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通证经济体系之前,你或许该读读这篇文章。
上周六,区块链捕手邀请到四位 Token 经济的行业专家围绕着「如何设计一个 Token 经济系统」分享自己的实践或研究心得,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发布各位嘉宾的分享内容,希望能对关注 Token 经济的你有所启发。
本文是志顶科技创始人王玮的分享内容。王玮是通证派的创始人之一,在金融IT领域从业20余年,曾主持过世界上最大的基于开放平台和分布式技术的银行账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14年创办了志顶科技,主要产品是面向行业应用提供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一、Token的三个属性和发展阶段
首先我先介绍下Token的发展历程,现在大家都知道通证或者Token这个概念比较火,但作为搞技术出身的人,我们在20、30年前就知道Token Ring网络,也就是令牌环网。到后来互联网时代,Token也用于指登录验证的令牌,这是Token的第一阶段。
在以太坊ERC20出现后,Token进入了第二阶段。作为募集以太币的凭证,Token实现了ICO流程的自动化,比如说我通过ICO智能合约设定,你投入以太币,我把一个Token发放给你。在未来的几年如果我的项目做出来了,Token就是你的投资证明,你可以用当时我给你的Token来置换我的币。也正因为如此,Token进一步发展为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资产。
在通证这个翻译诞生后,Token进入了第三阶段。通证派的理念实际上是把Token的内涵扩大化,Token不再局限于令牌或者ICO代币,还具有使用权、收益权等多种属性,区块链加密技术可以保障所有不可篡改的符号都可以作为通证,比如一张银行承兑汇票也有可能作为通证发放给相关用户。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证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学术语。很多人在纠结Token是不是翻译成代币更好,又或者翻译成通证更好,但这种纠结已经没有意义了,换句话说,通证已经不是原有技术用于的翻译,而是被全新创造的名词,有着与以前的Token完全不同的经济学含义。
我一般把通证定义为「可流通的凭证」或者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它具有三个属性(这里借鉴下孟岩的概念并做一些调整):
第一个属性是可流通,包括使用、转让、兑换等。一个凭证在公司内部使用和全社会流通具有完全不一样的性质。
为什么能流通呢,因为它有具有第二个属性——证,它可以被识别和防篡改。我们现在敢于接受人民币的,某种程度上因为人民币具有很高超的防伪技术,有很多人把区块链比作比特币的防伪技术,某种意义上是对的。
通证的第三个属性在于它的价值,通证作为价值的载体和形态,背后有可能是股权、货币,也有可能是承兑汇票、物权,多种权利都有可能。通证的这种价值属性,其实是来源于社会对其价值背书方信用的认可,所以我又将其称之为社会共识。
通证就是通、证、值三者组成的统一体。
二、区块链让资产以通证的形式自由流通
单纯从定义来看,通证可以和区块链没有关系。举个例子,Q币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通证,它可以在几亿人的QQ用户体系中流通,它可以用来买各种各样的道具、游戏,甚至是在广州、深圳大街上,奶茶店老板接受用Q币买奶茶,很多人都认可Q币的价值。
那么,通证跟区块链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以前我们可流通的凭证其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实物和纸质形态,另一种是电子和数字形态,股票、债券、股权、货币等数字形态的资产构成一个庞大的价值网络,这个价值网络完全依赖于某个中心化机构,也就是说资产的登记、转让都依赖于中心化机构,中心化机构所能触达的地方就是这个价值网络的边界。
后来中本聪就发明了一种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移的数字资产——比特币,区块链作为其底层技术,使得数字资产无需通过中介就可以实现流通,也就是说你拥有比特币不是由某个机构登记的,而是由区块链上面成千上万的节点记录的,任何人都无法篡改,而这就为通证赋予了新的涵义。
我们通证派认为,区块链技术适合于加密的去中心化电子凭证,但这种技术不仅仅局限于比特币,也不局限于底层数据库技术,还非常适用于发行、登记和流转通证,实现价值转移。
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实验,假如你持有一个股票并且觉得它以后会涨,你想把这1万股股票送给儿子,但现在的机制实现不了,如果去二级市场卖,你也没法保证你儿子正好买到。如果去找证券公司拟登记结算,他们只负责大宗交易,不会管散户。
那么 问题来了,虽然这一万股股票是你的财产,你要把股票送给儿子也是很合理的处置,但你没有对这笔财产充分的处置权,也就是说资产的登记方设定的规则决定你对财产的处置能力,那这是不是对你财产权的某种侵害呢?
