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五大维度,看共享充电宝能否比肩共享单车?

后来者共享充电宝由于兴起有方,与同处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前辈共享单车相比,虽然在用户使用频次上略占下风,但在用户规模和增速上、成本和回收期和资本融资上并未处于下风,随着共享充电宝的高速发展,“多强”的爆发力可能更甚于“两超”。

2015年共享单车以“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宣传语正式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一开始共享单车主要出现在校园、地铁口附近,为学生和白领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随着资本的强势入局,共享单车在2016年迎来爆炸式扩张,目前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成为了“新四大发明”之一。

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3月出现,因为“国民老公”王思聪的一条朋友圈爆红网络,是今年互联网当仁不让的网红项目。一个是成名已久的霸主,一个是风头强劲的新贵,后来者共享充电宝能否比肩共享单车,不妨从五个角度进行解读。

PK资本热度,共享单车吸金集中于两大平台,共享充电宝却遍地开花

如果要论推动共享单车发展的第一动力,非那些疯狂的资本莫属。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摩拜单车宣布完成超6亿美元E轮融资的半个多月后,ofo小黄车正式宣布完成E轮融资7亿美元。目前,共享单车行业融资总额已达数百亿人民币。

不过,当前的共享单车领域,虽然小蓝单车、hellobike等平台也获得了上亿元的融资,但是相比ofo和摩拜两大平台而言,其他共享单车的融资规模却几乎不值一提。

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初的短短两个月,就获得11笔融资,行业内融资总额高达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融资效率的5倍。聚美陈欧更是直接放话,对街电的投资无上限。

共享充电宝能吸引资本大面积流入,一方面,投资者认为共享充电宝会成为刚需;另一方面,随着共享单车行业日益兴盛,“两超”格局的出现,此时资本想要进入共享单车行业难上加难。而错过了共享单车投资快车的投资人,更青睐与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相似的共享充电宝。在投资一片叫好下,投资者纷纷投资,整个行业产生了蝴蝶效应。

从砸钱数量来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数倍,这也反应了它们在成本上的关系。不过,比起当年的共享单车,现今的共享充电宝更加疯狂,随着市场壁垒的逐渐成型,行业门槛升高,后来资本又会慢慢向其中的某几个平台集中,而这又会重复共享单车现在的状况。

PK用户,规模和增速曲线不谋而合

资本之后,自然要看用户的规模和增速。2016年年底大热的共享单车仿佛一夜之间就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都排满了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为12.3亿元,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102.8亿元,增长率高达735.8%;而用户规模为0.28亿人,预计在2017年将达2.09亿人,增长率亦有646.4%,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

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也不甘示弱。在低门槛和共享经济的诱惑下,随着资本的强势入局,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也相当惊人,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共享充电宝预计用户规模将达1.04亿人,增长率为225%。

从用户增速来看,共享充电宝较高的增速除了和大面积的布局有关外,还和用户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有关,这一点和共享单车不谋而合。更为巧合的是,在这两份报告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增速都是在2017年达到顶峰,随后增速放缓,这与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不无关系,也就是说,2017是发力的最后一年,也是市场规模逐渐稳定的一年。

从历史发展来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又有着不太一样的轨迹。2014年,共享单车诞生,2016年,共享充电宝开始走向市场。也许是看到了共享单车的成功,后来者共享充电宝拔苗助长式的扩张让自己提前与共享单车会师,只是军队规模上少了一半。

这从用户规模便可证明,2.09亿与1.04亿的对比说明共享单车的市场更大,这与共享单车带来的有趣价值体验难以分开,显然,共享单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要高一些,或者通俗地说,更有用一些。

总的来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扩张速度都相当惊人,但共享单车起步较早,所以后来者共享充电宝未来仍然拥有反超的可能。

PK使用频次,共享单车赢在个性化,略胜一筹

此外,使用频次也是衡量实力的重要指标。从使用频次看,据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5月,ofo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次数为5.49次,摩拜为3.79次,小蓝单车为2.49次,说明共享单车在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大规模铺货后,已经成为了不少用户短途出行的首要选择。

