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篇讲到了耳机历史的三次浪潮,分别是数字化、无线化和智能化。如果没有行业大趋势,想要在3000多耳机品牌中脱颖而出,是根本不可能的。
数字化:指的是2001年以来,iPod推动的音乐数字化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耳机带出户外,在街上听音乐。耳机从室内场景拓展到室外场景,新增了佩戴属性,耳机新潮好看,变得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转变中,Skullcandy和Beats顺势崛起。
无线化:指的是2007年以来,蓝牙技术推动的耳机无线化浪潮。最先把握这个趋势的是运动耳机品牌Jaybird。蓝牙技术在更新迭代,无线耳机在逐步普及,Jaybird顺应大势,走在了行业前列。
智能化:指的是2014年以来耳机行业呈现出的六大新应用,分别是真无线、语音助手、智能翻译、听觉增强、运动和降噪。相比之前两次浪潮,智能浪潮表现得更复杂,也更迷惑。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正值无线化浪潮的耳机行业,其实正走到了一个三浪并发的局面。
一、大势2014,三浪并发
在数字化浪潮中崛起的Jaybird、Beats和Skullcandy三大新锐品牌,在2014年,争先恐后拥抱耳机的无线化趋势。这一年,Jaybird推出了bluebuds x无线运动耳机,Beats推出了无线头戴Beats Studio。与之同时代的产品,如Bose运动耳机SIE2i sport和头戴QC 25,都还是有线形态。
2014年,耳机无线化,方兴未艾啊!但与此同时,行业智能化的全新机遇,也在悄然萌芽!
2014年2月,一个叫做Dash headphone的耳机项目,在kickstarter上线众筹。发布Dash的是一家德国公司Bragi,创始团队来自哈曼、AKG等传统耳机大厂,拥有扎实的耳机设计经验。
这个众筹项目一经推出,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在一个半月时间里,累计有15998位用户参与,累计众筹了339万美金。项目火爆的原因只有一个:超越时代!
Dash 耳机是第一款消费级的真无线耳机。2014年,那还是有线耳机大行其道的年代,Dash的分体式设计,远远地把同行甩在了后头。更让人兴奋的是,Dash耳机还有大量的先进功能。
你可以不带手机听歌,它支持4G内容存储;
你可以在室外无线听歌,它有被动降噪;
你可以在跑步时佩戴,它有心率监控;
你可以在游泳时佩戴,它能防水;
出国时可以带上它,它能实时翻译;
它有领先的触碰交互,没有实体按键,很酷;
具备一个实时更新功能的Bragi耳机系统,如:支持Alexa语音,头部4D交互等等。
Dash的众筹价是179美金,合理的售价和卓越的性能,Dash的众筹引起了大量耳机爱好者的关注。甚至人们一度怀疑,这般神奇的耳机,做得出来吗?
确实,Dash耳机上承诺了太多的特性和功能。这些承诺让它的众筹一炮打响,也给后续产品量产造成了极大压力。(Dash原计划14年底发货,受限于各种工程问题,一直拖到16年2月才发货)
Dash的众筹campaign太成功,太耀眼了。在那之后,各类耳机众筹项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这是泡沫吗?
或许是,或许也不是。作为创业者,领先抢跑,是必须的。为什么这么说?
科技浪潮起起伏伏,参与其中只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用时间,换资源,另一条是用资源,等时间。
用时间换资源,尤指创业公司。利用抢跑的时间优势,去积累身量、覆盖用户、沉淀品牌。时间优势,就是创业者的底层优势。如果Beats晚成立几年,耳机户外潮流化的趋势,会被索尼等大牌企业抢去;如果Jaybird的无线运动耳机晚几年,Beats、Bose、Jabra等无线耳机同样会把这个市场瓜分。
耳机行业竞争激烈,没有非谁不可的理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是金科玉律。
用资源等时间,主要适用于成熟大企业。科技浪潮的前期,总是会有大量的风险和不确定。大企业肩负有财务压力,冒险性尝试新方向,往往得不偿失。拿14年以来的智能化浪潮为例,细分应用众多,需求真真假假。创业者各自冒险拼死一搏,大部分成熟企业都选择观望,静观其变,等待方向明确,再去展开竞争。
历史潮流,成王败寇。创业者比大企业多了一丝血性冒险,成功了,便是新晋勇锐;失败了,不过是白骨一堆。
从14年初到16年底,留给创业者的时间窗口,只有三年。前路艰难,再难也要上!
二、赛道狂奔和巨头拦截
这些层出不穷的耳机创业,都可以划分为如下六大赛道,分别是:真无线、语音助手、智能翻译、听觉增强、运动和降噪。任何一条赛道,都充满想象,也充满假象。创业者资源有限,时间宝贵,全赛道押注显然是不可能。
如果你必须选一个,你会选择什么?