又比如说,我去年10月份在某众筹网站买一个空气净化器,对方说要在今年2月份寄给我,但去年12月份北京连续两个月都没有雾霾天,我就很后悔买这个空气净化器,如果今年2月对方把货送到我家,那我只能把这个净化器放进二手市场,以很低的亏本价格卖出去。
那我就想,有没有一个市场专门服务于这种普通商品的期权交易呢?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香港政府对于楼盘就专门设计了一个二级交易市场,如果我的楼盘计划在两年以后交付,我就可以在这个二级市场转让楼盘的所有权。实际上,各式各类的资产都有这种二级市场的需求,但在此前的商业体系下很难建立,因为建立这样的二级市场,客观来说并不是商品生产者或者众筹服务提供者的义务。
资产的通证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股票、凭证等资产未来全部都能以通证的形式存在于区块链上,这个价值网络就可以突破传统边界,当我在系统上发出一条指令,世界上有无数的机器帮我来完成登记,你的权属可以在传统的边界之外得到证明。
以这个空气净化器为例,众筹网站可以把你拥有的净化器凭证发行到区块链上并进行确权,然后你可以在类似跳蚤市场的二级市场对净化器的通证进行交易。交易市场这件事情,众筹网站不用自己干,只需谁要有能力把数据从众筹网站的体系拿出来并且被承认,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这只需要将网站中登记的产品「预售证明」放到区块链上。
所以说,当通证与区块链结合的时候,它能够产生一种突破边界、不由任何登记方限制你处置资产的能力,通证的核心作用就在于流通,由此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三、如何设计通证经济体系?
对于整个世界的价值观来看,如果我们只有金钱这一个维度来判断价值,那我们发行所谓各种通证的意义一定会大大减弱,但是实际人类价值尺度是多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刻,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现在为什么有的人投资股票,有的人投资债券?为什么有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这样的经济活动?这是因为在判断价值的标准上,增值收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也就是说有些人关注投资标在今天值多少钱,有些人关注未来三年值多少钱,不同的人对于其中的风险都有不同的判断。
我们再来谈谈通证的分类,我把通证按照不同维度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价值型:它直接对应某种价值,比如这个通证值一千块钱,你可以用来做储值卡或者兑换券;
第二种是收益型:也就是说,这个通证本身不值一百块钱,但未来可以持续产生收益,比如说股票、债券;
第三种是权利型:是指持有人在特定应用场景获得的权利或权益,比如贵宾卡、优惠卡;
第四种是标识型:是指本身不具有价值,但是某种有价资产或客观事实的标识,比如老年证、房产证。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币安币,它有两个核心特点:第一,它可以抵扣平台交易的手续费;第二,币安平台会把每个季度净利润的20%用于回购币安币,回购的币安币直接销毁,直至销毁到总量为1亿个币安币为止。这两个特点体现出币安币两个不同维度的价值属性,一个是权利,买了币就给你打折减手续费,另一个就是收益,每个季度的回购就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增值。
这里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很多Token设计都会遇到:就是某个东西是用来消耗的,但如果它还会涨价,请问你会花它吗?例如币安币,如果的价格一直在上涨,我只要拿它抵手续费立刻就亏了,因为以后我可以用它抵扣更多的手续费或者卖出获得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可消耗的东西跟一个可收益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属性应该是互相矛盾的,至少不完全一致。
所有的ICO项目及其经济体系不能自圆其说的原因,往往就来自于这里。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在设计通证时一定要考虑上面说的这个问题,很多项目就把Token的三个价值构成(现实内在价值,未来收益权和主观价值)混合在一起,用一种Token 承载三种存在矛盾关系的价值,这就造成这种Token的价值很难去明确。但是这样做也不是完全不行,因为有可能让投资人、大众认知更加简单,反正就买一种Token就行了。
