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的情况,归于法律的归法律,归于市场机制的应该由市场经济调整。
最近关于程序员的话题成为热门,这个事件其实早就在互联网上有过几次发酵,最早是在58同城时 ,一线城市对于程序员的高薪和加班时间长形成了共识,甚至有玩笑说:嫁人就嫁程序员,挣钱多还死得早。再然后是在近期的发酵,甚至通过GITHUB让国外也有了很多的了解。
程序员的996,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薪,作为企业而言由于人力成本很高,因此必然希望程序员能够生产更高的产值;另一部分,当然也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当前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的体现。
程序员高薪和996的一体两面
程序员的高薪,必然伴随着的是工作的高强度。这点其实是一直以来的,自从互联网作为一门生意或者说一个行业在中国兴起,在早期的发展,就已经显示出了很高的强度,但是当时由于一种创业的理想主义和高回报的激励,使得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而在现在,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瓶颈期出现,等待创业公司上市股权套现这种模式更难实现,而就工资而言,互联网程序员的工资则伴随的是高强度的劳动。
那么,为何程序员高薪必然会伴随着996的出现?
首先,程序员为何收入高?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职业的发展的薪酬,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供需关系造成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水平程序员供不应求。这使得人才成本水涨船高,而在风投等资本的支持下,互联网企业又表现得不差钱。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变化,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到程序员行业,这使得这个行业的供需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企业希望通过高薪吸引到高水平的程序员,不会在招聘这个环节开出低价,但是对于招入的程序员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对于程序员显然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力价值,不然,还有大量的后备队伍来进行选择。
其次是行业背景,互联网行业多年来的迅速发展正对应了人口红利和银行信用的迅猛增长,这使得只要把用户数和营收做上去,企业就可以迅速上市这一模式变得被广泛接受。
在这种刺激上,各种各样的新热点不断出现:共享单车 O2O 直播等等,这些热点的出现,都从逻辑上能够行得通,比如说服务的互联网化 线上线下的融合等等,但是却又在某个地方有着先天不足,这使得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行业背景的变化,使得程序员可以选择的大厂更少,已有的成熟的互联网企业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互联网行业的高薪,其实是由于互联网的网络效应,由于网络效应的影响,以及收入模式的不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可以呈现比传统行业快得多的指数级增长,可以自动的随着系统增长而迅速发展,这使得快成为了一个重要要素,只要快,使得网络效应更加明显,用户体验更好。
比较一下王者荣耀和今日头条的迅猛发展就可以理解,而且,很多时候这个系统不需要人为的一个个去发展客户,客户可能随着网络效应进入并且迅速积累。这点看看阿里或者王者荣耀的吸金就可以看出。这使得程序员需要更快的进行劳动。
但是,高薪和996的这么一个心理契约以及越来越难以维系。一方面是过去的模式难以维系。
希腊管理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心理契约的概念,过去互联网公司和程序员之间有着着996和高薪的心理契约,但是这个心理契约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以及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开始松动; 另一方面。即使高薪,也不愿意996了。80后的程序员可能有着更多的家庭压力,而90后的程序员则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和更优良的成长环境。
笔者认为996其实没有那么大的作用,首先增加个人的工作时间只会让人的工作效率降低,出现磨洋工的现象,个人和组织没有出现良好的心理契约;其次,对于经济大环境引起的经济下滑,其实增加劳动时间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大环境下。
心理契约的变化
在美国,程序员团体更强的理解有一种极客精神,这点在乔布斯这样的程序员队伍中很明显,互联网协议的发明者伯纳斯李,将互联网专利进行了免费发布。而中国早期也有类似的技术人才 ,但是随着技术的扩展和迅速的商业化,这种极客精神迅速的消失。
而中国的程序员团体,最早的一批也出现在90年代末70后的人群当中,市场力量成为了最为主导性的力量,时代的情绪发生了改变,伴随着大学生的迅速扩大以及随着而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客精神也在消失。
其实如果不考虑到股权回报这一块,互联网企业的时薪比其实并不算高,甚至有人核算必须要在工资打到2.96倍时,996的工资才有回报。中国培养出的大量的互联网程序员队伍,其实也是中国人口红利的重要一部分。这也就是华为这样的企业秘密,其实进行核算,中国的技术人才成本是要比欧美企业要低的,巨大的工程师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是中国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秘密。
这次的事情,其实让人看到高薪的程序员的另一面,其实对于程序员这个群体,产生了很多肤浅和刻板的印象,却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高薪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企业程序员的职业路径受限 社会印象刻板和个人狭窄的交际层面或者说社会资本。
笔者在前段时间,在今日头条看到一个讨论,有人讨论说,北大清华的计算机教授的收入还没有BAT的高级程序员收入高,因此又程序员认为,BAT的程序员其实比高校教授好,这引起了热议,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的课题费收入以及社会地位 社会资本等方面,比程序员要高很多。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程序员的心理认知,其实主要是靠高收入维系,而不是类似其他职业一样还有社会资本、社会声誉等方面,因此遇到了这类996这样更加让人觉得实际收入受损的事件,程序员内心会受到更多打击。
其实这种类似的讨论在很多微信群里也经常可见,我就在微信和程序员进行了一番沟通:你愿意回老家做公务员吗?
