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开始,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突然为科技创投圈所青睐。共享充电宝前景如何?本文作者从产品、市场、投资等多个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共享充电宝的未来似乎并不那么扑朔迷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年春天,共享充电宝火了。3月31日以来,40天内,10多笔融资,30多家机构入局,融资近12亿。
有人说,这是新的风口。也有人说,这是个大坑。
且不妄下断论,深入了解、分析过后我们再来下结论。
现状
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可谓有过之无不及。当共享充电宝进入大众的视野时,已经有十几家公司参与到这场博弈中来了。目前市场形成了以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小电科技为第一梯队,Hi电、畅充科技、掌充、滴滴充电、魔宝电源等为第二梯队,友电科技、搜电科技等为第三梯队的格局。
覆盖场景
以第一梯队,即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小电科技为例,共享充电宝主要覆盖了三种线下使用场景:
1. 大场景、全城移动
在各大场景布置可供租借和归还充电宝的大型自动终端,充电宝可随用户全城移动。主要覆盖于城市中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以便租借和归还,如商场、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景点、医院等,以来点科技的“来电终端机-40”为代表;
2. 小场景、室内移动
在小场景中布置可供租借和归还充电宝的小型自动终端,充电宝可随用户在室内移动。主要覆盖人流量较大的小场景以提高租借率,如酒吧、KTV、餐厅、酒吧、咖啡馆等,以来电科技的“来电终端机-12”、街电科技为代表;
3. 小场景、不可移动
在小场景的固定位置布置充电宝终端,用户不能离开充电宝终端。主要覆盖用户一段时间内位置相对固定的小场景,如餐厅桌面、KTV桌面、火车站立柱等,以小电科技为代表。
收费方式
以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小电科技为例,目前三家公司的共享充电宝都使用扫码付费,1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则按1元/小时计费,10元/天封顶。
另外,对于来电科技、街电科技,用户需存入100元押金方能使用,充电宝归还后,押金可退回原账户。如果芝麻信用分在600分及以上,还能免交押金。而小电科技因为充电宝终端不可移动,不会出现被借走不归还的情形,因此不收押金。
对于充电线,目前来电科技的终端机以10元/条的价格出售,而街电科技和小电科技的充电宝则自带充电线。
融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十天时间,共享充电宝行业融资近3亿,IDG、腾讯、朱啸虎、王刚等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接近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融资金额的5倍。
就在前日(5月9日),又有三家共享充电企业获上亿元融资:“非常电”完成百万元种子轮融资,“Hi电”获近亿元A轮融资,小电科技完成B轮3.5亿元融资。
背景
公司背景
从成立时间来看,2015年成立的公司达到7家之多,而打着“共享”名号实则以“重资产+租赁”模式经营的共享单车同样是在2015年开始出现(ofo成立于2014.12,mobike成立于2015.1),可以认为共享充电宝是共享概念在充电宝领域的一个落地,是共享单车在充电宝行业的模式移植。共享充电宝没有随着共享单车一起冲上风口,而是时隔两年突然喷发,原因且看后文分析。
从公司地域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居多,原因显而易见。而第一梯队的三巨头两家在深圳,可能的原因在于深圳的充电宝厂家较多,产能较大,因此在深圳生根发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共享”经济
在这个“共享”经济的风口上,我们不得不谈什么是真正的共享经济。
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说:共享经济也是众创经济,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的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共享经济之“共享”,在于闲置资源的共享,即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在于人人可以参与,人人既可成为出租方也可成为租借方;在于物品源自人民群众,去往人们群众。
共享绝非租赁——企业持有重资产(物品)向外(人民群众)出租。
因此我们说,滴滴出行是一种共享经济,它提供了一个将私家车暂时转换为出租车的共享平台,人人可利用空闲时间,将空闲的座位和汽车资源共享给有需要的人,从而获取一些收入。
