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零售神仙打架,创业企业如何以社交化武器单点突围?

买与卖本质是关于人的生意,在人与人的情感往来中,新零售有了自我进化的能力。

2016年以来,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加速对线下的渗透。然后我们看到了2017年的新零售元年,这一年阿里、腾讯、京东等线上巨头以自建、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介入线下实体零售;永辉、苏宁、天虹、罗森等线下零售龙头反攻线上,扩张提速;盒马鲜生、超级物种、连咖啡、缤果盒子等现象级创新业态涌现。

零售行业也不可避免步入了AT两家神仙打架的局面,阿里和腾讯以资本为纽带加速新零售跑马圈地,为原本区域割据的线下零售市场带来资本和技术加持。网易严选和小米之家等则是以新制造的方式渗透产业链,创业企业继续在垂直领域打造新物种。撼动巨头已非易事,巧妙融入巨头生态却是行之有效的法则,不管怎么说,2018年的新零售依然看头十足。

零售本无新旧之说,本质是围绕人的生意

零售业的终极奥义万变不离其宗:成本、效率和体验,新零售和旧零售都是如此。在讨论新零售之前,我们不妨回归零售本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极致的“内容” (商品+ 服务)。

在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有所差异。在温饱还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生理和安全需要最为重要;生活慢慢变好之后,就开始追求社会的尊重;在获得了尊重后,就会追求自己内心的感受。马斯洛需求理论对的延伸与消费时代的变迁也有一定契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零售业进入了简单粗放的阶段,以百货商店为标志。第一次信息革命,以电商、商超、便利店为代表,购物中心出现了。第二次信息革命则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移动购物、移动支付和线上线下带来了零售行业的深度整合。

尼尔森研究指出,未来十年将是消费者的黄金时代,消费者将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选择及控制权。贝恩咨询认为,新零售重新定义了人、货、场三大零售核心组成要素,并重构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看,人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消费者及合作生产者;货由商品转化为全方位的消费过程及体验;场由原来的线上线下固定零售终端转变为泛零售、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腾讯与阿里的布局逻辑无一不遵循这一大框架,新与旧的界限也没有那么绝对。

创业企业的奇袭也是如此,“新”很多时候正式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以爆款咖啡品牌连咖啡为例,其最初业务是提供星巴克、Costa等咖啡外送服务。2014年,连咖啡的创始人,同时也一手打造出了航班管家的王江在星巴克实地调研,记录下客流和人群画像,他发现至少有30%的用户不需要消费咖啡馆的环境,他们只想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往往会选择打包带走。

咖啡就这样在星巴克“人围绕咖啡馆”的消费场景之外寻求到了新的场景变化,转而“让咖啡围绕着人”。2016年,连咖啡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品牌Coffee Box,在北上广深陆续开出了上百家自己的咖啡车间。连咖啡的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买一杯咖啡送到自己面前,更为核心的是你也可以基于朋友关系、客户关系等在生活工作中用咖啡“传情达意”。

就像腾讯、阿里的新零售并不是完全颠覆商超、便利店的旧零售一样,连咖啡也并不会颠覆星巴克。他们只是两种不同的模式,驶进了同一条叫做“商品+ 服务+ 内容”高效化的大跑道,然后各展拳脚。

场景化、体验化、社交化,单品突围

就在前两年还有层出不穷的电商创业项目,但大层面上电商大势已收归腾讯与阿里。电商流量红利逐步见顶,增速放缓,天花板已经显现。从成本和盈利角度考量,最终线上线下渠道也或将趋同,“流量成本+ 仓储/ 物流”,将追赶线下“ 租金成本+ 员工薪酬” 。

阿里、京东等巨头相继布局实体零售业印证了这一点。不过,流量红利没有了,“单用户价值”红利却在升级。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仍在进一步释放每个用户在消费社会中的价值。在这个进程中,阿里和腾讯是两种思路两种打法。

阿里商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者的定位和广告变现服务的盈利模式下,投资布局传统零售既是自身生态体系从线上向线下的全渠道延伸,同时也是低成本流量的获取方式。加之自身在零售行业的深厚积累,阿里的新零售更像一种创新改造。

