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出路是熟人间匿名借贷——这句话至少值一千亿。
今天,我决定公布这个重要的、创新的想法,希望能够与一家大平台合作,把熟人间匿名借贷——社交金融这件事做成。我现在既兴奋又焦急,就像产房外等待头胎孩子的父亲。事实上,我已经一个多月没睡好觉了。
下面分享干货:
一、生人间实名借贷——P2P
当前,互联网金融形式很多,P2P(PeertoPeer)最热,也最典型。其业务模式是:平台搜集借款人信息,计算贷款额度、利率(加上各种费用,年息可达30%左右),转手将债权买给出借人(年息10%左右),并出具债权列表,列出债务人姓名、金额。利差留给平台——当然,由于法律限制,平台名义上收取的不是“利息”,而是“服务费”。
究其本质,P2P是把钱借给生人。这很逆天,带来很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其表现就是交易费用高:
1、征信费用。想知道一个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谈何容易!征信是个大问题,目前的主流方法是“大数据”——我最讨厌的词之一,这其实是条邪路,成本高,不可靠,稍后详解。
2、贷款佣金。寻找借款人,成本不低。线上要花钱买流量,线下要花钱雇信贷员。
3、理财佣金。说服人买理财,更难!平台需要做大量的“增信”工作,让理财客户相信,平台是靠谱的,买理财很安全。
4、催收费用。无论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都有可能出现逾期、坏账,催收也不轻松,也不见得有效。
5、坏账拔备。很多平台会向借款人收取名目各异的“保证金”,一旦有人逾期、坏账,“风险保证金”账户垫付。
6、运营成本。这跟其他公司差不多,不细说。
别看利差很大(20%左右),去掉上面这些费用,P2P平台利润并不丰厚,甚至有的还在亏损。
二、熟人间匿名借贷
为什么不把钱借给熟人呢?一个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熟人最清楚,这可以大大降低上述费用。症结就三个字,不体面。
出借人:不想露富;不好意思向熟人要利息,只好推托;到期不好意思催债,逾期不好意思撕破脸皮。
借款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缺钱;解释借钱理由,还款能力、还款意愿都是令人难堪的,还不如付利息呢——可是出借人又不好意思要利息。
匿名可以简洁、优美地解决这些问题,分为两步:
1、单向匿名授信。出借人导入手机通讯录,对相信的熟人授信,额度分为若干个等级。甲对乙授信,乙只知道有人对自己授信,但不清楚具体是谁。
2、双向匿名借贷。如果出借人发出出借邀约,被他授信的所有人就能看到,并与之讨价还价;如果借款人发出借款邀约,对他授信的所有人就能看到,并与之讨价还价。金额、期限、利率双方协商一致,出借人通过支付平台,匿名将钱借给借款人。
到期之后,借款人再匿名将本息还给出借人。如果出现逾期,平台出面提醒。如果出现坏账,平台将通知借贷双方,由其自行处理。违约者将留下不良记录,所有人都可以查到。
这项业务极轻,平台只需要做撮合、汇款、备案,可以免去P2P模式中的征信费用、贷款佣金、理财佣金、坏账拔备,大大节省催收费用。这也意味着,和P2P模式相比,借款人付的利率更低,出借人获的利率更高——还有比这更痛的痛点吗?
三、大数据还是哈耶克
金融的核心是对风险、信用的定价,定价需要知识或者说数据,而获取数据本身又需要成本。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走的都是“大数据”这条邪路。高高在上的系统,搜集尽可能多的数据,通过不断优化的算法给出授信:这个人能贷多少钱,利率多少。这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思维,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相关技术再发达,计划经济都会失败。伟大的哈耶克教导我们,再高级的系统,都处理不了市场中丰富、多变的知识,无法准确定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台的算法再先进,只要搜集的数据价值低,就不可能准确地授信。比如,电商掌握用户长期、大量、真实的交易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只能局部、间接反映个人信用状况,无法据此给出较高信用额度,京东商城给我的授信额度还不到招商银行的十分之一。电商尚且如此,其他平台就更难了。
关于个人信用状况,真正高价值的数据在哪里?社交网络。此社交网络非彼社交网络,它是人们在真实世界的相知相处,而不是在微博上关注、评论、转发,在朋友圈分享吃喝玩乐、心灵鸡汤。实际上,每个人在心里都会对周围的熟人有授信,这才是最真实、最宝贵的数据,也是社交金融的基础。
四、担保人与“六度空间”
除了单纯的借款人、出借人,社交金融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担保人,他们是借款人,同时是出借人。