而在滴滴出行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地,打着“共享”旗号的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全都冒出来了。事实上,它们只是借助信息平台(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的无人自动租赁罢了。
如果说跟以往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资本东风的助推下,物品/设备数量的极大增多使得可租赁和归还范围不再局限于零散固定的租还点,实现了大面积、大范围的覆盖。
产品分析
用户需求/使用场景
前提:用户当下/未来没电但是要用手机、用户没有随身携带充电宝。
用户产生使用需求的场景主要有三种:
1. 用户当前手机没电,需要/想要进行充电
小袁去重庆旅游,出发前她团购了一份万州烤鱼,她决定将烤鱼当作今晚的晚餐,不幸的是,经过一天的游玩(拍照、发朋友圈、发微博),她的手机电量已经见底。她为了能够顺利找到商家的位置、向商家提供团购码、拍晚餐照片发朋友圈,她在路边租借了来电科技提供的共享充电宝,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晚上。
2. 用户需要保持电量状况良好,避免电量消耗
小严在下班后来到一家串吧,点好了烤串和啤酒,惬意地靠在凉椅上,夏天的凉风吹走了工作一天的疲倦,小严突然想起今晚有LPL2017春季赛总决赛直播,于是拿出手机开始看比赛,可是手机电量不多,肯定是没法支持长时间看视频了,小严又不想错过直播,于是小严使用街电科技在串吧提供的共享充电宝,看完了精彩的比赛。
3. 用户未来需要充足电量,为未来充电
小唐今晚就要乘坐23个小时的列车,回到他的老家沈阳了,在车站等车闲不住的小唐玩起了王者荣耀,一下子使用了接近一半的电。这可怎么办,车上还要看视频呢,不然得无聊死啊,火车上又没法充电。愁眉不展的小唐看到车站立柱上小电科技布置的共享充电宝,笑逐颜开。火车上的时光,不再没电啦!
盈利模式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多的玩法。
押金:每个用户100元的押金产生的巨额押金池可进行金融运作;
租金:目前1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则按1元/小时计费,10元/天封顶;
广告:特指大型机(如来电终端机-40)可利用屏幕进行广告投放。
市场壁垒
由于充电宝本身技术难度不高,生产可以依赖技术成熟的代工厂,在这一点上无法形成壁垒,因此共享充电宝市场壁垒的搭建主要依赖于机柜设备的研发、点位的布放和覆盖的范围。在未来,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将决定于团队执行力、设备覆盖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市场分析
一片黑暗
共享充电宝面世时在市场角度便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众人言其一片黑暗,最主要的质疑集中有以下三点,笔者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
反驳:过于低频的原因在于共享充电宝终端覆盖密度还很低,导致用户无法在需要时轻而易举地获取到共享充电宝。当覆盖密度足够高时,用户安全感提高,自带充电宝将不再必要,使用频率将会增多。
反反驳:即使共享充电宝终端覆盖密度足够高,用户都不再随身携带充电宝,用户当下/未来没电但是一定要用手机依然是个低频场景,而当下/未来没电但是想用手机则不属于刚性需求,属于弹性需求。
2. 快充技术出现、手机续航能力增强
反驳:快充技术的出现让短时间内充电成为可能,手机续航能力增强使得单位电量用户能够用更长时间,这恰恰让共享充电宝的体验变得更好而非挤压了市场——用户能够更快地用完即走,花点钱即可换取长时间的使用,这提高了用户使用意愿。
3. 电池技术升级、手机电池容量增大
反驳: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电池、纳米电池将会极大地增大手机电池容量,充电宝将成为过去式。大家都这么说。然而事实上,由于成本、技术、安全性等诸多原因,目前这些新型电池技术离大规模商用还很遥远。
几点星光
巨额资本在短时间内融入共享充电宝行业,难道真的只是跟风炒作吗?共享充电宝有没有未来?相比共享单车它的优势又在哪里?黑夜里我看到了几点星光。
1. 维护成本低
一方面,一块共享充电宝的成本为20元-70元,而押金价格为100元,也就是说它的押金大于成本,这意味着不会有人故意借而不还。
另一方面,小场景内的共享充电宝由于他人近距离的存在,故意损坏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且充电宝的密封结构使得它的抗损能力较强,因此共享充电宝的折损率较低。
2. 造价成本低,回本周期快
相比共享单车高昂的单价,租赁费用相同的共享充电宝却只需极低的成本,这也就意味着,共享充电宝项目能够更快地回本,达到盈亏平衡,甚至开始盈利。而这也使得试错风险大幅度降低。
3. 未来可能爆发的充电需求
我们回望过去2G时代待机一周的诺基亚,再看看现在4G时代一天多充的智能机,想想即将到来的5G/物联网时代,带宽进一步提升导致耗电速度倍增而电池技术又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移动智能设备的充电需求是否会爆发?提前做好布局是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呢?
