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动时代,秀场主播过时了吗?
2014年年初,当我还持有YY这支股票的时候,曾经写过文章分析我为什么持有YY。在文章里,我在对YY一顿猛夸(其实是自我催眠)之后,指出了以我当时的眼界能看到的唯一问题:“YY的使用集中在PC端,在移动端上YY几乎无所作为,出过几个APP,但毫无创新,而且动作太慢了,最近才开始在PC端往手机端大量倒流量,成效还有待观察。”
这个论断,我当时下的不是特别肯定,毕竟当时以YY这个中型规模的公司来说,盈利情况是非常好的。但时至今日,问题还是来了。YY最新公布的2015Q4的财报,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在线秀场这个行业竞争白热化,几乎已经饱和了。
我之所以当时下这个论断不是特别肯定的原因,就在于我并没有观察到什么移动端消费视频类节目的新场景。除了当时流量较贵的因素一直在制约其发展之外,移动端视频节目的消费方式其实就是老样子,无非是在坐车、排队和咖啡厅等等碎片时间用来看视频。我认为,只要这样的场景不发生大的变化,视频直播领域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机会产生。
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思考方向出了错:我考虑的都是用户那一端,并没有考虑到主播在生产内容的这一端。
下面这个图是一张典型的YY秀场女主播正在主持中。发现什么没有?它大概有这样几个特征:
精致的妆容
用心的布景
专业的麦克风
专业的摄像头
设计过的节目单(歌单)
一播就长达2个小时-10多个小时不等
2. 移动时代的直播应该怎么玩?
然而,全民直播的时代,播主们的直播方式却大变样了,他们更移动,更随性,也更接地气。移动的时代,生产内容的方式也是移动的。天,又变了。
随意的妆容(一般是素颜);
就地取材;
手机麦克风;
手机摄像头;
内容随机应变;
直播时间从几分钟到一两个小时不等;
随便给你们几个案例,自己感受一下。
a.直播搭讪
这位小哥在洛杉矶念书,有一次课间他即兴在教学大厅直播搭讪女生。当然了,他是以自己论文要做调研为由,每个女生问了大概10来个问题,屏幕摄像头一直是对着老外的,我估计老外也不知道自己上镜了,大概就是这样。全程不到一个小时,然后他又去上课了。
b.直播工作
这位小哥貌似是在纽约的唐人街打工,做日料,所以他就把手机架在工作台附近,直播自己每天切三文鱼,做手握寿司,烹煮味增汤的全过程,人气貌似排在App的前三。这个直播一般会稍微长点,但有时也会突然结束,根据老板是否来后厨查看决定。
c.直播足浴
这个特别特别有意思哈哈哈,播主居然直接在去捏脚的时候开了直播,而且全程不怎么说话,只是和朋友随意聊天。但是,他也会和直播室里的网友互动,并根据网友的要求转动手机摄像头的方向和问小妹相应的问题等等,人气还挺旺的。
当然了,也有美女对着手机镜头唱歌跳舞的类秀场模式。还有什么直播自己出门吃饭啦,去公园踏青啦,还有空姐上飞机前的准备啦等等,你能想到的生活工作吃喝玩乐的场景,几乎都有。(是的连啪啪啪也有,就是思聪的那款17,后来因此还被下架了。)
3. 为什么秀场主播会完蛋
所以,基本上我觉得秀场类主播会很危险,原因如下:
能生产的内容类型太过单一,除了唱唱跳跳奇葩搞笑就没太多花样了;
数量和频次相对移动端真的太少,优秀的节目需要从大数中涌现;
行业进入成熟期,竞争白热化,很多主播就是赚一个基本生活费;
YY的移动端App里其实也包含直播,但很薄弱,主频道仍然是秀场。也许YY能转型过来,但会很痛苦,毕竟现在的收入大头是秀场。如果转型成功,则秀场主播会死掉一批;如果转型没成功,则自己日渐没落。
好了,这篇文章的蛋扯到这其实已经差不多了,如果你觉得还不够,那我尝试再扯几下。
4. PGC依然大于UGC
但是,要注意,虽然现在的全民直播是如此的百花齐放,但最后能靠这个吃饭的人,依然是少数中的少数。想靠这个吃饭,背后必须要有专业团队的支撑才行。
专业的团队必须能够保证两点:内容的稳定输出+变现能力。两点缺一不可。
如果一直是一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单兵作战,可能偶尔会有灵光一闪的亮点,但是,如果无法长期保证稳定的内容输出,粉丝还是会渐渐流失。
变现方面,打赏的收入也许只是一个基础,如何像罗辑思维一样挖掘出自己相关领域的电商模式,就考验团队的执行力了。
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淘宝卖家和自媒体都是这样,一开始也是百花齐放,到后来,业余的已经干不过专业的了。大浪淘沙,利益越来越可观之后,UGC渐渐被PGC取代。中国的淘宝从来不是真正的以二手交易为主的地方,背后必须有电商团队的专业化运作。罗辑思维当初有申音后来有李天田,Papi的经纪人杨铭也是Angelbaby的经济人。
屌丝也许可以逆袭,但必须先成为专业的屌丝才行。
5. 平台类社交产品在直播领域的机会
在“深度”体验了不下30款直播类App以后,我觉得这个领域已经饱和了,资本和创业者都太热。由于视频类产品的成本一直是十分高昂的,创业公司也许要烧钱很久才能一路杀到最后,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因此我反而更看好一些平台在这个领域的机会,比如陌陌和微博,因为他们有关系和场景。
关注国外视频直播类产品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类产品的鼻祖Meerkat前不久刚刚宣布放弃这个业务。其CEO曾经谈到迫使他们放弃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Facebook/Twitter开始意识到它们的威胁,封杀了他们抓取用户信息和用户的关注关系;另一方敏,这两家也开始各自推广自己的视频直播业务Facebook Live和Periscope。
在直播这个产品里面,用户关系和使用场景起到的作用依然令人惊讶。
微博上天然就有粉丝围观大V的娱乐生态,而陌陌上则有陌生人之间相互发现的社交需求,这两个平台如果能够接入直播类产品,会极大丰富自己原来主流程的深度,且和自己的产品定位也是符合的。加上原来的流量优势,上量会比白手起家的直播类App快很多。
直播类APP的本质就是一个工具,它必须搭载合适的关系和场景,才能让在此工具上生产的内容被最大效率地传播和消费。因此,直播类App本身并不具备成为平台的可能,背靠有关系和场景的巨头可能会是最好的选择。
6. 新用户,新场景,新机遇
视频直播这个行业,由于同质化(看看各家的交互界面就知道了)和线上即可完成消费闭环的缘故(流量入口为王),最后依然有极大可能也是寡头市场。厮杀到最后的3-5家之后,要么被BAT级别的巨头投资或收购,要么上演一场老大合并老二的戏码。
不过,但这些都是资本层面的事情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开始用视频这种形式表达自我。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上的事情了,它与新一代网民的特质息息相关。不管是录播还是直播,新一代用户在媒介的选择上都更加丰富,也更加大胆,他们更强调表达自我。他们会觉得仅仅是文字和声音是不够的,太闷骚了,无法表达出他们真实的心声。
从文字、表情、语音、图片、视频到直播,从静态到动态,一路走来,媒介的千变万化其实只是表象,背后的用户需求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把握的,相信里面还有不少的创业机会在等待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