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在用户频次上的数据则要逊色一些,以来电为例,此前来电创始人曾透露,每台机柜只有0.7-0.8次。也就是说,共享充电宝目前的使用频次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这可能和市场内目前“七国争雄”的格局有一定关系,混战之下,用户的选择变得多而杂。但随着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定,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会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

用户频次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即用户的感兴趣程度。对共享单车来说,你不光能看见年轻人骑着嗨,你还能看见其他各个年龄段的人在使用他们买菜、接送孩子甚至玩杂技。但充电宝就要差一些,它能带来的体验仅仅是连线充电的快感,十分有限。

当然,用户频次还和产品本身联系紧密,共享单车市场产品的个性化催生了人们的使用欲望,ofo的轻松便捷舒适,摩拜的高大上,小蓝单车的颜值高。即使是占有率低得微不足道的共享单车,也有自己存在的一套“生存哲理”,他们那色彩斑斓的车身和独具一格的名字,总是让人难以忘记。共享充电宝则不具备审美性,机柜式千篇一律,桌面式稍具新颖,但用户能记住的只有:长方形、白色。

所以,共享单车在用户频次上的领先可能是个性化的领先,如果共享充电宝也开始萌生“非主流式”的变革,或许用户会重新审视它,当然,前提是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上。

PK成本、回收期和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不落下风

当我们脱离表面,去看内在的东西时,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就成本而言,共享充电宝总体比共享单车少很多,共享充电宝一般成本在百元左右,而共享单车则跳跃很大,ofo类的单车成本在几百元,而摩拜一类的则达到数千元成本。因此,低成本形成的低门槛造成了资本的大量涌入。

就回收期而言,低成本的共享充电宝大多回收期在数月内,回收期更短,而共享单车则不同,成本高,回收期更长。所以,在成本和回收期上,共享充电宝更胜一筹。不过,最终决定它们高度的都将是盈利模式,即使收回成本,如果盈利模式不成熟,就不能算成功,至少,在商业上是失败的。

现阶段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都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共享单车则通过押金、单车租赁等实现盈利,与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方式相差并不大。

PK行业前景,共享充电宝不逊于共享单车

国内知名数据调研机构比达咨询(BDR)最新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ofo市场占有率达51.9%,摩拜市场占有率为40.7%。对于共享单车来说,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未来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像滴滴快滴一样合并,要么进行更为长期的拉锯战。

目前的情况是拉锯战,摩拜和ofo基因完全不同,他们深知相互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两超”的格局会持续多久,就看马云和马化腾什么时候不想互怼了。

共享充电宝目前还处没有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平台,据艾媒报告显示,来电、小电、街电三家目前具有一定优势,但更多的后来者如HI电、云充吧、魔宝电源等,正在通过铺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所以短时间内,共享充电宝或许不会形成像摩拜和ofo这样“两超”的情况,只会呈现“多强”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迹象表明,“多强”格局不一定会逊于“两超”。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多强”的格局使得共享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原则同样适用于市场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竞争解决行业内部的缺陷,使得更有发展力的平台得以留存。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促使行业焕发新的活力,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共享单车“两超”格局逐渐显现,平台的行业占有率也基本定型,此时,共享单车的行业发展会趋于平稳,创新动力相对缺乏,因此,“多强”格局的充电宝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比单车的发展更好。

而从未来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倾向于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储电量产品。那么,共享充电宝势必不会仅仅停留在手机充电上,而是转向多种电器的使用。特别对电量不足,容易断电的城市有很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每年用电量达到350千瓦时。用电需求大,而城市供电不稳定,这可能会使得共享充电宝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届时,“多强”格局的共享充电宝在体量上可能会比“两超”格局的共享单车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共享  共享词条  维度  维度词条  比肩  比肩词条  单车  单车词条  充电  充电词条  
热点

 视觉疫情下的城中村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措手不及,也让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本喧闹的城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安静得令人窒息。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的...(展开)

热点冬至

 今天冬至,你知道吗?

导读: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四川、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