市场规模
从共享充电宝的三种盈利模式(押金、租金、广告)出发,尝试对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
根据来电科技公开数据,来电科技累计用户数超200万,平均每天租借2万多次,每次租借时长3个小时。这是资本进入前,市场尚未被充分挖掘,共享充电宝企业自行推广运营获得的成果。可以预见,在资本蜂拥而入后,用户数和每日租借次数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以当前数据来算,来电科技获得押金超2亿元,每年租金收入约1500万元,无广告收入(尚未进行广告投放)。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中来电科技可谓地位领先,成立时间长、覆盖区域广,假设其市场份额占比为40%,则整个共享充电宝市场押金超5亿元,每年租金收入约为4000万元,广告收入暂且不计。
以共享单车市场数据为依据进行类比,到2019年,整个市场规模将会翻2.5倍,用户数超1250万,押金金额达到12.5亿,每年租金收入约为1亿元。
投资分析
投资原因
毕竟笔者不是朱啸虎,也不是王刚,不清楚行业内幕也没见过创始人,只能凭一己之见妄加揣测巨额资本入局的原因,经验缺乏还请多多指教。
1. 共享经济的热风
在“共享”的风口上,一个具有清晰商业模式、只需资本便可跑马圈地大范围复制的项目,“游蜂不请自飞来”便也不足为奇了。
2. 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基于上述的行业分析,共享充电宝领域可能在未来诞生出新的独角兽,对于资本而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最好的注脚。
3. 支付场景的争夺
可以注意到,腾讯和蚂蚁金服也都入局了共享充电宝,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争夺更大范围的支付场景。
4. 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相比美国,我国的科技创新还是略微少了一些。焦虑的资本找不到有清晰未来的项目,当共享充电宝这么一个可能有点未来的项目出现时,当然是选择投资它啊!
滞后火爆的原因
前文提到,共享充电宝企业多成立于2015年,时隔两年才开始喷薄,不免让人疑惑。
为什么我以前都不知道这个东西?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原因有以下几点:
共享充电宝企业在成立后进行设备的研发,产品的试点、推广,这是厚积薄发的铺垫;
共享单车的成功使得大面积覆盖的重资产+租赁模式得到肯定,引爆投资界;
陈欧的3亿投资、王思聪的公开吐槽使得共享充电宝进入人们视野;
共享充电宝相比共享篮球、共享雨伞面向人群更大,因而更能引发关注。
结论
从产品分析和市场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尽管巨量资本蜂拥而入,共享充电宝因其低频性难以成长成为像滴滴出行或共享单车一样的拥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新行业。
然而不同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因其较小的体量使得其拥有维护成本低、回本周期快等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未来可能爆发的移动充电需求的前瞻性布局。
因此,我认为共享充电宝在资本泡沫散尽后会留下一个十亿到百亿级别的市场,而面向未来这更像是一种赌注。
额外内容
结论都得出了,本文差不多也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把写文章过程中收集到的共享充电宝的一些疑问和迸发出的灵感顺带记录一下,权当bonus吧,欢迎作答。
疑问
手机没电关机了怎么扫码使用?
来电科技有偿提供充电线,提高了用户门槛,是否应当改进?
充电宝存在硬件安全(爆炸)和信息安全(感染病毒)问题,做好防备了吗?如何获取用户信任?
使用质量较差的共享充电宝(用户手机电池受损——共享充电宝使用频次增多——用户手机电池受损),形成循环,在损坏用户利益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盈利,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资本泡沫使得共享充电宝过多地被生产出来,被市场淘汰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时充电宝回收带来的巨大环境问题该如何解决?是否可以提前避免?
灵感
除了通过收押金和租赁这种传统盈利方式外,还可通过与商家合作,通过销售终端机/赠送终端机+广告分发获得盈利。
商家免费提供充电宝提高吸引力、获得更多人流量;用户产生消费,免费使用充电宝;共享充电宝企业销售终端机获利,或通过终端机进行广告分发获利(商业模式类免费照片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