他答说,做公务员有什么意思?
公务员收入比我低很多,而且我觉得社会地位也不见得多高,我以前同学回去做公务员,真是浪费生命。经济收入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认同支持着程序员,但是一旦这种认同出现动摇,就会出现对996的极大的不支持。
而且,程序员的观念相对而言接触社会面相对狭窄,因此会在理解上也会更加激进,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社会对程序员和程序员对社会,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其实,尽管中国程序员的队伍已经十分庞大,但是这个队伍出现的时间比较长,按照最正统的城市阶层分类,他们可以分类到新阶层当中,但是对于这个新阶层而言,他们有些什么样的职业共识和共同体意识?
其实还比较缺乏,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医生共同体 法律共同体之类的概念,这类职业共同体有更多收入以外的社会声誉机制,而且职业发展路径也相对更加明晰,而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程序员发展路径的企业很少,而且转岗机制也相对狭窄,不易向社会其他岗位转型。
相对于传统职业而言,社会对于程序员的认识仍然相对模糊,他们的工作成果基于团队作业,个人不能清晰感知,这使得我们可以看到,程序员大部分也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而在小城市,他们往往被理解为:修电脑的。当我们想起程序员时,往往想到的就是高薪和直男;而程序员队伍,基于中国的理工科教育特点,往往对社会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相对于很多社会阶层的社会意识和定位,程序员的社会定位主要是基于经济收入上的,而对于程序员自身而言,这份收入又极度依赖于工资收入和可能的股权,在社会网络和社会认同方面,缺乏除了经济收入以外的其他的因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重要因素。和教师或者医生这样的直接和人打交道的职业进行比较,其实给人的认知是泾渭分明的。
按照米尔斯的《白领》一书的说法,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出现了以智力作为重要的工具的白领阶层,他们在办公室里工作,按照朝九晚五的节奏上下班。白领阶层的出现是社会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在中国这样的变体则是国有企业和父辈意识中的:单位,随后北上广出现的外企又再度满足了人们的想象,但是,到了现在,程序员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白领,而是码农。这种戏谑说法说明了什么?
而且,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其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很多程序员对于未来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未来是做管理岗位?
但是明显并没有那么多的管理岗位可以做,而且基于中国的程序员的教育结构,大部分程序员其实并不合适转换为市场等岗位,再者,很多互联网企业还在高呼砍掉中层。
而出去创业?
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纯程序员创业的难度其实是越来越大了,这个问题其实需要社会和企业来共同解决,毕竟能够完全财务自由的是少数,而且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扩展和普及,程序员是构建未来只能社会的基础性岗位之一,对于企业而言要继续完善发展渠道的构建,建设心理契约,加强各方面培训;对于社会而言则需要帮助程序员队伍的福利机制的完善,帮助人力资源的扩散,修改刻板印象。
同时对于996的情况,归于法律的归法律,归于市场机制的应该由市场经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