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昨天,微信遥控了整个朋友圈?

2016年1月10日,又被微信刷屏。

为什么微信似乎总能如此,远程遥控整个朋友圈?

看似漫不经心的数据分享,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推广

又是煽动群众的“自我意识”,和“想和与周围发生关系”的欲望的成果。解密无数刷屏的营销活动,究竟抓住了“乌合之众”的什么心理(乌合之众是褒义词:)

一、自我意识

1)“我”先来仔细看看这五句开场词

我和微信的故事。

2015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那一天,我和微信相识

这一年,微信上的我。

这一年,微信上的我们。

“我”这个关键词,频繁出现了整整五次。

曾经看到过一个实验,集体照终于发布了,大家一拥而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我自己”。可见,自我意识,无论何时,都是人们做事的原动机之一。

我是2012年7月5日加入微信,

我是第149755852个微信用户。

我共发了1283条朋友圈。

我共收到474个红包,发出836个红包。

这一年我共认识了610个新好友,

我的好友已经有1008个。

始终让我成为世界的中心。care他人?当然,但一定先care自己。

2)“自我意识”

我什么时候开始用的微信?原来,我在2012年7月5日加入微信。

谁是我的第一个好友?噢,原来是ta啊。

今年我发了多少朋友圈?原来已经发了1283条。

我还是红包大军的一员?我发了多少?收了多少?

统统告诉你,满足你的自我猎奇欲望。

二、想要与周围发生关系

1)“炫耀”

原来我这么早就开始用微信,有人敢比我早嘛?

原来我发过这么多朋友圈,有人比我多?

原来我默默行走过561107步,相当于10个马拉松?有人比我能跑?(天天霸占微信运动首页的我,你敢信?)

2)“猎奇”

看了自己的信息,好奇心作祟,想知道别人的,于是…

“2012年,原来我高中毕业就用了微信。有人敢比我早吗?

原来ta是我的第一个微信好友。可好像已经记不起,那我会是谁的第一个好友呢?

我竟然发了这么多朋友圈,天呐噜,你们都发了多少?

哈哈,我收了这么多红包?可…还发了那么多,怪不得钱包没鼓起来!你呢?”

再来看下面这个场景,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一定常发生。

记得每次考试完发下考卷,首先想知道自己的分数,

之后便迫不及待想知道同桌的,前桌的,暗暗较劲的学霸A她是不是又超过我了?

于是,多么迫不及待,想要跟知道别人的分数。

每个人都着急着与周围发生关系。

想要知道别人的信息,首先你得发布自己的信息。

于是,大家纷纷分享出来,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成绩,一边说着“我们交换看分数吧”,吸引了一波“考得不错”的小伙伴也都晒出了考卷。

3)“跟风”

啊哟怎么都刷屏了,怎么也要让人看看我的微信一年。

不然,怎么刷哥的存在感(叼烟脸)

于是,微信的目的达到了。

抓住了自我意识,和与周围人发生关系两大欲望点,

为推广微信公开课制造了一场全民分享,病毒式传播的营销。

回想一系列被刷屏的热门,细想想是否都是这样的思路。

近期的“主要看气质”,之前的全民cos武媚娘等等。

当然,腾讯选择的时间节点也很棒,临近年关,2015年回忆文漫天飞,所有回忆涌上心头。

煽动欲望,加上气氛渲染,一场看似漫不经心的精心策划粉墨登场。

后来大量辟谣,我们可以说是个意外,也可能又是个精心策划的营销。

至少,曝光率*3(正面分享,知乎答疑,辟谣公告)

甚至正大光明得在微信各处角落,提示辟谣公告。这就是传说中的借力打力?

想做一场免费的营销推广?想想怎么抓住群众的心理吧

好的产品经理,知道用户心里要什么。

推荐书目《乌合之众》、《引爆点》、《自我与本我》、《心理学与生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昨天,微信遥控了整个朋友圈?  遥控  遥控词条  整个  整个词条  昨天  昨天词条  朋友  朋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