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官方鼓励刷单被抓的“丑闻”正愈演愈烈,除了媒体的质疑抨击之外,不少商家也开始对此忿忿不平,再这么一发不可收拾的闹下去的话,惊动美国股民可就麻烦了,这种具备官方性质的刷单行为,往大了说可能涉嫌财务造假,再闹个集体诉讼问题就更大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大义凌然之下苟且刷单
其实,对于京东上存在刷单的行为无足为奇,这是整个电商行业的潜规则,甚至在传统零售业也很普遍,只不过电商的市场环境使得刷单行为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即便是各大电商都在严查刷单行为,但要彻底制止仍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解决办法。
对待刷单问题京东一向大义凌然,而此次被抓则让围观群众知晓了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戏码。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京东确实一直在治理刷单行为,去年一年就对不守规矩的刷单卖家开出了2000万元的罚单,年底时京东还曾因整治POP平台刷单问题与商家爆发过矛盾,其中一家品牌内衣店被罚16万。
但现在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京东明面一手打击刷单行为,背地一手却在鼓励商家刷单,而且是大额刷单,难道我们此前看到的京东严打刷单的举动是一场催人泪下的好戏?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何必总是抨击阿里呢?自打脸疼不疼?
毋庸置疑,刷单这件事肯定不是刘强东吩咐做的,不然他哪有脸经常出面抨击阿里呢?这次京东下面工作人员被抓鼓励刷单是硬生生的给了刘强东一记响亮的耳光,事件闹的越大耳光就越响,谁让刘强东整天的抨击阿里呢?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自己家也在做开放平台不知道么?谁能保证京东POP平台1000多亿的交易额都是干净的?
既然大家都存在问题,那就不要指责对方,做好自身分内的事就得了,平台上存在刷单行为值得原谅,但不看自身问题却一味指责对方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开放平台本身就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而刷单本来就是平台模式的主要弊病之一,京东虽然在打击刷单,但并不代表京东不存在此类行为,更何况这次是京东自己的工作人员在鼓励商家刷单,性质就更不一样了。
另外,阿里一直在严打刷单行为,今年1月天猫发布的2015服务新标准,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备受关注的刷单、炒信行为将采取严厉打击。这两日菜鸟网络就刚刚清退了一家帮助卖家刷单的快递公司,阿里对打击炒信的行动以从信息监控延展至物流环节,京东看到了么?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京东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别在对同行打击刷单的态度视而不见的去抨击了,只做不说或更能取信于用户,也不会被媒体抓到把柄,不然再被打脸,可就没脸了。
鹰眼系统现惊天“漏洞”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对于打击刷单问题,京东内部有个“鹰眼系统”,建立了检测和打击虚假交易的模型。参考买家收货地点、电话、店铺交易转化率等等数据,能够分析出虚假交易的行为,并采取降权、惩罚、关店等措施,但现如今这套系统却被爆出存在惊天“漏洞”。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鹰眼系统是京东打击刷新行为的依据,但现在却出现了(不是临时工的)京东人员鼓励商家刷单的事件,而且用的是自己的B2B分销业务来绕过鹰眼系统的监控。有一套用来打击刷单的系统,还有另一套专门用来刷单的系统,这是要闹哪样?这可不仅是系统漏洞,而是体系漏洞的问题了。
坦白讲,作为消费者,京东的购物体验很好,尤其是买3C家电类产品,往往是用户的首选,但在公关层面,京东的氛围有些不太正,一出现什么问题就往阿里身上推,这一点让不少媒体人反感。
就拿此次事件来说吧,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京东在被抓住明显证据的情况下,还在误导舆论将事件推向阿里,暗示是被阿里“钓鱼”了,依据是被鼓励刷单的商家有阿里前员工的身影,所以这件事可能是阿里在捣鬼。这真是神逻辑,自己出了问题先怪别人,就因为商家法人此前在阿里工作过就暗指是阿里搞鬼?遗憾的是京东对此没有证据只能影射,不然更会死咬不放。
有趣的是,京东一出问题,阿里就躺枪,此前曾闹的沸沸扬扬的西红柿事件,也被京东暗指是阿里背后推动。京东推卸责任的态度实在不敢恭维,不思己过反倒是向竞争对手泼脏水,这种危机公关的手段可不是好习惯。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吐槽两句京东的神逻辑。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后,负责此事的京东副总裁辛利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前几天有关“淘宝的假货店转战到了京东”报道,其认为那些被指售假被关的店铺,根本不是“转战”,而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入驻京东。而京东对它们的产品进行抽检,并未发现有假货。“为什么被淘宝关的商家在京东不卖假货?应该从自己的土壤与环境上找原因。
淘宝商家在京东不卖假货,就是京东土壤好?这个逻辑也够神,顺带还黑了下阿里。淘宝商家在京东不卖假货的依据是抽检未查到,拿抽检结果证明一切,这种绝对的调调早晚又会被打脸,要知道年初工商总局抽检时,京东售假可是赫然在列的。
官方鼓励刷单是否涉嫌财务造假?美证监会不查查么?
劝京东尽快平息此事,若再闹下去被传到美国股民耳朵里就不太好了。之前聚美刚刚被起诉,阿里也因与工商总局大战波及股价下跌,京东这件事再闹大了,上升到财务造假的程度也不是没可能的。
不妨简单算算,根据截图内容可以看到“有能力的做个几百万,最低50万”来算,京东7万POP商家,其中10%有能力的话7000家,平均一家刷个100万,就是70亿,一家一年刷个2~3次就是200亿左右的GMV了,这对于1000亿规模的京东POP平台占比可不小呀。
当然,这里面的水究竟有多深,外人是不知道的,根据截图内容所言是“很多”商家都在做,具体有多少呢?这个可能只有京东自己清楚。如果这件事要是引发美国证监会的追问调查可能就麻烦了,一年刷个200多亿的话已经到了影响真实业务增速的程度了,这很可能误导股民对京东未来前景的判断,这简直是一向多疑又爱压榨上市公司的美国律所获利的大好机会呀。
阿里此前不小心被盯上了,说不准这次京东也容易被盯上,若真是如此,股价波动是难免的了,再再搞大了所掀起的蝴蝶效应就更不好说了。所以,还是趁早偃旗息鼓息事宁人吧。
发展POP问题少不了 京东或该考虑品牌分拆
其实,京东或许应该考虑将POP平台业务与自营业务品牌分拆。京东自营业务的口碑和发展都非常不错,分拆之后至少可以保证京东自营业务的品牌不再受到POP业务影响。
京东要想继续发展平台业务,此后的出现的问题铁定是少不了的,平台越大,问题就会越多。而一旦问题太多的话,POP业务很容易会影响到京东自营的口碑,毕竟消费者才不会有耐心去分到底是自营还是平台,出现问题就都是“京东”了。
阿里选择将C2C与B2C分拆,又将“淘宝商城”更名“天猫商城”就是很成功的品牌分离策略,至少现在淘宝再出现问题时,B2C的“天猫”不会受到波及。当然品牌分离也有不成功的,国美在线与库巴就是例子,但京东应该更相信自己会像阿里一样成功,而不是国美的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