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个从业者的思考:互联网能给金融带来什么?

刚过去的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在争议中快速发展的一年,已经到来的2016年注定又是互联网金融的关键一年。作为一名刚入行的PM,更是互金的菜鸟PM,在不断的了解金融,有困惑也有收获,最想思考清楚的是,互联网能给金融带来什么。

或者用情怀的角度讲,互联网究竟该给金融带来什么?

本文是个人的思考,不代表所就职平台的观点,其中的不成熟的内容仅由本人承担。

金融是否需要互联网

要讨论互联网能给金融带来什么,首先需要清楚一点,金融是否需要互联网

电子商务、互联网+、O2O,浮躁的东西太多,火了一阵又一阵。至少在声势上,颠覆也好、改造也罢,大部分传统行业都被互联网搅得天翻地覆;但金融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越感,并不会轻易退让。如果说传统实业立足于基本的供需理论,依赖于自然科学的进步提高效率;那么金融业则是在供需理论上创造出更多的概念,并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技术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提高传统实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同时能用平等、服务的互联网精神影响和改造实业。比如共享经济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卖方买方角色平衡,财产所有者也是服务提供者,买卖过程没有所有权的转移;其实这是服务业的特点,互联网带来的意义在于大大扩张了服务业的领地。

然而,金融业对互联网的需求只限于技术本身,金融并不会主动欢迎互联网精神。因为基于强大的创造力、创新能力,金融业有自身的精神;相信在金融从业者心中,金融业远胜于互联网的历史让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丝毫不亚于互联网,这也是金融有优越感的原因。

那么,金融的精神是什么?

货币、贸易,金融本来的价值在于资金融通、互通有无,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对金融的印象更多的是资本、股权、投机、赵家人、博弈,就连货币理论流传最广的却是“货币战争”,人性的贪嗔痴被无限放大,金融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工具。

工具本身是中立的;工具背后的技术是一个放大器,放大的是人性。

放大的是人性的哪一方面,取决于使用工具的方式。

金融起源于上层阶级,更久远的来讲,起源于统治阶级;这一方面是金融优越性的根源,另一方面也使的金融有史以来更多的是为了少数人服务的。二八法则体现的淋漓尽致,大部分普通人对于金融要么近而远之,要么如羊群般被随意支配。

所以,至少从历史来看,金融放大的更多是“性本恶”。远到欧洲的郁金香事件,近到俄罗斯的MMM;小到散户的盲目逐利,大到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但仍有无数人趋之若鹜。

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普通人只需告诫“金融有风险,请谨慎远离”就好。

然而,这样的方法在当今却不再奏效。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双重放大作用使得金融的能力达到几何倍数的增加,“普惠金融”被不断提及。当金融虎视眈眈的冲向以往从未染指的长尾市场时,我们不由得怀疑,“普惠金融”真的是来普及恩惠的吗?甚至面对此起彼伏的“金融走入农村”的声音,鉴于“心本恶”的本质,社会中最脆弱的这群人是不是睁大恐惧的眼睛:这是不是狼来了?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想办法解释清楚,让普通大众放下警惕,放心的解开钱袋子;当然相信这很容易办到。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金融改变“性本恶”的本质,回归“性本善”的真谛。

金融不需要互联网精神,但社会需要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虽然历史不如金融久远,但其诞生于底层,最丰富、最广泛的应用也在底层,移动互联网更是让互联网平等、服务的精神抵达每一个长尾;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拥有自制力,更懂得克制。互联网也有黑客、也有暗网,但这些阴暗面保持着严格的界限,社会上更多的还是阳光。

所以,虽然金融不需要互联网精神,但社会需要互联网精神。

尤其当我们谈到P2P的时候,2015年太多的P2P跑路,太多的事情刷新着人们的价值观:E租宝、泛亚、MMM等等,每一个的背后不是血与泪?如果不加控制,这样的势头下去,当所谓的“普惠金融”真正到达每个长尾的时候,会有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

实际上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互联网金融中介平台,无非连接两端,资产端和资金端。资产端,平台跟银行、跟票据、跟基金、跟私募、跟供应链、甚至跟个人对接,保证按时按规定、有借有还;这是目前问题出的最多的地方,来源于很多的不合法、人性的贪婪,例如非法集资、例如E租宝的奢侈浮夸生活;问题暴露了,对症下药就行,我们也看到了国家的政策、监管,不断完善的法律、不断严格的管控,2016是一个镇痛期,但我们相信渡过了,整个行业会变得健康。

但是,资金端呢?

