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微信7.0,到底在做什么?用户在做什么?

此次微信7.0版本推出后,大家惊喜地发现更新了许多细节,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微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是一篇全面解析文,总计5333字,阅读需要20分钟。

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微信7.0版本更新有什么内容,具体的细节如何;

这些细节是这样,那么微信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与官方相对应的,更新后,微信的用户在做什么?

情况如此,那我们这些相关从业者又该如何做呢?

结语:微信到底在做什么?

微信在做什么?

昨天晚上,微信在 iOS 端发布了时隔4年的大版本:微信7.0,在这一次的版本更新中,微信主要的变化如下:

新增【时刻视频】,在微信内各个位置提供7个入口,希望用户记录世界,并且看看朋友展示的世界;

公众号文章点赞变为好看,看一看新增主tab用来展示朋友认为好看的文章

各种界面、交互及UI的调整;

时刻视频

在「我」tab 页,右上角小相机,点击即可拍摄或上传时刻视频,在长按拍摄或者上传后,可以进行简单的配字配乐,让这个上限15秒的短视频能够展现得更好一些。

据 MacTalk 池老师统计,时刻视频在微信内目前有7个入口可以查看:

「我」tab 页下拉,可以查看自己的时刻视频;

如果一个群里有用户发布了短视频,群的右上角会出现一个不封闭的圆环,点击可以查看群内好友发布的短视频,和抖音浏览方式几乎一致;

点击某个好友头像进入其个人主页,如果他发布了短视频,下拉就可以观看;

发布了短视频的好友,在朋友圈的 timeline 里,头像右上角会出现一个蓝色的非封闭小圆环,在朋友圈里直接双击头像就可以观看这个用户发布的短视频;

群里的操作也是类似,双击小蓝环头像,直接查看该用户的短视频;

打开通讯录界面,在星标朋友的右侧也会出现一个小圆环,点击就可以通过 timeline 的方式,浏览所有星标朋友发布的短视频;

点击「我」-「相册」可以进入全新的相册界面,可以查看自己的时刻视频;

查看其他人的时刻视频时,左下角有一个小气泡,点击一次会留下来过的痕迹,长按则会触发文字评论。

而查看自己的时刻视频时,长按气泡会看来留下痕迹朋友的列表,长按视频则会触发删除视频的选项。

在仅有的两个 timeline 视频流里(第2条群内短视频和第6条星标短视频),操作类抖音,上下滑可以切换视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双击进入好友时刻视频时,返回的操作是下拉视频。

看一看与好看

大概在昨天晚7点过后发布的新文章右下角,点赞变成了好看,而 iOS 系统且更新微信到7.0版本的用户在「发现」-「看一看」里,能看到所有好友的实名“好看”和评论。

注:后续用点赞代替点击好看这个动作。

在看一看里,用户能发现所有微信好友在48小时内点赞的文章,样式如下:

列表里的文章会展示标题、公众号及题图,并可以将其标注为【不喜欢的内容】,以【标题党】、【虚假内容】、【色情低俗】【违法内容】、【其他】及【不感兴趣】来使该文章不出现在此列表中。

点赞的列表会将所有点赞好友展示出来,并且展示其评论,也可以点击昵称前往好友的个人主页,与对方交流。此处的评论,字数上限200字,无次数限制,无需公众号号主筛选,仅展示给好友,好像是又给个人微信号开发了一个广告位。

这些文章展示的排序规则为:

自己点赞过的文章>好友点赞过的文章

自己没有点赞的文章里,越多好友点赞,展示越靠前;

同样好友点赞数时,暂不清楚排序规则,猜测有可能是时间倒序;

而每一次进入看一看,不会重置这些规则,而截取这一次到上一次进入之间间隔的内容按照上述规则排序。

自己点赞文章的第一篇底部会有按钮【全部我认为好看的文章】,点击前往以看一看形式聚合的自我点赞文章列表,暂不清楚是48小时以内的文章还是永久列表,倾向于是永久列表。

另外,微信昨天还紧急下线了一个提示功能,即【用户会收到有多少好友点赞文章】,也有一说是【用户会收到有多少好友点赞了自己点赞过的文章】,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微信是比较希望引导用户进入看一看。

界面、交互与UI

在这个方面,微信7.0被吐槽和称赞的都多,毕竟到微信这个量级,任何界面、交互和UI层级的变动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但就我的使用来看,目前肯定是没有致命伤,毕竟是微信,在这一点上还是值得放心的。

我认为唯一值得吐槽的是,由于推时刻视频而增加的那些滑动操作,在微信内体验不那么友好,包括双击进入查看视频,这样的操作如果没有引导,普通人根本无法发现。

微信想做什么?