知识、风险和利息,三位一体。让掌握知识的人承担风险,并赚取利息,这才是正常的金融。某人别人不了解,你了解,就意味着你敢借钱给他,别人不敢,你能赚取利息,别人不能。
举个例子:甲了解乙,对乙授信3万元。乙了解丙,对丙授信1万元。丙需要借1万元,愿意支付15%年息。乙愿意借,但暂时现金不够。甲有1万元可出借,希望获得12%年息。这个时候,乙可以成为担保人,赚取3%利差。乙凭什么赚利差?因为掌握了甲没有掌握的知识。同时,乙也承担了风险:如果丙到期没有还款,乙需要先垫付给甲,再向丙追债。
担保人可以设置固定费率,这样一来,对他授信的人、他授信的人就能直接讨价还价,当然借贷金额不能大于甲对乙的授信,也不能大于乙对丙的授信。
根据“六度空间”理论,地球上两个陌生人,可以通过六个中间人联系上。这也意味着,通过授信、担保链条,一个广州人可能借钱给素不相识的青海人。如果用比特币,一个美国人可能借钱给八竿子打不着的埃塞俄比亚人。
五、授信规则
授信是借贷的起点,必须保证匿名、可信。
先说匿名:
1、授信金额不能用户自定义,只能选择这些档:3百元、1千元、3千元、1万元、3万元、10万元……
2、每档授信人数要么为零,要么大于3。
出借人和借款人讨价还价时,借款人当然很难猜出对方是谁,但是出借人能看到自己对借款人授信多少,有可能猜出对方是谁,我们只能尽量增加难度——为了体面。
如果不加限制,出借人可以对每位熟人授信一个特别的金额。熟人一来讨价还价,身份就暴露了。
再说可信:
1、普通用户对熟人授信,单人不能超过3千元,合计不能超过3万元。
2、用户如果确实想对熟人授信更多,可以向“诚意金”账户存入千分之一押金。举个例子,一位用户已经用完3万额度,却想对5位熟人各授信10万元,他需要存入500元。押金存入一星期后可以提取,提取时授信即失效。
如果不加限制,用户可以随意授信的话,一个胡闹的家伙有可能对100人各授信100万元,有诚意的授信就会被淹没。借款人能看到一堆授信,却总是借不到钱,到最后就没人玩儿了。
为什么采用押金这种形式呢?必须让授信变得稀缺,这就意味着必须让用户付出代价。直接收费有效但不合理,押金更容易被接受:对有诚意的用户来说,毕竟随时可以提取,而且并不占用太多资金;对胡闹的家伙来说,毕竟需要占用资金,胡闹有成本,也有极限。
六、讨价还价规则
出借人和借款人讨价还价,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匿名、速度。
先说匿名:
如果讨价还价对话框和微信类似,就做不到匿名:别说声音,文字风格就能暴露身份。怎么办呢?对话内容只能包含金额、期限、利息:“借款X元,X年/月/日,利息X元?”你来我往几轮,就能知道双方共识、分歧何在,可以选择接受、拒绝、继续讨价还价。
再说速度:
讨价还价不能没完没了,最好快速成交。这就需要“最后通牒”,一方发出“借款X元,X年/月/日,利息X元?”,同时注明这是“最后通牒”。对方不能再讨价还价,只能选择接受、拒绝。如果3小时不回应,视为拒绝。拒绝之后,双方一周内不能讨价还价。这比现实生活中的“最后通牒”可信多了。顾客拔腿欲走,店家赌咒发誓,都只是做样子罢了。
七、最后一个重要的纯线上模式
最近两年,O2O特别火,因为纯线上模式已经差不多做绝了。剩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边边角角的,社交金融可能是最后一个重要的纯线上模式。不需要任何线下工厂、门店,不承担信用风险,不需要雇很多人,盈利模式就是简单粗暴地收佣金,还有比社交金融更美妙的生意么?
社交金融是一门能做到天荒地老的生意。一百年前没有手机,一百年后可能手机被颠覆了。可是,一千年前的人会向熟人借钱,一千后后的人还会——难以想象人类社会没有货币、没有借贷。
互联网金融领域,阿里牛,余额宝体量独步天下,但是并不怎么挣钱,势头也不如去年。互联网社交领域,腾讯牛,微信让很多人赚了大钱,但是微信本身盈利几何呢?
社交金融将是阿里、腾讯必争之地,不做一定后悔。谁会先向社交金融之父伸出橄榄枝呢?
八、社交金融之父
十月,我在一家P2P理财平台担任运营总监。有一天,我想到了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玩法,于是和顶头上司聊。她说,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模式,应该叫“社交金融”。我赶紧去搜索“socialfinance”,看美国有没有类似玩法,却发现“sofi”的模式很笨,社交、金融两张皮。这时我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是“社交金融之父”。
和同事小范围讨论产品之后,我确信这个模式没有大问题,值得创业去做。于是,我筹了一笔足够做出产品原型的钱,从北京来到广州,一边做原型,一边找钱、找人。社交金融是如此的牛逼,可是我又不能讲太多,郁闷。
就在这周,我的001号员工——UI设计师入职了,我兼任产品经理,与他协作。规划功能、流程,做了核心板块后,我们发现,社交金融产品讲起来简单,做出来复杂——虽然我有心理准备。
还有三个难题需要解决:
1、社交金融毕竟是金融,对可靠性要求极高,需要技术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