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享经济无法做到完全商业化,缺少有效评价体系,再加上服务的非标化,在发生矛盾和纠纷追究最终责任的时候,非常复杂,所以必须慎重思考,不断尝试摸索如何完善这一重要的体系,这是社区O2O在做共享经济平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Airbnb也好,Uber也好,它们的共享模式的核心是:基本属于标准化服务。虽然每个人对房子的干净可能定义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还属于有共识。至于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这就是Uber的核心标准,也是服务接受者的核心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当社区O2O平台想要搭建起利用社区内部闲置资源的社区共享经济平台的时候,何为其共享模式的核心标准呢?
平台参与方应是:物业、住户、虽然买卖的双方是业主,但是无法绕过物业,否则毫无门槛和监督机制,会乱了套。
为什么需要物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物业在管面积超200亿平方米,覆盖达2.6亿户家庭的7.4亿人,未来3年预计还将新增35亿平方米,房地产开发历经多年,传统物业公司作为售后一方发展至今,掌握着海量的社区资源和业主信息,包括教育、家居、医疗、房屋租赁、社区金融等等。社区O2O无法完全绕开物业平台,想要真正的长线发展,还是需要物业作为落地点。某些社区O2O里集成了手机开单元门功能的APP,就是由物业严格核实身份,授权钥匙给业主的。同样,社区的闲置各类资源来源于业主,只有经过物业认证后安全性与真实性后,才可以进行买卖,毕竟上升到利益交换,只有加强门槛,多方监督才能维护平台环境,物业与业主两方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沟通顺畅,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同时提升业主对物业的信任感。
社区闲置资源的种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难以标准化。
举例若该平台上,现有以下产品和服务可购买。
商品类:土产、自制、代购、自产(宠物买卖)、二手等。
服务类:宠物服务(遛狗、洗澡、看护)、上门烧菜、保姆、保洁、咨询(律师、养生)、家教等。
在有社区O2O平台之前,社区里发生的情况通常是,某某邻居碰面或者在邻居家看到,好用的东西,亲身体验,眼见为实后,再深入到共享购买渠道,而好多直接由出差、探亲等带回的物品,就无法共享,现如今这个状况就得到了解决。而且资源种类也并非完全无法标准化,建立在社群经济、口碑经济的基础上,“以己度人”的产品服务提供标准或可一试,即以自家的吃用标准提供给需求方,毕竟在买卖的基础上,你们还是邻里。
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需要定义盈利点,例如商品原价的百分比或者隐藏折扣等等,这里的弊端在于,买卖商品需求量低时,无法获取低于外界电商、代购平台的价格,价格竞争力不高,商品种类也有一定的限制性,除此之外,真品保证和免去物流费用等方面,甚至在建立社区社交的基础上,产品购买时的即时讨论,即时更改都能更加的轻松,也更吸引人。社区共享经济更多的是做闲置和盈余有偿分享。前段时间外界盛传的某平台70%的日本商家代购店都采购自中国福建,所谓的直邮不过是作伪的购买小票,真是不得不防。
评价体系,社区社交诚信基础是影响社区经济的重要因素,由共享经济引起的人际关系比邻里社交要复杂的多。
这个体系其实很重要。因为在服务未展开之前,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以前邻居们的评价是重要参照。
但这类产品和服务一个要命的地方就是: 毕竟是邻居,生活在同一小区,抬头不见低头见,很有可能还交换了微信,要给出不好的评价,实在下不了手,自制产品什么、上门烧菜类的重口难调,还要考虑面子问题,所以,如果服务不满意,那就不评价,如果过得去,直接五星评价什么的,这样评价体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在遇到卖方本身也被动购买到不佳产品的时候,就更加难解决了。社区共享经济无法做到完全商业化,缺少有效评价体系,再加上服务的非标化,在发生矛盾和纠纷追究最终责任的时候,非常复杂,所以必须慎重思考,不断尝试摸索如何完善这一重要的体系,这是这社区O2O在做共享经济平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亿万级市场的社区O2O,看似大有可为,可是就连BAT巨头也很难吃透这块市场,还是需要慎重思考,社区共享经济究竟可行与否,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漫长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