微信7.0发布之后,张小龙在朋友圈里贴了一句王阳明先生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关于这段话,和菜头老师做了解读:

微信 7.0 版本所做的新功能,用户在没有开始使用的时候,不会受到任何骚扰,也不会遭遇各种提示,原来该怎么用现在还是怎么用。但偶然间发现之后,用户又能瞬间融入其中,就像新功能一直在那里一样。

我觉得和菜头老师解释得很对,这次7.0版本的更新,除了UI大改,看起来变化巨大之外,其他的变化几乎都可称“润物细无声”,普通用户应该是无感过渡到新版本。

但是,微信7.0的变化,实际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微信开始挖掘社交流量,并且在尝试建立链接展示的新场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 Story 形式的短视频来进一步巩固社交关系,增加生活化内容。

前者,是为了改变近一两年来微信公众号的流量颓势,同时优化朋友圈的场景,给朋友圈展示纯粹生活的可能性。

而后者,是为了增强好友与好友之间的联系,毕竟,每个人的微信好友数都在逐渐膨胀,加上了很多并不是很熟悉的好友。

看一看

公众号文章,主要被阅读的渠道有6个

公众号会话:订阅者从订阅号聚合列表里查看文章,众所周知,公众号的打开率在持续下滑,业内优质公众号的平均水平已经降到5%-10%,营销号或者文摘号就更惨,这里的因素很多,有僧多肉丝的缘故,也有微信调整不如人意的点,更有外部抖音等竞争用户时间的理由,但终究是降得厉害;

好友转发:读者转发给好友或者群聊,量小;

朋友圈阅读:读者转发文章到朋友圈,这是爆款文章的主要阅读来源,普通文章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阅读来源,但如今朋友圈的内容质量逐渐下滑,营销内容占比越来越高;

历史消息:从公众号文章历史列表查看,量小;

搜一搜:只有极少部分带关键词且处于关键词爆发期才能从此获得比较高的阅读,正常情况下不考虑;

看一看:改版前的看一看几乎可以忽略,量小;

tips:上述观点和数据都是根据我的认知来看,有一定的第三方数据佐证,但记不得来源了,诸位可参考,并结合自己的数据与认知来看。

看一看的改版,本质上是希望能够提供给用户一个发现优质内容的渠道,通过好友关系链推荐的方式,去中心化地实现优质内容推荐,让用户继续在微信环境里阅读。

同时,看一看承接了在微信内给好友推荐优质内容的场景,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朋友圈链接转移到看一看,由此来优化朋友圈的内容质量,引导其偏向生活化,而非营销内容占据主体。

后续也可以通过引导提示或增加看一看的入口来继续增强看一看的流量,从而持续优化微信内流量分发的路径。

关于点赞切换到好看的逻辑,我和朋友讨论:

F兄:

新版微信的看一看功能,我个人感觉这功能有点脱裤子放屁,谨慎不看好。

如果我想给别人分享文章的话,现有的分享方式已经可以完全满足,也不存在什么学习成本。

原来的点赞,纯粹是我个人跟作者之间的交互,但现在把这个副作用给揉和进去了。如果这个看一看,里面是匿名的,那还好一些,现在完全是实名的,那我在点赞之前都要三思了。

我:

点赞是可选项,不打扰普通用户,但是能激活看一看的社交流量,我觉得利大于弊,只需要社交流量大于功能带来的流量损失。

F兄:

社交流量,看一看的方式没有朋友圈有效,而且微信一个产品内部多个feed流没有一个feed流有效

我:

注意场景,这个新开辟的场景,不是转移的流量,用来发现优质文章的。

F兄:

对于看一看来说,算是一个新的场景,但对于整个微信来说,朋友推荐文章这个场景早已通过转发和朋友圈来实现了,而且更简单直接 。

至于是不是优质文章,我感觉也不是特别靠谱,只要朋友圈子只是固定的,你能从这个栏目里面看到的文章,就不会和原来相比有质的区别,优质内容的挖掘能力,甚至还比不上原来的看一看当中的智能推荐功能。

我:

微信就是用这个来优化朋友圈的问题,至于是不是强行分流,就要后续看数据啦。

优质很难有定义,好友推荐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微信调整看一看,本质上还是想要发挥微信关系链的优势,通过独有的社交体系来帮助用户发现优质内容,从而在结构上优化公众号内容的分发效率。

Story式短视频

Story 式短视频起源于 Snapchat,在2013年上线 Stories 后,用户再次爆发性增长,是估值达200亿美金和冲击 Facebook 的核弹级功能。

而 Facebook 在被 Snapchat 狂追了三年后,无力改变颓势的情况下,用了令人诟病的一招,Instagram 上线 Story 功能,在上线初期,几乎和 Snapchat 一模一样,所以一直被骂抄袭。

然而,被骂并不影响功能的上线与迭代,2017年4月,Instagram就宣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Instagram Stories 已有2亿用户,超越了 Snapchat,而在此期间,Facebook Stories 、 Messenger Day 和WhatsApp Status 也相继推出,Facebook 四大十亿用户级产品全部上线此功能。