1. 真无线赛道
耳机分体式设计,是这一轮浪潮中最典型的特征。为了区分于有绳的无线耳机(如Beats x),这类耳机也被称作真无线(Truly wireless)。
从2014年到2016年,indiegogo和kickstarter众筹网站上有数十上百个真无线耳机项目。其中典型的代表是14年众筹的Earin和16年众筹的Apollo 7。
Earin没有其他花哨的功能,主打小巧,价格低廉,一共有8359位用户参与了众筹,项目在15年10月开始发货。Apollo 7相比Earin 提升了蓝牙,有麦克风可以通话,众筹价249美金,一共有1606位用户参与了众筹。项目上线2个月后,Apollo 7就实现了快速的发货。
或许,他们都是值得庆幸的。因为等到16年年底,一场行业大震荡,就要来临。2016年9月,苹果如期召开发布会,推出了AirPods无线耳机。起初大家对AirPods抱有很多的质疑:没有绳会不会掉、设计太奇怪了……但很快,AirPods就用实际数据做了强有力的回应。
根据调研公司slice的数据:
AirPods在16年年底一经开售,立刻成为全行业最大黑马,抢占了美国无线耳机市场的26%的份额。(这里的无线市场,包括AirPods类真无线,也包括Beatsx类有绳无线)。
苹果一出手,就是行业龙头!
2017年7月,市场调查机构Creative Strategies联合Experian对942名AirPods用户进行了调查,统计得出:
AirPods的消费者满意度达到了98%,是苹果产品系列中满意度最高的产品。
显然,AirPods成为了销量和口碑双丰收的拳头产品!
AirPods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主观感受上,AirPods是同时期真无线耳机里,设计感最强的;也是大牌厂商中,体积最小的,你把它放在口袋里,毫不碍事。
客观性能上,AirPods还有如下三点特性,远远甩开了竞争者:
一是连接稳定,苹果独家的W1芯片,保障了耳机的稳定连接和快速配对。放眼2017,就算是Bose、三星、索尼这些耳机大厂,在连接稳定性上,都处于高频吐槽的不及格状态,要么是蓝牙连接不稳会断开、要么是看视频有延迟……难以想象这些大牌厂商的旗舰耳机,居然会存在这些明显的体验漏洞。而这些,AirPods统统没有,堪称完美。
二是续航充足,AirPods一次充电可用5小时,累计可用24小时。与之对比,三星2016年推出的真无线耳机Gear iconx 累计续航不到5小时。Jabra 在17年推出的Elite sport累计续航只有5小时,AirPods机身虽然小巧,但续航却是如此充沛。
三是价格合理。159美金的价格,比三星、索尼、Bose、Jabra、Jaybird等大厂的真无线耳机还要便宜。
2016年的真无线耳机的赛道,AirPods一出,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这可如何是好?
此路不行,那就绕路行。
2. 语音助手赛道
语音,是2014年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交互方式。首要的推动者是亚马逊的Echo音箱,凭借解放双手,语音操控的这个特性,Echo重塑了家庭音箱整个行业。更牵动谷歌、讯飞、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一起进入到音箱市场。
这样的故事,会在耳机行业上演吗?
回到2016年,这个问题,很难有共识。毕竟AirPods,也是可以唤醒Siri的,虽然体验很糟糕,但是否也宣示了一个前景未来?
2016年11月,一款叫做vinci的人工智能耳机在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耳机两侧是显示屏幕,自带语言助手,99美金的售价,吸引了4885位用户参与众筹。vinci希望革新耳机,让它成为手机之外的全新运算平台。梦想很美好,现实呢?
就在同月,索尼也发布了智能耳机Xperia ear。主打的卖点,也正是语音助手。但遗憾的是,这款产品遭到市场和媒体的冷落,Engadget给出的产品评分是59分。
在Xperia ear滑铁卢之后,索尼放弃了语音助手耳机这个概念,转而选择了运动和降噪赛道,在2017年加速追赶。
一年后,这阵语音风也刮到了国内,讯飞联合咪咕、咕咚联合1more和腾讯,都推出了智能助手耳机。讯飞的耳机叫莫比斯Mobius,官方宣称叫全语音人工智能耳机。但在用户心中,其实就是一个运动耳机。众筹价699,正常售价1299,众筹结束后,产品在京东上根本卖不动。
语音助手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辅助功能,但过分强调助手的功效,甚至想借此颠覆耳机,简直就是白日梦。
3. 智能翻译赛道
在这一轮AI应用浪潮中,跟随语音助手一起兴起的,还有智能翻译应用。机器学习大幅优化翻译的准确率,提升了各国人民的沟通效率。那么,这项应用能和耳机结合吗?
耳机和机器翻译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6年的Pilot翻译耳机。但更为人所知的,还是谷歌在17年10月发布的Pixel Buds。在这款耳机上,翻译功能作为核心卖点之一,当众给观众演示。
谷歌翻译技术的强大,这点毋庸置疑。需要质疑的,是耳机能成为翻译的载体吗?