腾讯作为流量富裕者,其对新零售布局更加注重零售公司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主要以自身流量及数据资源赋能线下零售公司,发挥零售公司自身商品运营和门店经营能力,优势互补。这在腾讯联合京东投资唯品会、万达商业、步步高,联合永辉超市投资家乐福中国的案例中可见一斑。 腾讯在万达商业4%的股权,5%的永辉超市和7%唯品会。

现在来看,尽管商超生鲜是阿里和腾讯新零售的主战场,但线下消费场景远非仅有商场生鲜,各类消费场景同样备受关注,如阿里投资居然之家、腾讯投资海澜之家等等。一直以来,腾讯都是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同时,腾讯聚焦“两个半”业务,其中,“两个”指社交和内容。

基于微信社交,可以延伸的场景就很多,拼多多是一个典型案例。前述所说的连咖啡是另一种创新,从咖啡这个大品类单品突破,借助微信社交崛起。而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前端流量寡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更多的注意力应该侧重于产品本身和后端供应链。所以,对连咖啡来说,不做app更为明智。

咖啡开创咖啡社交模式,线上购买的咖啡可以选择“自己喝”和“微信送好友”两种模式。同时可以将咖啡拆分进福袋随机发送给多位好友,将咖啡变成一种传情达意的媒介和社交货币。这种社交打法不仅在用户情绪上引发共鸣,也在销售数据上有所验证。连咖啡去年双11完成单周销量100万杯这,双12继续推出万能咖啡8小时返场活动,单天销量突破30万杯。

咖啡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微信赋能商业的潜力。微信更多是熟人社交的生态,连咖啡服务号通过内容与服务,低成本获取用户,潜移默化中,用户认可其推荐的“咖啡围绕人”的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也经过团队仔细挑选,产品质量及服务相对较有保证,这就解决了消费者选品及信任度的问题。

社交新零售与内容新零售相比传统的电商模式,就在于其充分挖掘社交流量,在用户获取和维系,场景落地、服务体验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新中产与新生代,消费崛起孕育商业变革机遇

无论是对AT还是诸如连咖啡、三只松鼠甚至诚品书店这样的新零售物种来说,新中产和新生代消费群体,无疑是他们想要牢牢抓住的。而这两大群体也正是孕育商业变革机遇的关键力量。

绝大多数新中产和年轻一代消费者认为他们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再者,消费者越年轻,其期望值就越高。而城市新中产与新生代的消费观已经出现三点明显变化。

对品牌溢价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大牌背后优秀的产品设计,过硬的产品质量及靠谱的售后保障。

对服务的诉求,体现在其对消费环境、获取便利程度、客户服务质量等消费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服务买单的意识明显大大强于过往。

对个人意识的高度关注,是城市新中产在消费过程中追求自我满足实现的社会背景,当消费与生活态度挂钩时,何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成为直接影响城市新中产做出消费抉择的重要因素。

能够把脉这种心理,并且与消费者产生共情已然是当下商业世界的核心竞争力。王江曾提出过对比进阶、螺旋上升的逻辑。他将航班管家与连咖啡放在一块,他认为这是通过并行处理,用同样一种方法,向同样一群用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法上会越来越精益,对消费者的了解会越来越熟悉。

互联网巨头加速线下零售资源收割,对实体零售是一把双刃剑。买与卖本质是关于人的生意,在人与人的情感往来中,新零售有了自我进化的能力。在AT打架的时候,创业企业能够充分融入到这波消费升级浪潮中,并且找到“社交+情感”这一法门,精耕细作、细水长流,自然也就能够获得更多资本加码助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单点  单点词条  突围  突围词条  社交  社交词条  神仙  神仙词条  打架  打架词条  
热点

 腾讯难逃的巨头宿命?

放眼望去在世界范围内,很多科技大公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总会与梦想渐行渐远,让自己陷入两难。诸如Facebook、Google、Intel、Cisco、Moto...(展开)

热点数码

 iPhone12 Pro Max...

苹果12最新消息,据 MacRumors 报道,近日,苹果将于本年度发布的 iPhone 12 Pro Max 机模曝光,该机模是根据网上流传的 CAD 图制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