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
6月,28岁的淘宝店主悠悠(化名),在自己的鞋店跟风上架了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却意外迎来了开店以来的最爆流量,一个月赚到了1万块的纯利润。
从2021年开店至今,悠悠认真选品时没得到结果,没想到无心插柳却踩中了风口。
“卖脑子”听上去惊悚,却是一类“情绪类”虚拟商品的典型。为了完成作业在淘宝“卖蚊子”的电商专业学生,月售600只;《消失的她》之后,“骂醒恋爱脑”的链接日销售额过500元,月收入达到近2万元......看似无厘头的消费,却是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情绪价值。
“花小钱,买开心。”一位品牌策划对商业数据派说道,“这届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也成了一门越来越火的生意。”
从去年寺庙上香、彩票店里“排排站”,到今年的职场发疯文学、多巴胺穿搭,当代人的情绪走向了时而松弛休闲,时而张扬强烈的两极化,前者是寄希望于玄学,后者是大胆面对真实自我。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之下,当代人普遍存在着精神压力,从科技首富马斯克、创业大佬王慧文、天王歌手李玟,再到普通打工人,抑郁症多发,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加强,更注重内心情绪的疏解。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除了追求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花点小钱去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也成了一个发展迅猛的商业机会。
淘宝店里一边是卖爆的虚拟产品,一边是鲜少被人问津的男鞋,泾渭分明地提醒着悠悠,“理解用户需求、选对产品,比什么都强。”
当情绪主义站在镁光灯下,消费市场的密码也正在被改变。
在网上卖“脑子”、卖“蚊子”?情绪生意火了!
24岁的慕慕,从去年开始,在4家淘宝网店做起兼职“树洞”,专门和人聊天。
她告诉商业数据派,作为副业,目前每月稳定的收入在几千元左右,而全职的陪聊,能达到上万块。
“很多人找来的时候,情绪已经相当崩溃了,他们不需要我们真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倾听、理解和鼓励。”慕慕说道,“因为我很爱聊天,这样既能帮助别人,又可以赚钱。”
一边治愈他人,一边赚钱,情绪生意怎么就火了起来?
作为有跨越4年从业经历的“专业树洞”,慕慕解释道,这门生意已经有些年头了。
“第一次入行是大一,朋友给我买了一单体验后,就产生了兴趣;第二次入行,是去年毕业后,因为主业工作自由,又想和人多聊聊天,就开始了。”
据慕慕观察,尽管近年来,淘宝上出现了不少情绪店铺,但陪聊师始终都在招新,“现在有心理压力的人很多,但心理咨询比较有限。”
需求多,生意也红火。30分钟的陪聊生意根据等级,花费20元到200元不等,而包周、包月的单价高达数千元。
除了从业者,那些开店经营“情绪价值生意”的人,往往也是“轻创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
有个2002年出生的小伙子,拉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起做“树洞”,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当一百多个人的“树洞”。
不同于更加严肃的物品消费,虚拟商品是由年轻群体发起的游戏。这届年轻人,既在探索创新创业路径,也在和自己的消费者、服务对象相互疗愈,寻找自我和解。
总体来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下,电商平台上一些提供情绪价值的生意呈井喷趋势。主打陪伴类的,如道晚安服务、骂醒恋爱脑,祈福类的如智商+1、毕业季的offer好运喷雾,成交额都获得了高速增长。最近电影《消失的她》上映后,“骂醒恋爱脑”登上淘宝热搜,一家主营此类服务的淘宝店在6月26日-7月1日,支付金额环比上涨超300%。
而在这些多样、新奇的消费现象背后,藏着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情绪价值”背后,年轻人自主意识觉醒
情绪价值,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母题。
书店的畅销位,从成功学变成了“拒绝内耗”的心灵鸡汤,不再逼迫自己成功,是如今人们新态度;MBTI 从用于职业选择到用作恋爱交友,比起另外的三组标签,人们最爱讨论的是e人和i人的根本情感需求,有i人网友说道,终于和小时候父母口中那个“嘴笨、不会来事儿”的自己和解了。
2022年,网红“二舅”的出现,让“精神内耗”正式出圈。同年,董宇辉凭借诗和远方成了被追捧的清流直播,人们用注意力投票,不断造就新的精神偶像。
