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未来的产品,就是会持续地弥合可能的各种间断,不至于影响我们完成一件事情的流畅度。
1.
这几天任天堂的 Switch 广受好评,看到有不少人也说《塞达尔传说·荒野气息》惊为神作。我看过 Switch 的介绍,以及大家的评测之后,也油然而生一种好棒啊忍不住想搞一台的冲动。
当然,作为典型的工科男,在下单之前还是要犹豫一会,理性分析一通——我到底为什么想买?
对我来说,好像最吸引我的就是一点:在场景使用上完全无缝衔接。
有一个评测里是这么说的,大意是:「我可以前一秒跟 BOSS 在电视机上华丽鏖战,下一秒就拿起平板来躺在被窝里跑地图。」
提供三种场景的 Switch
在过去,我玩的游戏,在不同的平台要泾渭分明。电脑上,玩的是文明 6;手机上,玩的是炉石传说;PSP 里,玩的是战神和弹丸论破;接电视的时候,又用模拟器玩 FC 的小游戏。每次场景变化,都要重新整理下思绪,重新换一种脑子玩。
但现在,有一种可能是,可以接电视当主机玩,也可以随时带出门在路上玩,或者钻进被窝里玩,那就完全不需要再切换了。这个游戏就可以连贯地占据我的碎片时间和大块的非碎片时间。
这是对我来说 Switch 最有价值的点。
而这种不间断的理念,正在逐步变得重要起来。
2.
类推到我喜欢即刻的原因上,也是如此。过去我可能需要下很多个新闻 APP,需要微博,需要今日头条,需要微信公众号,才能获取到各种想要的信息。但现在我只要在同一个 APP 里关注了相关的话题,就完全不需要打断地、在同一个页面得到想要的内容。
这种内容聚合的本质,其实也是避免用户要完成想做的事情还需要不断切换,也就是思路不停被打断,不停要去考虑我该去哪找东西看?我还有哪个 APP 没打开?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内容上。
互联网服务的大量整合,也都是让用户越来越不受打断,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的事情,在一个百度里搜到各种信息,在一个微信里找到所有人(不管最初是不是为了这样的体验)。
3.
沿着这个思路,不难想到另外一种「间断」。
想想过去的手机,永远是单任务的操作系统。在一个页面,永远只能做一件事情。想要换一件事情,不可以。只能马上先完成手头的,再去切换页面、切换任务。
现在的手机,则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连击两下 Home 键,快速切换到另一个任务,完成后再快速切换回来。
诺基亚时代和苹果时代的手机,跟 Dos 和 Windows 的区别相似。
在新的 iOS 里,更是贴心地在应用间跳转时,加入了左上角的返回按钮。
这样提供方便切换、能够断掉当前任务,先短暂处理其它事务,再返回操作的功能,实际是一种「不间断的间断」,也就是提供快速处理临时任务的途径,让原有的任务不至于强硬地间断。
微信最新版本刚刚提供的,可以将公众号文章临时置顶的功能,也是如此。
4.
我觉得未来的产品,就是会持续地弥合可能的各种间断,不至于影响我们完成一件事情的流畅度。
未来应用间的切换也变得更加顺畅,从应用间的调用和信息传递,到像 Smartisan OS 最新的 One Step 功能,让我们不再笨拙地去复制粘贴,去思考计算。
未来的智能家居会变得更加智能,不至于让我们每隔一会儿就得思考,哎家里是不是有点热了?哎空气净化器开没开?出门的时候,还得想,刚才到底锁没锁门?
嗯,再想未来一点呢?
从早上起床看手机,到洗漱的时候看镜子上的 AR 投影,再到智能出租车上的电子屏幕,最后到公司里办公桌上的平板电脑,可能都会像 Switch 一样无缝,都在放着同一部电影,或者同一本书。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继续看同一本书、同一部美剧,继续逛电商网站的同一页活动,继续听知乎 live 和得到。所有屏幕(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甚至公共厕所和出租车上的显示屏)都可以无缝衔接,识别你的身份后,继续出现你之前未完成的任务。
再加上云服务的发展,那时候,APP 的概念也许会很弱。大家概念里只有看书、看电视、聊天、逛商城、查信息、玩游戏这么一些任务的区别(支付宝可能都不需要了,因为线上支付全部远程识别、自动结算,也不需要掏出手机打断现在的任务)。在使用任何电子屏的时候,只需要在这些任务里做快速切换,想看书了就接着看书,想看电视了就接着看电视,有人来消息了就切过去回几句,马上切回来。
想想简直就像过去复古的生活,我们回家看电视,不用操心看什么——电视台给我们选好了;我们去书店看书,也没多少书可看——老板的喜好决定了一切;我们逛街,也没非要走到脚都肿了——以前就那么几家商店。而未来这些挑选和整理的工作,都会由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完成。虽然网上有无数内容,我们只需要从他们挑选出的这些里面再做选择就好啦。
就像钢铁侠的贾维斯,是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