就能让风扇充满电,如果单纯使用风扇功能,充满电之后能用40个小时”。
为了将风扇的成本降到最低,赵喜平还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这也是为了品控,不能在质量上马虎”。
这款产品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也让赵喜平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三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生的公司获得了和联合国的世界银行合作的机会。现在,他们每年都会向赵喜平下10万台以上风扇的订单。
不做风口上的生意
赵喜平的风扇大多数都销往了经济欠发达地区。
他算了算订单,非洲占比30%,南美占比20%,东南亚占比30%,“还有少部分卖到了北美和欧洲”。
今年夏天,全球多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赵喜平的风扇又卖爆了,“泰国、越南、菲律宾客户都来抢着下单,非洲部分国家的需求量都比往年增加了很多”。据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显示,今年3月—5月,海外买家对风扇的需求量同比增长超过了30%。随着气温不断升高,6月,平台风扇的需求量在5月高增长的基础上,再度环比增长30%。
央视报道中,越南气温达到了44℃
但赵喜平没有去抢“风口”,也不赚快钱。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也越来越多,“研发费用基本占了每年销售额的10%—15%。我们每年都在开发新品,今年就开发了三四款新品,还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定制产品”。
“抢‘风口’是抢不到的,就算抢到了,最后也会还回去。”创业将近十年,赵喜平看了太多行业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很大胆”,变成了现在的“很谨慎”,“专业的人都留在行业里,想赚快钱的已经都不在了”。
今年越南的“电荒”,赵喜平感慨可能又会淘汰一批商家,“越南的需求特别大,一些本来不做风扇的商家也入局了。平时卖100元、150元的一个的风扇,有些厂家涨价到300元,客户也愿意买单,因为货到了越南可以卖到600元甚至700元”。
但在赵喜平看来,像越南“电荒”一样突发性的需求,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他也没有盲目扩产,只接了工厂力所能及的订单,还劝告身边的朋友不要轻易去凑热度,把自己专业的事做好才是硬道理。
6月初,越南出现了抢购风扇的热潮
随着越南政府和广西达成了供电协议,又从临近的老挝买了不少电,越南居民对太阳能风扇的需求果然少了很多。不少厂家盲目扩产的产品成了库存,堆积在仓库卖不掉。
一些厂家的盲目入局,也让销往越南的产品鱼龙混杂。
赵喜平的一个越南客户告诉他,自己之前采购了一批太阳能风扇,但到货之后直接放在了仓库里成了库存——厂家发过来的样机和实际到货的产品质量不一样,他不敢在越南售卖,怕砸了招牌。
“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客户来说,买一台电风扇可能就和我们二十年前买一台彩电一样,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但我们会希望他能用久一点,用个三年,五年甚至十年。”
赵喜平明白,在中国人眼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风扇,对不发达地区的客户来说是一件价格不便宜的“大家电”,过硬的品质才能打开销路。
一台风扇想要量产,除了公用的模具,至少还需要机身、按键等五套模具,而赵喜平在模具上就会花费30万元以上,几乎是同行的一倍,“要确保模具的寿命能使用50万次以上,普通的摔打、磕碰都不容易损坏”。
“最早的那款产品,我们现在还在卖。有一个泰国的客户订了那款风扇,十年过去了,前两天他找到我们,说风扇还能用。”如今,赵喜平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亿元,其中风扇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亿元,其中有70%的订单在线上,回购率也达到了70%。
再过两个月,赵喜平和工厂又要进入忙碌的阶段,他们即将生产下一年的风扇,在明年继续给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的人民送去清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