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中国“开国刊”刊里刊外的故事

 

  说起新中国诞生时的“开国书刊”,据承担“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任务的“新闻处”摄影科科长吴群回忆,当年形成的纪念出版物主要有4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套片(笔者注:以大会新闻处名义赠给会议代表)。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画册(笔者注:赠送代表、高级干部与有关人士,1999年再版)。

  3、《“新中国画库”第一种——开国大典》摄影集,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编辑发行。

  4、出版了1期“开国大典”画报;华北画报社的业务刊物《摄影网》第16期(1949年10月15日出版),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陆空军大检阅”专栏照片。(《中国摄影发展历程》,吴群著,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吴群的归纳虽然有点欠缺,但是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开国出版物”并不多。追索新中国的“开国刊”,最名符其实的恐怕当属吴群没有提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以下简称“新政协会刊”)。它比以上4项出版物更要难得一见。

  “新政协会刊”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闻处编辑出版的16开简装“会内刊物”,由新闻处会刊编辑科负责,封面注明“请勿外传”,从1949年大会开幕的9月21日到9月30日每天出1期,10月1日、10月10日各出一期,共出版了12期。除第1期内容完全是当天会议情况外,其它各期内容一般为前一天会议的总结,当天会议的议程、名单、发言等,还刊出了28幅照片。别有意思的是,虽然它的内容与装帧没有会后编辑出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完整和精美,但它是开会的工作刊,具有重要的时效,即时刊登了一些贺电、会况和“花絮”,所以可读性更胜一筹。

  中南印刷厂赶印“开国会刊

  解放前夕,北平有18份日报、2份晚报、1份英文报,其中有一份《北平新报》。解放军进城后,中共北平市委请示中央后命令一些反动报纸停刊,由中南印刷厂接管了《北平新报》,7月1日划归人民政协庶务处领导,马上承担起新政协筹备会的印刷工作。9月20日,厂长吴永英又受领了印刷“新政协会刊”的光荣任务,并立即向全体职工进行紧急动员。虽然铸字房只有1个领班2个见习生,装订房只有2个技工,但是不分干部和工人一齐上阵,有的人累得病倒了,有的人疲劳得靠着墙就睡着了……会议开了10天,大家忙碌了10多个昼夜,只在第8天因为实在忙不过来,才把已经印成的会刊拿到新北平印刷厂去装订。

  这样一家只有5架机器4名技工的旧报小厂,承担了政协会议会刊的印刷重任。大家自豪地表示:眼望着经过我们两只手制造出的文件走向会场,我们沸腾起喜悦的热情。我们39颗热爱毛主席、热爱代表们的心,随着会刊带到开国大会。(“新政协会刊”第10期)

  中南印刷厂的职工,成为印制新中国开国刊的无名英雄。

  石金虎刘佩珍敬献毛主席绒绣

  会议第6天,一直没出图片的“新政协会刊”在9月26日的“第六期”头版刊登了首幅照片——上海艺术家石金虎和刘佩珍合作敬献的毛主席绒绣像。

  绒绣,发源于欧洲,是采用彩色绒线在网眼麻布上钩绣出画面的刺绣艺术,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上海和烟台。20世纪30年代“本土化”中,诞生了刘佩珍、高婉玉、张梅君等中国早期的绒绣艺术家。据记载,以刘佩珍为首的刘氏五姐妹开中国绒绣肖像之先河,解放后又创作过“高尔基”、“攻打冬宫”、“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等艺术精品。石金虎是当时有名的油画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送给斯大林的肖像就是他的画作。石金虎画图,刘佩珍刺绣,一起代表上海人民向“开国盛典”献上了毛主席绒绣像。

  近年来,随着上海迎接世博会,绒绣大师刘佩珍从长期的默默无闻中,开始被关注。几年前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挖掘到一批精美藏品,其中就有一幅刘佩珍的绒绣《西斯廷圣母》。据说,上世纪50年代,这幅精品代表中国参展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甚得好评。

  北海幼儿园献花

  “新政协会刊”第六期上还刊登了“大会第五天”的照片:北平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和内蒙古人民代表团在会议进行中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全体代表献花致敬:“……谨代表北平市一百万妇女和北平市所有的儿童,以万分的欢欣来向大会全体代表及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朱总司令献花;庆祝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市妇联的4个女同志带着北海幼儿园的6个儿童,将3个大花篮献给了人民敬爱的领袖和全体代表。这6个儿童幸福地成为新中国“开国盛典”年龄最小的大人物。

  解放前,北平城里只有伪社会局的市立托儿所、伪行总的北平市儿童福利委员会主办的儿童福利示范站、私立婴儿寄托所、私立圣慈托儿所,一共4个社会托儿所,还有2个不对外的北大家政系婴儿园和师大教职员子弟托儿所。北平解放,进城的干部子弟一下子“爆满”,急需托儿所幼儿园。幸有延安来的于陆琳主动挑起这个担子,接管了原社会局幼儿园。因为地方太小,又相中了北海公园后门附近的先蚕坛,他们到处求助,找到梁思成指导助教张昌龄设计了北海幼儿园,向李富春要了木材、水泥和油漆等建筑材料;乌兰夫支援了几百只牛羊;陈毅、刘晓帮助解决了设备和生活用品;贺龙和大连市委支援了衣料布料;铁道部滕代远免费托运……只花几个月就建起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北京第一所大型现代化的全日制幼儿园,解决了许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不过,北海幼儿园后来广为人知的,是那张风行全国的“我们热爱和平”的照片宣传画和一则“马越成长的故事”。宣传画上的女孩叫孟运,是于陆琳的女儿;男孩是马越,到1957年成了全国儿童、少年教育的典型人物。

[1] [2]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开国  开国词条  新中国  新中国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导闻

 张海阳

张海阳,男,汉族,1949年7月出生,湖南平江人,1969年2月入伍,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二炮兵政治委员。个人履历1969...(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