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是产品为王的时代,当一个产品拥有足够装机量时,理论上都有着成为开放平台的可能性,超级App+轻量级功能插件:web插件、公众账号、轻应用成为开放平台们一致采用的模式。应用商店主导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存在根本的缺陷:1.分发困境,没有好的方法触及目标用户。2.使用困境,用户下载之后极少使用。变轻,成为平台和开发者们共同的心声,但是否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趋势,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互联网生态圈已发生巨大变化
对比移动互联网,PC用户所处的环境可谓优渥:无需担心流量、无需担心硬件能力,更无需担心电量消耗。PC的处理能力和带宽足够强大,一款浏览器就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听音乐、看视频、阅读小说、玩游戏、社交,几乎你所有的需求都可以用浏览器得到满足。浏览器成为PC端最为重要的上网入口,甚至是唯一的入口。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开发者们完全没必要非得去做一个符合大多数windows用户习惯的客户端。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的PC桌面,绝大多数你安装的客户端都是属于工具类的,这可能是因为对离线功能的需求所致。变轻,在PC端早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大趋势。
而这种情况在移动互联网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新用户持续增长,用户操作习惯还未真正成型,没有一款超级应用能够真正一统入口市场(连微信也不敢说已经成为用户上网的唯一入口),这使得开发者们都想成为独立的平台。另一方面,受限于技术、硬件设备性能、网络环境等因素,轻量级的应用也很难提供与Native App相媲美的用户体验,对于绝大多数应用开发者来说,在目前的环境下轻应用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备选而已。
变轻,现在还有必要吗?
一、让App回归服务本身
App开发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应用,商业化对开发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添加了一系列的不遵从产品主基因的功能,给用户造成很大困扰时,可能用户就会去选择一个新的替代App了。举个例子,豆瓣读书,如果加入“每日精品图书推荐”版块这就非常合理,但如果加入“精品游戏游戏推荐”,这在我看来就是“臃肿”。国内的用户没有很好的付费习惯,免费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没法成为平台的App来说,只能通过牺牲服务体验来获得商业价值上的回报。而在笔者看来,当接入到超级App平台时,超级App却能够一定程度上更好帮助他们实现商业化,像百度轻应用平台就已经在广告联盟、自主广告投放上提供了支持。微信上线的支付功能也为开发者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当开发者不用在苦恼商业变现问题时,回归服务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这也能一定程度上杜绝App因服务体验的下降变成僵尸App的困境。
二、对开发者来说,轻应用可以解决分发和使用困境
首先,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无线网络能力将提升,基于web的轻应用实用性将大大提升。其次,拥有统一框架的轻应用开发相对更为简单,而且没有跨平台的成本。维护起来相对更为简单,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升级提示了。再次,可以通过轻应用平台的装机量吸引中小企业,内容供应商等加入这个平台。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能否获得更多的用户,在应用商店推广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有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分发渠道,对他们来说值得一试。
拿百度轻应用平台来说,百度将会根据大量数据分析用户、内容和场景对用户的搜索结果精准推送服务,用户要做的只是搜索,就能得到一个相当符合需要的内容和服务。这种服务,不同于Native App,有着免下载安装,无更新和推送消息的巨大优势。服务承载在网络上,数据储存在云端,用户免去了大量的内容获取路径,搜索即达。
all in one在未来会是一个大的趋势
不同于PC,手机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非常局限,成本相对较高。信息的断链,使得用户不得不通过安装越来越多的Native App才能够满足一次简单的需求。每个手机里安装的App可能都满足了用户某种特定的需求,可能没有任何一点臃肿感,但当这些堆满用户手机桌面时,不断弹出的升级更新提醒,压迫感也就随之而无处不在了。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深表赞同:“在实现一个用户需求时,当某环节体验出现问题,如果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用户习惯就可以被改变,即使这是一个很牢固的习惯。”
这和10年前的PC成就软件而现在软件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情况类似,拿视频领域来举例,我们在PC上一开始是用视频客户端看视频的,但每次打开客户端都会弹出各种广告,当网页端能够提供不下于客户端的用户体验时,多年养成的用户习惯就被改变了。几个高频超级App+轻量级功能插件的使用和维护压力远远小于满屏的App,在移动端App的平台化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当然,轻应用目前依然无法替代Native App,但这将是未来一个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