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科技奶嘴”之下,互联网正走向低幼化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低幼化已经是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科技飞速发展的另一面是人们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加剧,低科技产品的生活方式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小叉车呕泥酱麻麻爱你!热干面(武汉)加油!

X国,X省,赶紧来抄作业啦!

谁还不是个宝宝~

这些熟悉的网络语言,或许大家听着都会会心一笑,发出“好可爱”“萌萌哒”的感叹。可当低幼化的“萌系”表达开始向严肃的公共话题(如疫情、公民身份等)延展,违和感就开始出现了。为什么拟人化的叉车会比真实的工人更值得追捧?为什么中青年还以幼儿言行为荣?为什么粉丝与偶像之间非要带入家庭成员关系?都开始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诗人北岛曾说过,整个社会的低幼化,正在从娱乐界向文学艺术等领域侵蚀。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特殊现象。

但全民低幼化是怎么发生的呢?“高科技奶嘴”或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互联网低幼化,真的是危言耸听吗?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提出了著名的“奶头乐理论”——由于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今天,众多中青少年,都在低幼文化中乐不思蜀,形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漫长而复杂。早在16年前,尼尔波兹曼就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电视的出现催着社会进入娱乐时代,沉迷电子内容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思想浅显化。

而今天,我们或许也必须正视,互联网科技产业,也正在让人们陷入新时代的“奶头乐”。最典型的例子是,每当社交媒体爆发舆论战役,运用非黑即白的孩子式思维,甚至引入“举报”等“告老师”手段来处理问题;大部分人沉迷短视频等内容,明知“空虚”“浪费时间”却不可自拔。

这显然不是寒假太长,小学生太闲,因为还有各种拟人化的内容,也让成年人在高喊“好萌”的同时,始终以“孩子气”来思考,甚至开始“去人性化”,给叉车喊起了666……这个锅,互联网行业需要背好了。

高科技奶嘴,都有哪些后遗症?

作为一个科技媒体从业者,为什么我会将“现代技术之光”的互联网钉在低幼化的耻辱柱上呢?

首先,互联网助长了碎片化的思维和表达

一方面,互联网导致人们必须随时处理多线程任务。习惯了互联网生活的人可能会有直观的感受,那就是随时可能被打断。教师在家里直播,时不时就有家人出镜嘘寒问暖;网课上着上着,就想去游戏里挂会儿机;作业写了一半,微信里又来了新消息;刚准备处理邮件,关注的博主发新视频了!

在多任务中切换状态的人,各种各样的信息干扰或者是环境变化,都需要大脑去做判断,由此导致很难深入阅读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碎片化信息为了吸引更多的阅读量,往往将知识、信息简化,导致内容的浅层化甚至娱乐性,掩盖了背后深层次的知识原理。这种恶性循环之下,人们的逻辑思维和专注程度也被限制了。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即认识”,语言塑造了人的思维,在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与内容之后,人们的思维也容易跟着网络流行语变得低幼化,失去对书面文字逻辑体系的敏感度。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点,是资本驱动

不难发现,大众文化产品正在快速地“青春化”,玄幻文学、耽美文学、选秀综艺、跨界IP……开始取代推崇理性的“中年型”产品,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这也导致众多内容生产者为了迎合青少年而开始选择低幼化的营销方式,卖萌、卖人设、炒cp,都瞄准了青少年消费人群。

Benjamin Barber在他的著作《消费:市场如何摧毁儿童、低幼化成人、吞噬公民》中就提到,消费主义有效地让成人一直处于孩子的心理状态。而互联网商业模式中追求规模效应、免费效应,也让用户参数成为关键指标,讨好、吸引最容易形成高粘度的青少年,也形成了全民孩童的文化氛围。

去年 11 月,Facebook 的首任总裁肖恩·帕克(SeanParker)就曾发言,认为Facebook 一开始就知道它创造一种利用“人类心理弱点”的东西。他表示——“上帝知道它对孩子们的大脑做了什么。”