当然,抖音与 Tik Tok 的又是另一层面的事情,和 Facebook 的 Story 无关,也和微信的时刻视频无关,虽然有竞争,但其实不是直接的竞争,因为内容的方向基本不一致,用户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因此,微信上线 Story 功能并不让人意外,这个能够相当高效连接用户的功能不出现在微信才是意外。

只不过微信的“克制”还是一如既往,不管是 Facebook 还是 Snapchat 的 Story 功能都是主界面顶部直接呈现,用户才能保持以足够的注意力在上面,由此积累内容的丰富度,建立起用户记录世界的第一注意入口,微信则与之相反,入口藏在角落,也没有引导,确实达到和菜头老师解读的张小龙预期,只不过这让我当前对这个功能不甚看好。

Instagram 的 Story 直接出现在首页顶部:

Story 和小程序是不一样的,后者是B端商户提供服务,只要有流量和利益,给几个案例就能够激活,毕竟B端用户逐利而行,而对于普通C端用户来说,如果没有建立比较准确和明显的预期,他们根本不会使用 Story,内容不被丰富的情况下,观看者对 Story 功能的预期也会下降,直到没有预期,那时候即使再推 Story 功能,难度也会增加。

只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微信首页顶部的位置已经被小程序占领,难道需要把朋友圈的顶部让出来么?

确实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微信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功能,每一个功能的影响也很大,不过,Story 始终是一个值得期待和重视的功能,建立用户认知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期待一下微信后续的迭代。

企业微信

很多人没有注意,企业微信也在这两天更新了新版本,包括微信PC版也在今日发布了更新:

企业微信,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

用户在做什么?

微信更新 iOS 系统的7.0版本,互联网圈一阵沸腾,我上篇刚刚300字就往外发的蹭热点文,也拿到本号的数据峰值,现在已经500+阅读;(也是为了测数据)

12月11日晚8点左右

Fenng 老师也赶紧在【小道消息】上发文,微信大改版,现在已经10W+阅读,还有1W+好看;

阿禅老师在时隔半年后,也在【可能吧】推文,微信 7.0,看一看微信的看一看,现在已经10W+阅读,也有1W+好看;

和菜头老师更厉害,【槽边往事】的微信7.0使用指南,现在10W+阅读,3.9W好看;

MacTalk池老师、乱翻书潘乱、新榜、蓝鲸浑水、腾讯科技等一堆互联网圈子都在发文,知乎热搜第一也快速挤了上去。

但是,普通用户真不好说有多关注这件事情。

昨天晚上,是周五;

微信仅发布了 iOS 端更新,App Store 更新也相当不快速;

更新的预期预期还是不要骚扰用户,交互逻辑几乎没有明显变化;

这种情况下,昨天,普通用户应该基本无感,一个佐证就是互联网圈的公众号发文数据大多是近期巅峰,而其他类别的公众号则基本没有波动,举例来说【招财大牛猫】昨晚发文,公众号文章20W+的阅读,来自看一看的比例仅0.49%(数据已得授权),而可能吧阿禅老师的文章则有45%来自看一看。

阿禅老师文章数据截图

从交互和界面的变化上看,普通用户基本对这次更新没有太大的感知,未来用户怎么使用微信7.0版本的功能,也得等到功能信息慢慢扩散到所有用户那里,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不过,2019年的“春节效应”,会不会爆发在 Story上,倒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我们能做什么?

从业者面对这次微信新版本的发布需要做什么呢?

除了在文章里面尽可能引导用户去点赞之外,我暂时想不到什么别的事情了,因为此次更新主要涉及到的还是C端用户,企业与从业者能做的少之又少,倒是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我觉得算是一大利好,注册一个公众号开始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不信你看这个每个人最值得尝试的投资——公众号写作。

结语

微信在我们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当它已经取代通讯录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开始厌倦,那个满是求赞、二维码和营销链接的朋友圈,在周末和晚上休息时,也总会有老板、同事和工作群插进来,连以前关注的公众号,也变得越来越不爱打开。

子弹短信就是一个明证,产品毫无竞争力的情况下,以微信替代品的噱头就能快速积累几百万APP用户

微信,拿着手里的数据,明明白白地看着这样的局面,微信7.0,就是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给用户一些生活化的空间,开始朝向【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同时,继续挖掘社交关系链的力量,由此来推荐高质量的内容,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前者的目标是留存与使用时长,后者则是借助优势深挖壁垒。

如果觉得文章能够对其他人有帮助,帮忙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呗,明天再继续同步一下这里的数据,后续我也会持续跟踪这里的数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什么  什么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用户  用户词条  7.0  7.0词条  
热点

 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 CT结果将纳...

在2月5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规定将CT影像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只限于湖北省内)。相关原创报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