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大家都在谈产品、谈用户体验、谈同理心等等,尤其是产品经理更会考虑产品的盈利模式和推广落地;然而大家谈论的产品落地和盈利模式却是柳冠中教授特别反对的事情。
我们先来了解下柳冠中教授:
柳冠中教授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在2017年11月底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演讲会,讲座的主题是:设计思维和第三种智慧。在整个讲座报告中,柳冠中教授整场讲座讲的其实特别精彩,站在了整个中国设计界未来战略的发展角度上进行了讲述,其中的讲座具体内容就不细讲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找找。
在讲座中,柳老师提出了:设计,是最靠近人类社会核心的东西,是为人类社会而生的。科学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艺术追求的都是极致,都是自我的表现,设计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关注的是浪花掀起的彩虹,而设计关注的是海平面是不是提升了。
同时,柳老师还重新解读了设计的概念,提出工业社会的创新机制是基于“分工与合作”,在大批量生产前,以“横向谐调” 各工种之间的矛盾,以整合“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利益环节的“关系”
此外,柳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设计是创造行为,但是目的不是发财,不是房子车子票子。是什么?是更为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
个人觉得这段话写的非常好,设计本身就是创造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人类更合理的健康的生存方式,这话并没什么问题,但是柳老师随后提出的现在设计为什么都要追求落地,为什么都要追求商业模式,还提出了今年的双十一设计只是纯粹的商业设计,是设计界的耻辱,不能堪称为设计。
这一系列观点我个人不是十分认同,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明确设计师所处的位置
首先,我们要明确设计师与公司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毕竟现在的设计师基本都在民营公司里工作,很少有在国家单位里做设计,所以现在国内包括国外很多的设计作品大多数都是由公司来去研发设计的。
例如苹果,汽车,家具等等遍布全世界的设计,大家可以想下苹果品牌的所有产品是不是将设计发挥到了极致?有谁敢说苹果品牌的设计不是设计?
所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确一点:苹果、汽车、家具等等的设计主体是公司宣传推出的设计产品,设计师所处的位置不仅仅是为了人类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来设计,同时要考虑公司的价值。
而柳老师在后面还强烈的抨击了阿里巴巴的设计不是设计,只是纯粹的商业设计。试问下大家平时用的天猫淘宝APP,里面涵盖的交互视觉艺术设计难道不是真正的设计吗?包括阿里巴巴提出的很多前沿设计理论,难道不是引领着中国最前沿的设计知识吗?
而设计师他们所站在的立场不仅仅是站在为大众群体的角度,同时还要站在公司的立场来考虑落地推广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最难达到的境界,也是对于一个全链路设计师而言,必须要去综合提高的能力。
就像我们做产品经理一样,普通的产品经理可能更多的是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而高级产品经理不光要考虑产品需求,用户需求,技术问题,同时更要考虑之后产品推广运营等问题,如果一个高级产品经理不考虑后续的产品运营商业推广等,那么这个产品经理必定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
再对标下设计师,作为设计师我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仅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考虑落地推广,不考虑技术实现问题,那我觉得这不叫设计,这应该叫艺术。
艺术和设计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设计者和艺术者本身在创作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少的问题。更在于艺术完全只是创作,只是考虑艺术家自身的思维想法;但是设计不同,设计不光要考虑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要充分去研究目标用户的行为和心理喜好,同时要考虑实现落地推广问题。
就像我们讲工业产品设计,经常是说要功能第一的,但是有些特殊的作品,往往功能性能并非太重要,而形式反而成了第一位的了。这样的产品,其实已经包含了艺术品的功能了。
例如法国设计家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Patrick Starck)设计的橙汁器大概就是属于这个类别的作品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设计的榨汁机用起来很难用,但是现在基本就属于艺术品行业里了,已经失去了形式要追随功能的本意。
菲利普.斯塔克是设计界的奇人,法国这类人比较多,都是做一行做成偶像的人物,好像时装界的让.保罗.高提艾,做电影的吕贝松,都是偶像级别的人物。
毕竟,设计师大多是结合公司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如果不考虑商业推广等,那么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具有竞争力,又如何和国外的互联网大企业进行PK。
毕竟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如果不发展何来竞争,设计如何提高,现在很多设计巨作不都是在公司里诞生的吗?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市场竞争
那么再看上面我画的这个图,柳冠中老师提出的元素和系统,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讲的特别好。
我们都知道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系统。那么设计出来的东西,用户不可能免费拿吧?不然整个市场经济岂不是乱套了。
我们再谈设计和技术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就像核导弹、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发创新要投入大笔的资金去推送,很多高新技术也都是企业发掘推动的。就像中国发展一样,先解决的肯定是温饱,没有面包,何谈创新。
再试想下如果设计没和商业挂钩,市场上不会有如此激烈的竞争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好像这几年阿里和腾讯布局线下支付、布局新零售行业,如果不竞争,我相信没有今天的BAT,根本没有动力促进创新
设计本质是为人服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也是需要用户去检验的,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生活于整个社会、整个市场的,柳老师常说的人类共同体,既然是共同体,就要有秩序、有规则,不然人类共同体就乱套了。
设计需要用户去检验,设计价值也是有好坏的,你花十分钟做的和10小时候做的设计价值肯定不同,而设计价值如何体现?最直观的就是商业价值,就像苹果一样,如果它的设计价值不够好,市场都不会容纳它的,所以商业价值也随着而高,不然用户不会买单的。
三、设计的作用已经逐渐转变为价值符号
现在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人类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来进行设计,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已经在社会里逐渐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了,这就是复杂的人性。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一辆奥迪和一辆奥拓,如果不考虑你现在的经济状况,你会选择哪一辆汽车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奥迪。为什么呢?奥迪汽车性能好,设计的够漂亮,同时能够装X,能够彰显出一定的地位价值和经济实力。
我想表达的就是人性,这是人类内心的想法,用户研究和产品经理平时谈的需求从何而来,不就是要去研究用户内心的想法和平时的痛点需求吗?
所以现在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毕竟现在的真正的问题真的不是人类生活的那些所谓的什么需求问题,根据马斯洛层次理论,我们的底层吃饱穿暖问题早已经解决,真正的问题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然而真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些真正的问题,我不多讲,希望大家别喷。
回归到正题,现在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价值符号的象征,就像苹果电脑、手机、汽车、家具等,如果你不用这些产品,别人会觉得你脱离了这个现代社会,如果你这个时候用的还是诺基亚,大家都以为你是外星来的。
但是!别忘记:苹果第一代手机刚出来的时候,黑莓的CEO、微软CEO等可都是在嘲笑苹果做不了手机,现在呢?
总结:
设计如果不谈落地,不谈商业推广,不谈运营模式,仅仅是像柳老师谈的为了设计而设计,那么设计不能称为设计了,只能称为艺术。像艺术家一样,只是沉迷于自己的主观创作中。
设计是需要用户去检验的,设计同时需要社会和市场去验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设计师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广大用户的利益,同时要考虑到公司的商业需求,这难道不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吗?就像交互设计师一样,需要在用户体验和业务需求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毕竟公司求生存,求发展,柳老师所站的角度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来谈设计,有点偏向于理想化,但是现实却很残酷,一个公司没有设计竞争力,不然用户需求和商业,说不定明天就会倒闭,就像腾讯和阿里的残酷竞争一样,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死掉了一大批没有商业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设计已经逐渐转变为一种价值符号,不仅仅只是所谓的解决问题了,我们既然做产品经理或者用户体验设计等,就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所谓看的远一点,就能走得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