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再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黄金时代》
1:
上映于一九九七年的《甲方乙方》,电影结束的时候姚远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一想起这句话,想到97年,小波的样子和文字就宛然活在我的心头。
总觉得97年是十年前,可是实际上是二十年前,我还在牙牙学语的年纪。按理说我对97年应该没什么好说的,毕竟那时候才三岁。但是到了今天又不得不说,因为小波。小波若泉下有知,肯定会说,“你们这群人,能不能不要一到4月11就老写我,要知道你们这么烦,我一定想办法长生不死。”
哎,不行。
作为王二门下走狗,我不答应。伟大的灵魂总会有人来纪念的,从1997到2018,二十一年过去了,而他文字中闪耀着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影响了多少青年去寻找突破蒙昧的自由之光。
2:
之前看《十三邀》,有一期是许知远和李诞之间的谈话。许问李高中大学时读什么书时,李诞回答读昆德拉、王朔、王小波等等,说起王小波,李诞说他一开始读的就是王小波的小说,“这不是傻吗”,后来读杂文。从李诞的节目和书中可以看出来,其实他是受小波影响颇深的,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也喜欢李诞,他给我一种看王小波小说时的感受——你一看就想笑,但是笑着笑着就觉得想哭。
豆瓣小组“王小波门下走狗”里经常有人问大家更喜欢王小波的小说还是杂文,我个人更偏向小说,虽然小说读起来比杂文难懂,小波的杂文一般中心思想明确,嬉笑怒骂、痞得有理,读起来很爽。而小说天马行空,浪漫诗意,不落俗套,让人惊叹,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和我以前读的那些妖艳货色完全不一样。
在豆瓣上看到过一则对作家的分类:
“我一直觉得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讲述者,一种是启发者。前者用笔写作,看重的是炫目的技巧,曲折的情节。后者用心写作,揭示的是人性,表达的是亘古不变的世道人心。后者和前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批评的精神,批评他人,批评自己,批评一切可以批评的东西,在不断的批评当中揭示和启发人世间被层层伪装包裹着的真实,很多庸庸碌碌的世人熟视无睹,或者君子远庖厨式假装看不见的世情百态。
而作为一个有批评精神的作者,又可以分为三种层次。
一种是以韩寒为首的当今网络公知型的,大伙关注什么,他就说什么,有的时候他顺着说,有的时候他反着说,但放心,他绝不会越线,绝不会说不该说的,也绝不会说得太深。他们是演员,取悦拥趸们的演员。
第二种是鲁迅奥威尔赫胥黎型的,他们什么都看得透,又什么都看不惯,撂不下,你怎么伪装也瞒不过他们,爱之深责之切,一刀毙命,见血封喉,不留余地,刀刀都往要命的地方扎,扎完了还得拧两下。他们是斗士,也许出招的方式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含蓄有的露骨,但战斗是他们的生命,硝烟是他们的氧气,这种气息一不留神就会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透出来。
第三种,是卡夫卡,昆德拉,卡尔维诺型的,他们早已经把一切都看透了,他们也知道你改不了,他们只是微笑着,冷眼看着你一次一次的重复着前车覆辙,等你摔一大马趴,再把你拉起来,跟你说不要紧,我早知道会这样,狗是改不了吃屎的,但我仍然爱你。他们是哲人,他们书写的,是直指人类本性的绝望,但又是一种温柔的绝望。”
小波是哪种作家呢?
他在黄金时代中所表现出来的,也许还是一个介于讲述者和批评者之间的角色,讲述技巧有时过于炫目,反而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分解掉了批评的力量,但是到了青铜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已经隐隐找到了批评者当中第三种层次的境界,隐隐可以跻身于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像这种小说,思维早已经被体制固化了的老朽王蒙们当然读不懂,他们能读懂随笔就已经很不错了。
3:
小波是一个让我在看完一部作品后就想要买作品全集的作家,大学时钱常常不够花,也不喜欢看电子书,于是省钱一点点把他的书慢慢买回来。他是我的精神导师,文学偶像,文学和思想也有基因的话,我的一半来自于他。
和李诞一样,我也先读的小说,第一本是《黄金时代》,十七八岁,未经世事,不识人生之味的年纪,哪里读的懂那么多啊,第一遍完全的懵懵懂懂读下去的。
《黄金时代》里那句广为流传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初读时我很不以为然,我才十八岁,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我的黄金时代,想爱想吃好多奢望是有的,可是我认为哪怕我一天天老下去,也没有什么能让我受锤,我真的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永远生猛。我就那样带着对人生的诸多幻想继续成长,多年后的某一天清晨睁开眼来,我觉得自己是被一锤子抡醒的,我好像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忽然就哭了。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要说明她怎会有这种见识,一切都要回溯到那一回我从医院回来,从她那里经过进了山。我叫她去看我,她一直在犹豫。等到她下定了决心,穿过中午的热风,来到我的草房前面,那一瞬间,她心里有很多美丽的想象。等到她进了那间草房,看见我的小和尚直挺挺,像一件丑恶的刑具。那时她惊叫起来,放弃了一切希望。
……此时她想和我交谈,正如那时节她渴望和外面的世界合为一体,溶化到天地中去。假如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那实在是太寂寞了。
陈清扬说,她到我的小草房里去时,想到了一切东西,就是没想到小和尚。那东西太丑,简直不配出现在梦幻里。当时陈清扬也想大哭一场,但是哭不出来,好像被人捏住了喉咙。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快乐异常。