如果你想经济体系更简单、更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三个彼此毫无关系的Token,现实价值用来消费,收益价值相当于我在整个经济体里的股权,主观价值代表着我在这个体系里拥有怎样的权利。
但是反过来,币安币不是比较成功吗,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其实就体现出多维度价值观的问题,有些人交易量大,关心现实抵扣手续费的需要;有人交易量小,就关心未来收益;甚至有人对币安有认同感,就去买它的Token来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行为都是合理的,这才导致币安币并不会因为逻辑矛盾而无法存在。
因此,最终如何设计,取决于你的目的是什么,是想打造生态,还是满足当下的融资。如果你的目的是融资,那发行三种Token一定不成功,因为投资人的目的是收益变现,很可能代表社区权利的Token不会有投资人买。
在设计通证经济体系之前,我们还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设计通证化?作为价值的载体,通证如何通过流通产生更高的价值?它们的价值来源是什么?以不良资产为例,通证化的价值可能是在二级市场找到更多的买家。如果我们设计的通证有利于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现需求或者降低成本,那就进行通证化。
第二,通证为谁创造价值?通证的经济体系中包括资产发行方、消费者、中介等角色,但有时候通证经济体系的设计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
我举个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移动公司或者航空公司有消费积分,有些人建议积分可以放在区块链,让用户可以实现积分互换,但积分的发行方很可能不同意这件事,因为对于积分发行方来说,积分实际上就是发行方的对你的负债,积分的消失往往才是发行方最大的利益。如果你把积分放在区块链实现更广泛的流通,积分最后都会流转到需要积分的人手里,积分发行方就要为积分兑换付出更多的成本,他们肯定不愿意。
因此,区块链积分虽然可以做,但是积分系统的设计一定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不兼顾发行方的利益肯定做不成,因为要不要做这件事他们说了算。
第三,流通的边界在哪里?区块链技术可以让通证突破所有边界,但是你的通证是不是需要跨边界流通?不同属性的通证之间的兑换模型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因环境而变化,甚至无法形成兑换关系,那么跨边界的流通有什么作用?总之,如何确定流通边界,对于通证经济体系的设计,以及是否要用区块链来实现,有很大的影响。
四、三点总结
第一,我们有没有跨越边界的需求?即使没有跨越边界的需求,通证仍然可以存在,我仍然可以设计一个Token系统在我的公司内部流通,或者某个市政府发行一个Token奖励好市民,但是只有跨越边界的需求越来越强的时候,通过区块链来实现通证经济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第二,通证经济体系还有赖于社会共识的形成。这个社会不只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政府、监管机构和交易所也是社会一部分,你设计的通证经济体系一定要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认知,现在很多资产的流通是受到某些规章制度的限制的,我相信如果要通证化,应该与政府和监管机构沟通,达成整个社会的共识,才能推行。
第三,要实现隐私和保障的平衡。现在区块链的技术确实还比较早期,用户需要用一个地址和密钥管理数字资产,一旦密码丢了你就再也找不回这些资产了,极客也许可以接受,但这在现实世界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说,传统的资产实名登记实际上也有它的价值,但要看怎么跟区块链技术结合。
最后借用《人类简史》里面的一句话: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突破边界确实有客观的需求,也是通证经济系统最大的作用,但毕竟我们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还是要保持适度,也许如何认知、设定这个边界,才是通证经济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