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泛90后需要什么样的社交产品?

“泛90后”的这个人群,他们叛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享受当下等心态,注定与传统的那一辈不一样,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交产品呢?

最近被安利了一个词:“泛90后”,这个人群普遍处于20~29岁之间,刚刚进入这个被80后和70后所霸权的社会。往往被长辈们嫌弃蜜汁自信,说话太冲,做事欠考虑。

作为一个标准的90后,就勉为其难地接受这个定义吧。

这个人群,也是最早一批被互联网洗脑的。大部分人从小学开始接触电脑,高中开始接触智能手机。2000年左右,是虚拟化起步,但纸质化传媒仍然有足够生存空间的时候。大部分人用过BBS和QQ,被打过“二次元”、“追星族”、“非主流”之类的标签。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个体的高度特质化,独生子女的特性,父母独一无二的关心,都强化了这个群体的自信程度。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作为第一批翻墙接触外媒,第一批逃离电视新闻的群体,接触了高速变化的虚拟世界,现实却没有相应改变。

观念的落差,注定了叛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享受当下等心态。上一代传统求安稳的中庸观念,家人的期望、比较,和90后自身对随心所欲追求,注定了矛盾的产生。

而00后,因为其成长的环境变化,在他们形成认知的时候,已经被我们这群标新立异的90后洗了脑,互联网、网红、电竞被全面放开。他们不存在90后的矛盾,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接触了最开放的观念教育。90后把地雷淌完了,00后享受的是既得利益。

具有矛盾体的泛90后们,一方面想要尽快融入社会,希望价值被认可;另一方面又生怕被同化而丧失个性。每一个泛90后独生子女走上社会的过程都注定了矛盾、改变、适应和自我平衡,最终造成身份的区隔和心理的落差。

这些特质决定了泛90后们的需求和痛点:

表现欲:明星梦,爱表现,希望成为焦点;

宣泄欲:寻找表达的通道和释放的出口;

猎奇欲:猎奇心理,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强;

寻求刺激:对刺激的感受越来越不敏感,需要更强的刺激来引发快感;

孤独和空虚:自我认同的裂变,对于目标的迷茫,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和未婚工作人士;

社交欲:在意自己的社交圈层,害怕自己被落单。

等等…………

基于以上的特质,我们可以探讨出很多泛90后的需求,激发出很多社交网络领域的机遇点。市面上的很多产品也是针对90后的这些特质,在微信关系网络难以掌控后,更多的90后选择去其他平台满足需求。

一、表现欲

与实际的80后不同,泛90后从小大多都追过星,好声音、快男、超级女声这类节目,又强化了同学们通过选秀等途径成为明星的愿望。而微博和ins上的网红,让人们觉得成名很容易。

很多社交产品以自身的巨大流量平台吸引这类人群入驻,通过优质UGC内容吸引粉丝,一跃成名。其实一个平台上的头部流量用户只占很小一部分比重,但只要给用户这种可能性,还是会有非常多的90后们跃跃欲试的。

从最开始的微博,到现在的抖音,无不贯彻着这一理念。

一方面,明星和大V们由于微博流量被吸走,纷纷注册抖音账号;

另一方面,除掉头部UGC,还有更多中小UGC,一条短视频的观看数量在万级,点赞过千,过去微博时代,粉丝要过万很难,但现在抖音上很多人走通了这条路,成名对于虚荣心的满足,使得大量90后在抖音拍各类视频。

之前有人质疑抖音上的内容同质化,其实内容生产者和观众都在双向调节抖音上的内容。现在抖音上,如果选一个很多人用过的音乐录一段模仿视频,要超越这个视频排名前三的人非常困难,对于中小UGC,收获粉丝更需要自己有原创内容。一如当年的快手,现在抖音上很多人在沿用快手的内容生产模式,自己制作微型剧,系列课程等。

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成名的成本越来越高。之前设想过抖音要不要做造星工厂,我是站在艺人经纪这种长远角度看,以为抖音要引入美空模式,没想到最近出了一个买粉丝的服务。

确实,对于很多网红来说,第一批粉丝很重要,但机器人还是跟真粉丝差蛮多的,希望抖音不要做成下一个微博或映客吧。

与抖音类似的垂直领域软件,如:配音秀、全民K歌、唱吧、喜马拉雅FM等平台也自带造星属性,只是没有完全用好。即便是对于KOL,平台的价值也很有限。这类软件工具属性太强,强调DAU和用户量,以为有KOL就可以引流,但却忽视了广大的长尾用户使用软件的心态和内心诉求。

二、宣泄欲

私人空间,对于周边的同龄人极其重要,这是微信朋友圈所丧失的,也是其他社交网络产品的机会点,但往往在产品启动后遇到问题。

为90后解决宣泄需求最典型的软件就是无秘,无秘借助用户之间通讯录和微信的连接关系,打造一个半封闭式的社区,确保推送的匿名信息与用户高度相关。

2015年初,我们开始纷纷使用无秘,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无秘反映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需求,我周边的很多人,在无秘启动的那一个月都每天都会去刷八卦。

但无秘的1600万用户,最终不了了之了,与此雷同的还有人人树洞功能,作为第一批测试用户,我们见证了这两个软件的兴起,火爆和衰亡。

其衰亡原因无非两点:

一是人肉八卦对象引发的矛盾,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和内部矛盾;