陈清扬还说,那一瞬间,她又想起了在门槛上痛哭的时刻。那时她哭了又哭,总是哭不醒。而痛苦也没有一点减小的意思。她哭了很久,总是不死心。她一直不死心,直到二十年后面对小和尚。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面对小和尚。但是以前她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种东西。
4:
一个人的阅读基础越深,读王小波才能受到更大震撼。在不同年纪不同阅历不同学识下读小波感受必然是不同的,很多男生最开始就是拿三部曲当做小黄书看。
“如果你没有一点儒释道的底子,没有一点西方哲学的耳旁风,或者没有读过很多很多书,或者对自己正在生活的日子没有非常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与你的缘分,也就是一本快速消费的小黄书而已。绝对没有办法成为你的人生之书。”
你只有读了黑色幽默才知道王小波对黑色幽默的超越;读了政治哲学才知道他对自由的理解多深刻;读过荒诞文学的大师之作才知道他比一些刻意荒诞的作家要高到哪里去了。
《黄金时代》的序言里面,你可以看到王小波如何推崇杜拉斯、王道乾,有一种时间、前人的积累到他这里所集大成的感受。他的文字从来不是推敲出来的,而是生活的积淀、独立的思考、对自由的热爱,在他笔下一草一木皆可为剑,却从不矫揉造作。
5:
王小波生前写作的时候不止一次说他在讲述常识,但是现在我们认为他讲述的都是真理,觉得他独立特行,觉得他奇异。而实际上或许他是个正常的人,奇怪的是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想想他最后那句新年的祈愿:“岁末年初,总该讲几句吉利话: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个健全的人——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吉利。”
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遭遇的是比他活着时候更古怪的一切,而能够在身份上,思想上,行为上都保持完整健全的人,又实在太少。只因为那些跟随在王小波身后,追求自由和自我主宰的人,同样需要付出物质贫瘠和精神压抑,甚至人身自由和生命的代价,同时还要被视为国家的敌人被误解,被背叛,被遗忘——这难道是一种寒彻骨髓的寂寞?
6:
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照片时,心想真不好看啊,甚至有点儿丑,他在给李银河的信中写过这样的话,“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这句话是真浪漫啊,想想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想起他就会笑,我有段时间很喜欢一个男生,有一天刷牙的时候想起他,看镜子发现自己的眼睛里都是笑意。
他爱称自己为“愁容骑士”(堂吉诃德的别号),他智慧,他浪漫,他抑郁,他理智,他勇敢,他淳朴,他幽默,他真实,他可爱。
木心有句话,说拜伦看长相就知道是个绝世天才,王小波看长相就知道是个混子。
而李银河老师说,“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看,就是这么可爱的一个人,我时常觉得,没有他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和乏味。都说要找有趣的人,谁能有趣得过小波呀。可是我只能够想象他曾经的生存,永远也不能够亲睹他亲切的面容。当我发现世上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已经一别经年永不回头了。每每想到这里,就黯然神伤。
—————————————————————————————————————————————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黄金时代》
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似水流年》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沉默的大多数》
我在实验室里踱步,忽然觉得生活很无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种**:把人用湿牛皮裹起来,放在阳光下曝晒。等牛皮干硬收缩,就把人箍得乌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紧起来。这张牛皮就是生活的规律:上班下班,吃饭排粪,连做爱也是其中的一环,一切按照时间表进行,躺在牛皮里还有一点小小的奢望:出国,提副教授。一旦希望破灭,就撒起癔症。真他妈的扯淡!真他妈的扯淡得很!
《三十而立》
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黄金时代》
女人这东西就如***,染上了就放不开。
《红拂夜奔》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诗意的世界。
《万寿寺》
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
《黑铁时代》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智慧与国学》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思维的乐趣》
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 我想念你
我想起夜幕降临的时候
和你踏着星光走去
想起了灯光照着树叶的时候
踏着婆娑的灯影走去
想起了欲语又塞的时候 和你在一起
你是我的战友 因此我想念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爱你就像爱生命》
End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你能回到过去问小波一个问题,你会提什么,一个回答是“你多久没做过全身体检了?”看到这一句真叫人心碎,如果能回到过去,如果能跟他说句话,我一定要说去做个体检吧,好好检查心脏。有一个关于小波的纪录片看得我好难过,那时候他就已经嘴唇发乌,怎么就没有人提醒他该去检查检查心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