在精神上放飞远远不够,节假日必须“知行合一”的去用行动消解。春秋露营、夏天玩水,即使是宅男宅女也向往起了户外打卡,让镜头定格出一刻的风花雪月,支撑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
一年间,不断变换的新社交运动,“情绪为王”的草蛇灰线已经初露头角。
2023年夏,多巴胺穿搭,把情绪价值推到了顶峰。
从韩流女团,到满街辣妹装,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明晃晃地填满了饱满而张扬的情绪。在亮眼的颜色下,质感、老钱风都沦为配角。
多巴胺像是一个传染因子,被注射到每一个行业之中。
汽车配色、服饰妆容、装修风格......除了饮料变得无糖以外,人们渴望一切糖分超标的色彩。
将时间线拉到更长的互联网二十年,“命运齿轮的转动”更加清晰的被呈现出来。
从曾经的短短几排emoji,到“表情包收藏已达上限”,从情绪文字“火星文”,到括弧文学(开心),力求将情绪从字里行间里渗透出来;而在短视频来临后,强冲击力的画面和BGM配乐,在3秒之内就要抓住观众的情绪。
正如传播的媒介技术学派所认为,相比于文字倡导的线性思维、文本阅读的延迟满足和独立思考,在短视频与社交时代,感官被放大到了极限。
连接对抗孤岛,这是“情绪为王”的一代。
工作中,打工人们从进修“情商36课”,进化到“与其内耗,不如发疯”;将工作与理想深度绑定是一种天真,找到了一个“work life balance”的工作比进了大厂更值得炫耀。当父辈还在劝说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年轻人更崇尚“为了守护内心的玫瑰”而整顿职场。
年轻人自主意识觉醒,这是时代转型刻下的印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市
以物易物的集市交易里,诞生了最初的商业文明。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到近日热播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无一不用市井中的众多小摊位,展现城市的繁荣。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们也把集市搬到了线上。从短视频到直播间,对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而言,“赛博集市”成了新的时代记忆。
不同于传统集市中的瓜果蔬菜、锅碗瓢盆,80后的游戏皮肤,95后的情绪生意,“赛博集市”万物可淘的背后,是消费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
以前集市是强交易性的,如今的集市带着复古记忆回归,更加强调体验经济与情感价值。
对年轻一代而言,被柴米油盐填满的同质化集市是无趣的。如今,线下集市中流行“露营”、“国风”等各种主题,“线上集市”也全面做起了直播内容,“逛集市”的热闹氛围形成了。
而到了真正购买的时候,在步入鲍德里亚口中的消费社会之后,可替代的商品选择变得多样,在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之外,人们也更在意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什么东西”热搜榜单,香菜腮红、头盔伞......各种难以捉摸、特立独行的手办却有着不低的销量,消费者对于小众新奇特商品的兴趣高涨;倾听师、占星师等体验型商品消费也在快速攀升。
这些看似小众无厘头的消费,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额,反映出消费者人群的细分化、需求的多元化。有数据显示,淘宝上每天有1.1亿个长尾搜索词,对应着海量的长尾需求,绝大部分都有待满足。
需求意味着机遇。嗅觉灵敏的年轻人,也开始创业做起了生意。
开店经营“情绪价值生意”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平台发现机会、发挥优势,也在和自己的消费者、服务对象相互疗愈,一起寻找自我和解的方式。
根据公开数据,过去一年来淘宝新开店的商家人数超过了500万,其中,新开店的00后就超过了130万。
无论是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还是年轻创业者的探索,最终都需要平台提供良好的土壤,连接双方。为此,电商平台们都在今年都出台了各种扶持中小商家的计划。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报告提到,2022年数字生活包容性在不断增强。
经历了上千年,承载烟火气的集市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互联网的包容性,让集市的创新也越来越踊跃。
不断涌现的新需求,不断涌入的新商家,不断纳新的平台,一个良性的闭环,让新经济保持着流动的生命力。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