在谷歌Pixel Buds产品上,翻译需要配合手机使用,整体的体验,还不如打开手机的翻译APP。
在国内,智能翻译机也从17年开始渗透流行。以讯飞晓译为代表的单独手持设备,才是翻译应用的最佳载体。这类翻译机可以脱离手机离线翻译、支持屏幕显示和拍照识图,是商务办公、出国旅行的一个好工具。
4. 听觉增强赛道
听觉增强应用来源于助听器,传统的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设备,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给听觉障碍的一类人使用。
脱身于耳机助听器,这一轮听觉增强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分支:
情境化增减:区别不同场景,做声源的消减或增强(通常手动选择场景模式);比如:咖啡馆场景降噪、人声模式加强音量、交通场景隔离嘈杂,保留汽笛鸣叫;代表产品有众筹耳机的Here、Bose的hearphone。
个性化调音:不同人的听觉感知不同,通过识别判断不同人的耳朵结构,提供个性化的调音,由此实现出众的音乐听感,代表如:众筹耳机nura。
自动化调节:指的是将情境化增减的应用做到自动化,让耳机自动判断现实环境,做出声音的智能处理。在2018年,目前尚未有成熟的产品应用能做到合格的体验。索尼在降噪旗舰WH-1000XM2中,提供了这类场景化自动聆听的功能,比如:识别到行走,就是是音乐+环境音模式;识别到停留,就切换到音乐+人声模式。理想非常美好,产品实际体验还远非成熟。
听觉增强前路漫漫,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大公司,都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的代表产品Here智能耳机,出自一个叫Doppler Labs的创业公司。最初众筹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是这一轮耳机浪潮中的创业新星之一。但遗憾的是,企业融资不善、资金断裂,最终倒在了2017的年末,让人唏嘘不已。
5. 无线运动赛道
AirPods虽然在设计、续航、稳定性等多方面大幅度领先。但它在运动场景下,体验并不好,户外不防水,剧烈运动不稳定等等。当然,AirPods并非为运动而生。但与此同时,这也为广大厂商留了一条区别于AirPods的康庄大道。
三星第一款真无线耳机,是主打运动场景,可以运动数据监测的Gear iconx;
Bose第一款真无线耳机,也是主打运动场景的Bose Soundsport Free;
Jabra 从16年开始,主抓运动场景,连发三款真无线运动耳机:Elite sport、Active 65t,Elite 65t;
索尼在16年推出语音助手失败后,也在18年推出了真无线运动耳机SP-700n。
目之所及的耳机大厂,大多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运动场景,这是为什么?
从竞争角度,这个场景足够区分于AirPods,有很多的差异化空间。从需求角度,耳机无线化在运动场景中的价值感知更为强烈,消费者也更容易被打动而去购买。
除了无线化设计,在运动场景下,耳机还有如下附加价值应用:
数据监测:耳机内置传感器,记录距离、心跳等数据;代表如三星的Gear Iconx;
双声道:借助骨传导、声学导管等技术,让音乐和环境音同时进入耳朵,代表如韶音的Trekz Air和索尼的Xperia Ear Duo。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上两点的附加价值,都需要建立在产品基础体验达标的前提下。我们在开篇提到的Dash耳机,在发货后遭到大量用户抱怨,抱怨不是体验不智能,而是连接不稳定,续航太短。Dash在后来砍掉了多数智能化功能,甚至去掉了运动数据的监测,推出了低配版运动耳机,反而大受好评。
6. 无线降噪赛道
和无线运动一样,降噪也是一个公认的好赛道。世界很纷杂,内心寻安宁。
比如:2016年4月发起众筹的IQbuds智能耳机,就把降噪作为的主要价值点之一。索尼也在2017年9月发布了主打降噪的WF-1000X无线耳机(降噪豆),降噪的赛道,不缺创业者,也不缺大品牌。
但比较尴尬的现状是,真无线耳机上整体的降噪效果差强人意,哪怕是索尼的WF-1000X,降噪效果也是远不如头戴降噪QC35和颈挂式QC30。无线降噪这个赛道,在2018年后的未来,还会有光明的前景。
这个过程,需要研发的积极攻坚,也需要产品的耐心打磨。
三、前路落定,大幕开启
站在2018年,回望过去,前瞻未来。
六大耳机赛道,可以划分为一个主赛道、两个一级应用和三个二级辅助。
主赛道是指耳机真无线设计。2014年以来,绝大多数耳机的创新应用,都是围绕真无线耳机展开的。
一级应用指的是运动和降噪。这是用户容易感知且需求强烈的产品价值。
二级辅助指的是语言助手、智能翻译和听觉增强。在现阶段,这三类都只是耳机智能化浪潮的一个辅助点缀。
回到2014年,六条大路在前方。选对方向,该有多么重要啊。
创新探索的前路,渐渐明晰落定;一场更加广泛的市场竞争,即将开启。创新者的先发优势,开始黯淡无光;三千余耳机厂商,正在摩拳擦掌。
文中那些选对赛道,赢过众筹的Earin、Apollo 7和Dash,在2018年,都还好吗?
更加精彩激烈的硬件商战,敬请期待下篇。
相关阅读
智能耳机史(上):浪潮拐点的三轮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