二是成为负能量存集地,用户倒掉自己的垃圾,看到别人的垃圾,久而久之就没人看了。

宣泄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压力和焦虑,自我治疗的方式,用户在宣泄压力,表达困惑,吐槽的同时希望得到共鸣,希望得到安慰和正能量。吐槽了之后观众要有反应,没有反应或者乱评论的观众是没有意义的,但在同一个圈子里面吐槽了又很容易伤害自己或别人。

这种情形下,部分半匿名半公开的社交网络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Soul和最右这类开放社区,发了一条心情没人看得懂。朋友圈呢?又不敢随便发,最后导致很多半明半暗的社交网络发挥价值。如:微博、豆瓣、ins等。这类时效性不那么强,有熟人但又没有那么多,内容指向性不强的社交网络。

豆瓣这种基于兴趣已经形成了群组的社区,要吐槽或求安慰都远远易于Soul这种全开放的社区。形成有效的相应和互动,屏蔽伤害,最后协助用户释放压力最关键。

三、猎奇欲

大多数产品都能满足用户的猎奇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平台都能提供新奇的内容,但关键点是能不能准确把握90后的兴趣需求。新奇的东西很多,但90后的注意力有限,能不能快准狠地一击即中是平台的致胜因素。

说到这里感觉回到内容分发平台了,后面再详细比较一下市面上的内容分发平台。但大部分新闻资讯平台瞄准的是大众用户,并没有细分到90后这个群体。目前针对90后群体的内容分发平台有即刻和好奇心日报,但这两个软件的用户基数都极小,未来期待其他的分发平台能够做出花样。

四、寻求刺激

注意力下降,要引起90后的注意需要更劲爆的内容和形式。5年前我们觉得在爱奇艺上看一部电视剧很满足,3年前需要跑男这样高能的节目吸引注意。现在要吸引90后的注意力,需要更密集的高能点。

寻求High点是90后的共性,但可体验的太多,稀奇的变成了平常,对大部分东西都会感到无聊。

要继续刺激神经就很难,通宵泡吧,一夜情和改变性取向的越来越多,直播的东西越来越灰色地带,并且大家都越来越习以为常,不习以为常不行,会被笑话out。

这种刺激来源于多个方面,线上产品如果能围绕这些刺激开展,或者创造新的High点,相信对于90后用户会有巨大的吸引。

五、孤独和空虚感

每一个泛90后都会经历的问题:社交面的拓宽、认知和实际的差距、太社会的环境、身份的裂变,都会引发空虚感。白天疲于工作,晚上和周末陷于吃鸡、聊天、水一切可以刷的东西。我的同龄室友,同学和朋友们,在晚上和周末想不到要干嘛的时候,通常都会用刷手机消磨时光。

很多人说觉得内涵段子,火山小视频之类的软件没有营养;很多人说水知乎浪费时间,但就是这些看不到什么价值的东西占据了大部分人的闲暇时光。

想象一下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白天被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塞满大脑,晚上和周末没有人想提工作,甚至有人会对学习感到抗拒。刷手机水水知乎抖音怎么的了。

很多时候,白天各种心累,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同事跟客户,再晚回去,也需要几个小时的独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睡得越来越晚是90后的特质,很多人晚睡是觉得晚上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多少人是每天晚上11点之后刷手机刷到2点睡觉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人们依赖这三个小时找回自己。

前几天在贴吧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个90后本来想轻生,发了遗书给妈妈,最后打游戏忘记自杀了。这条新闻引起我的深思,为什么没有人关注娱乐本身的价值?

十年过去,这批人就是这么长大的,读中学的时候跟父母谈判要打游戏,要偷偷在家开电视看剧,读大学的时候逃课出去打游戏。娱乐对于90后的价值,不仅仅是消磨时间,而是拯救,是复苏。

那一时的快感本身,是对90后最有吸引力的,快乐本身都与愧疚感密不可分,以愧疚感、浪费时间、错过deadline时间为代价的快乐,才是珍贵的。能够占用90后们deadline前一个小时的娱乐,能够占用90后的休息时间,从凌晨2点玩到到3点的娱乐,是最值得深思的。

六、社交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交往圈层,交往圈层对于90后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反应的是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质,是圈子。

70后、80后们的圈子过于功利,太过于社会。90后的圈子,更多与目的无关,大家期待在交流中擦出火花,期待不确定性、期待多元化,讨厌设定和条条框框。

大部分90后都有那么几个可以为之执着的兴趣,并且愿意追求极致,在一个圈子里玩到精,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在这个贴标签的时代,每一个90后都希望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

另一方面,90后爱交往,面对关系更为开放的属性,也决定了认识朋友这件事情本身对于90后的吸引力。自己和身边的同龄人,在工作有限的圈子之外,都在努力拓展社交圈层,扩大自己与别人的交集。尤其是周末party,桌游、吃饭聚会、团体旅游这样的场合,更容易与同龄人结识。

基于以上两点,通过线上寻找圈子,通过线下稳固关系成为90后一条可行的路。在垂直细分领域,做精的意义大于做宽,只是大部分软件迫于对MAU的关注,想把鱼塘做成湖泊。可在这个微信一家独大的时期,垂直细分领域的社交网络建立壁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定位清楚,解决痛点,不要贪多求全。很多APP在一开始设置了很多功能,但大部分我们都不会去点开,为什么不能以更开放的心态,让90后在社交过程中自主地发掘功能,创造新用法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交  社交词条  什么样  什么样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