资金端的健康显然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人民的储蓄率高,大量闲散的储蓄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是静静地躺在银行的帐户里;一方面我们想促进消费,另一方面我们想让闲散的资金对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众多理财平台如雨后春笋,而且用高收益总能快速吸引大量的用户。然后,有的平台抵不住诱惑,做了非法的事情;有的平台谨小慎微,艰难走在合法合规的道路上。最关键的是,大部分平台并不知道这些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长尾用户,究竟是怎么样的心态;用长远的角度看,平台能给用户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或许对于财务自由的用户,在平台上投资几百万几千万,坐享利息,支撑常规开支;但是,他们还可以选择信托、可以有专门的理财师,更重要的是他们仍然是用户中的少数,并不是长尾用户,显然也不是“普惠金融”的终极目的。那么,对于真正的长尾用户,一个月少则几百几千,多则几万的投资,利息也就几十最多一两百;另一方面选择平台、各自不同的计息提现规则等等,花的时间成本值不值得?特别是对于奋斗中的年轻人,具体到某个个体,他到底是应该省钱理财呢,还是该提前消费提升生活质量呢?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不对。

现在绝大多数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关注的只有两点:安全与收益。这与传统的理财平台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可是,钱安全了,比银行收益高了,就够了吗?通过提升自我创造的价值是不是比每个月一两百的利息更有意义呢?

问题在于,现在的理财平台引导下的用户,仍然是投机的心态,而没有投资的意识。人们会密切关注哪个平台有活动,哪个平台利息高,哪个平台可以“薅羊毛”;人们在意零点几的年化,疲于计算;这与菜市场因为一两毛讨价还价的大妈有区别吗?再者,投机的心态被放大后,无休止的逐利,进入股市还会远吗?

一个“庄公化蝶”式的疑问:股市是互联网理财的下一站?还是,互联网理财是股市的避风港?

以逐利作为出发点,人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财”。

真正的“理财”应当是“管理自己的财务规划”,进而有健康合理的人生规划。什么时候该买理财产品,什么时候该提前消费;如何通过财务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在你忙碌的计算着平台间的年化时,在你盲从的投机时,这些问题想过吗?而我们的理财平台,忙于设计一个个高收益高保障的理财产品时,有为用户想过这些问题吗?

我们总在急切的赶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在用户没有思考的时候,理财平台作为引导者,作为市场教育者,作为有担当的企业,有责任培养正确的理财观,有责任摒弃单纯逐利的心态,教育用户学会投资,投资闲散资金,更投资自己的时间、投资自己的生活、投资自己的事业。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互金平台能够走远的基石之一;这也是互联网能给金融带来的最宝贵、最核心的价值。否则,只是逐利的工具,那互金平台到头来只能是一个中介。

所以,或许几年后我们看到的成熟的理财平台可能不那么像理财平台,产品的页面上不再满满的堆积着不同年化的、不同封闭期的标的;二是更多的其它方面的内容。比如,记账应用?比如,工资卡管理?比如,房贷计算?

我们不知道哪种服务是最终的答案,但朝这个方向寻找的道路,至少是美好的,是“性本善”的。

后记:

作为刚刚入行的互金PM,看到的争议太大,粗放的发展太多,整个方向也不明,自己的困惑也随之很多;更重要的是,一个PM最希望自己的产品能给社会创造价值,能给用户创造价值,而且是“善”的价值。我们在乎利益,但更在乎对错;善良,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业者  从业者词条  带来  带来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金融  金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