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在昨天蚂蚁保险板块上线了一个相互保,相互保从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险的体验和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但它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昨天支付宝内蚂蚁保险板块上线了一个新鲜事物——相互保。带着好奇点进去,感觉支付宝真的又在搞事情:0费用加入相互保,自己生病的时候就能拿到最高30万,如果其他成员得病,全体人员均摊赔付款,单次支付不超过1毛钱。
听起来真的很诱人很慈善对不对,我第一反应也是这样的。但是笔者自小被教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也不会长久”,于是我带着一丝丝怀疑就去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对互助保险的看法,顺带怼怼相互保。
一、互助保险VS商业保险,谁在革谁的命?
其实,保险最初的形式就是诞生于互助。这句话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
进步来自于改变,而且改变一定是合理且正确的。互助诞生于17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早期,大量的产业工人工作在恶劣的环境里,遇到疾病、工伤和死亡风险后得不到救助和保障,于是工人们自发组织互相救济,从而萌发了互济运动和互助保险。
那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了商业保险呢?
因为商业保险从3个方面对互助保险进行了颠覆:
之前互助仅仅是小范围同业工种或者熟人圈子一起宣个誓,彼此照顾对方一生一世,出乱子大家一起兜着,这非常草率且不专业。假设大家都在一个极度危险行业,死亡率100%,那最后每个人为别人买的单和不参与互助是一样的,那互助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而商业保险则开始采用生命表,通过精算测算出每一种疾病或意外的发生概率,进而计算出每1块钱保额对应的价格。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套风险价格表计算出所需缴纳保费。
所以,商业保险解决了风险定价的问题。
(2)商业保险避免了逆向选择
试想什么样的人更愿意加入互助,一定是那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自己抗风险能力更弱的人,这也是经济学常说的搭便车现象。
更多身体不好的人加入后意味更多的赔付,意味着身体健康的人负担的成本更高,所以身体健康的人就退出,最后只剩下那些身体不好的人等待赔付,直至没人赔付为止。而更多抗风险能力弱的人加入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没人负担得起赔付。
因为这类人说白了就是没钱,他们加入是为了在自己出事的时候靠别人的救助活下去。而当别人需要救助时这些人根本拿不出钱,最终演变成抗风险能力强的人都走了,只剩下那群没钱的人。所以互助的低门槛和自然选择天生带有逆向选择的风险,也决定着互助模式很难长久活下去。
而商业保险则是以独立法人的形式来运营保障和赔付工作,所以商业保险机构天生就会做客户的身份、风险识别,判断每个人的风险系数,通过差异化保费做到风险再平衡,所以绝对不会出现搭便车问题。
(3)商业保险从组织层面进一步转移了风险
无论互助还是商保都是解决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需要这些保险产品给予我们极大的确定性。互助模式本质上是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做到风险的均摊,但无法做到风险转移。
而商保机构除了自身留存130%以上的风险准备金随时准备赔付外,还通过再保来实现风险转移,把自己经营的风险转移给再保公司和同业公司,实现风险在更高一层的社会组织间的分摊。因此,商保从组织层面大大降低了用户出现风险无法赔付的情况。
所以回顾保险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互助演进到保险是不可逆的选择。但并不是说互助在今天就不应该存在,否则我们还在这聊啥!
二、相互保躲不开的2条硬伤
回过头来再说下支付宝的这款相互保,相互保确实从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险的体验和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改变——让每个人平等获得。但是我还是要给相互保提出2个问题:
(1)赔付均摊
赔付均摊听起来很公平很透明,但恰恰是这款产品最大的硬伤。赔付均摊的理念其实与大同社会一样,试图忽略每个个体差异,做到表面上的整齐划一。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可改变。
一个18岁的小伙子和一个50岁的老年人谁更容易生病?谁的风险更高?他们同时加入相互保,谁更有可能获得赔付?谁最有可能是那个接盘侠,每年都在掏钱为别人买单?
(2)逆向选择
这个问题是承接上一个问题自然引发的,这个18岁的小伙子赔了2年之后发现“好像哪里有问题?我年轻的时候买这个不划算啊,等到我50岁的时候再买,让别人给我赔付”,于是小伙子做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50岁再来。慢慢地更多的小伙子都做出了理性的决定,最后只剩下那些50岁以上的老人。
于是,问题出现了。这群老年人赔付概率非常高,所以每个人均摊的钱也水涨船高,最后发现还不如自己买份保险便宜,于是所有人都退出了这场游戏。
以上,期待支付宝的产品经理给出我们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