另外,互联网推动的富媒体趋势,也加剧了低幼

阿道司赫胥黎曾说:人们往往会爱上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视觉艺术是伟大的媒介发明,但互联技术对短视频、微视频、VR等新媒体形态的推动,也让大众逐渐交出了自主权。表面上看,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视频和博主之间随意切换,实际上视觉文本作为文化产品已经被平台、MCN机构、广告主和创作者,按照他们的商业目的和制作模式预先设定了,甚至连观看的时间、节奏和观赏效应都掌控在制作者手中。

尤其是多媒体平台都开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实现对用户兴趣的精准捕捉,从而源源不断地推送给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以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要在其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态度和审视,需要受众具备较高的审美文化素养和相对自由的公众表达机制,显然目前还不行。

所以,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影像轰炸,主流观众们选择了不加分辨的全盘接受,而“读图”“读视频”的直观表达,也将对用户心智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当你告诉自己“刷视频是为了休息放松”时,增长知识的目的就已经被观看的消遣娱乐性所取代了。

曾几何时,波兹曼吐槽电视让美国新闻成了可笑的“娱乐”节目,但今天,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在“高科技奶嘴”中快乐地交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告别低幼,也仍是少年:科技的另一条路

我们是不是只能在“娱乐至死”的新环境中共沉沦了呢?其实还有许多科技企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倡导“弱科技化”的生活方式。Google、Facebook、Mozilla 等科技巨头的部分前员工,就组成了非营利组织“Center for Humane Technology”,并和 Common Sense 共同发起了“科技真相”(The Truth About Tech)运动,旨在“扭转数位时代产生的注意力危机,使技术与人类最大利益保持一致”。

比如谷歌就在想方设法帮助大众放下手机,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幸福实验”。其中一个就是建议大家使用“纸手机”,将自己一天需要的信息打印在一张纸上并随身携带,然后就可以把手机留在家里了,或放在口袋里了。

Facebook、谷歌、苹果等巨头也都纷纷采取措施,来帮助用户实现“防沉迷”。比如Facebook及其旗下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就增添了控件,帮助用户计算花在服务上的时间,方便用户中止使用服务。用户还可以设置通知功能在一定时间内“静音”。

谷歌在2018年的I/O开发者大会上,为Android P设计了一系列防沉迷功能,包括显示手机总共使用时长、接收通知数量的Dashboard,设置每个App使用时长的App Timer,还有强制让屏幕变灰、进入免打扰模式的Wind down。

此前,被人们抱怨的Instagram等产品通过照片美化生活,正在侵蚀人的自我价值。就在前不久,Instagram官方也宣布,将逐步下架和“整形”相关的滤镜,以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审美影响,从而活在虚幻的想象里。

不仅商业力量动了起来,试图让用户脱离“奶嘴”,普通用户似乎也意识到了高科技产品对大脑的影响,并试图阻止它们。比如与智能手机相比,亚马逊的阅读设备kindle也是一个充满了“上世纪气息”的产品,黑白墨水屏的设计一看就能令“小学生”退避三舍。

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kindle的销量也在回升。亚马逊Kindle副总裁戴夫·利姆普(Dave Limp)在2019年12月对外表示,“新品Kindle Fire已经售出了数百万套产品,并且我们还将增加数百万套以满足高需求。”“ Kindle Fire的销售在过去三周中每周都有所增长。”

就像直播授课终会回归实体课堂一样,如今,人们对低幼化的反思,未尝不会开启“低科技感”的生活方式,这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吗?

在我们看来是有机会的。一方面,低科技产品不需要复杂的智能元器件和大规模算力支持,产业链也相对成熟,门槛较低,更考验产品创新能力,因此很适合创业团队以“小而美”的方式切入。另外,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思维退化和数字焦虑,尤其是对年轻人群的影响,低科技产品正在重新获得市场认可。

“不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但愿我们在支离破碎的数位生活中,依然得以成长为独立、自由、明辨的灵魂。要是实在放不下手机,那多看看“脑极体”的文章也有效果。正如怀特海所说,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低幼  低幼词条  奶嘴  奶嘴词条  高科技  高科技词条  之下  之下词条  走向  走向词条  
热点

 从双11到双12,电商大战背后实...

看似硝烟滚滚的电商大战背后,暗流涌动的是各大平台的支付大战。今年的双十一比往年的双十一又创造了更辉煌的战绩,不论是依托于淘宝天猫的支付宝,还是依托于京东商城并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