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娟 来源|燃点新消费(ID:xinxiaofei007)
成立于2011年,宣称要投入100亿元,实现“五年万店”的全时便利店在运营9年后,惨淡收场。
5月11日上午,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店发布了一则《“全时便利店” 停止营业告知函》,通知称,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结束经营。
尽管随后这则消息被删除,但还是成功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
北京之外,通过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查询可发现,全时便利店位于天津的多家门店均处于“休息中”。
同时,“天津Ourhours全时便利店”的微信公众号已消失,只有成都、河北、北京的公众号目前则还在正常运营中。
全时便利店的营业并非毫无征兆,据全时便利店供应商称,约在半个月之前,全时便利店就已通知其停止对天津全时便利店供货,5月9日,北京全时供应商也接到了停止供货的通知。
突然宣布停业,是新病所致,还是早有顽疾?答案或可追溯到2018年。
01、350家门店,净利润2.4至3.6亿元
全时便利店是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公司品牌,成立于2011年,后者是复华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
2015年,全时便利店正式展开全国布局,天津、武汉、成都、广州、深圳分公司陆续成立,同时全面启动IPO计划,根据国际知名PE公司最新测算,彼时,全时便利店整体市场估值达15个亿。
对此,全时便利店公开表示,未来五年,将投资100亿,实现“五年万店”。而在2017年,全时便利店又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投资百亿元,于五年内进驻100个城市,覆盖100万个终端。
全时便利店的计划不是说说而已。
计划开始后,全时便利店在全国迅猛扩张,在国内西南、华南、华中、华东、东北五大区域跑马圈地。
据中国商报报道,截至2017年,全时便利店便超越了拥有260家门店的好邻居便利店和开出236家门店的7-11,以360家门店的数量称霸北京便利店市场。
彼时,据公开资料显示,全时便利350家可比门店的年度整体销售额约为12亿元。以20%至30%的便利店综合毛利率计算,其年利润约为2.4亿元至3.6亿元。
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18年中国便利店TOP70》显示,截止2018年5月,全时便利已进驻成都、杭州、天津等10座城市,门店数突破600家。
门店的快速攀升,并不能满足全时便利店扩张的野心。
2020年4月,全时便利店相关负责人则公开表示,在开发方面,会保持门店数量稳步上升。在业务方面,全时便利店还将在2020年第四季尝试一些新的业务模式如前置仓,并发力商品及电商业务。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公开对未来业务展望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时便利店便宣布北京地区停止营业。转变如此之快,全时便利店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新京报报道,有员工透露,全时便利店停止营业是母公司资金链断裂所致,因此,京津区域内所有全时门店将全部撤店。
但全时相关负责人则称,停止营业并非资金链断裂,而是因疫情影响严重,推出战略调整,便利店业务先收缩,停业后会有其他合作。
员工与相关人员各有说辞,真相究竟什么?
02、疫情影响,资金链断裂,全时便利店究竟为何停业
今年年初,疫情的出现,确实给各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随着疫情的结束,各个行业正逐渐复苏。
具体到便利店而言,疫情的发生确实打乱了其节奏,但也有便利店凭借较高的管理水平及货源组织能力,在疫情期间保持正常运营。
而疫情之后,部分客户因为习惯的改变,或或对便利店更加亲睐。因此,有专家预测,疫情之后,一方面受客户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受报复性消费的影响,便利店的发展或将进入全新时代。
如此来看,全时便利店以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关闭门店的说法,略显牵强。
相比之下,对于全时便利店停业的原因,业内似乎更倾向于是资金链断裂所致。
据燃财经报道,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便利店行业本身来说,房租成本、采购成本、人工成本高,毛利率约20%-30%,净利率却难超5%。
据《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便利店行业运营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如此,高成本,重资产的模式,成为了全时便利店随时都可能产生资金危机的定时炸弹。
事实上,早在2018年,全时便利店就曾因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一度陷入窘境。
2018年8月,海象理财爆发兑付危机,涉及7万多投资人,涉及挤兑金额15亿元,存量金额40亿元。
海象理财的兑付危机,与全时便利店有何关系?这从海象理财2018年8月23日发布的《致海象用户的承诺书》中可以看出端倪。
彼时,海象理财在承诺书中称,对于延期兑付的资金,大股东北京恒银中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间接股东北京复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诺以自有资产对海象理财承担不可撤销的代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复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复华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
至此,全时便利店与海象理财的关系逐渐清晰。
因为全时便利店的大股东亦是复华控股,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时便利店与海象理财就是兄弟公司。
那海象理财出现兑付危机与全时便利店有何关系?
据网贷天眼报道,就在海象理财公布兑付方案之后,全时便利店便被传出因拖欠供应商账款,而被断货,导致货架空置。
随后,便有消息传出,全时便利店或将出让部分股权给苏宁易购或物美等企业。
问题爆发时间相近,又为同一控股人,加之P2P领域常见的自融现象,海象理财作为P2P平台为兄弟公司全时便利店融资输血也并非不无可能。
更为不幸的是,不仅仅是海象理财与全时便利店,除此之外,复华控股旗下多家子公司都相继在同一时间被爆出现欠薪、裁员等危机。
03、全时便利店背后,资产千亿规模的大股东复华控股早已崩盘
据复华官网显示,复华控股成立于2013年8月,是集多元产业、金融、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控股集团。
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地产、金融、投资、文化、旅游、健康、酒店、商业等领域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业务版图从中国逐步发展到全球布局,截止2017年,总资产规模逾千亿元,企业员工约10000余人。
(图片来源:债市观察)
在覆盖的众多领域中,成立于2013年的复华文旅主营地产,是复华系千亿帝国的根本。
楼市资本论称发文称复华文旅撬动地产的资金则主要依靠旗下资管公司发行私募产品以及p2p平台自融输血,然后通过复华文旅等实业资本进行高周转,以售后返租的形式快速回流现金,实现资金高速膨胀。
周密的计划,完整的闭环,看似完美无缺,但最终却逃不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局。随着政策的高压,无论是房地产还是金融行业都陷入收缩期,实体企业融资困难、债券市场违约潮、P2P平台倒闭潮不断涌现,复华集团也未能幸免于难。
据债市观察报道,2018年8月末,就在海象理财与全时便利店出现危机的同时,复华系多家公司出现大规模欠薪、裁员、关店、停工和兑付风波,有企业裁员率在90%以上,整个集团全面欠薪。
据复华集团下属公司前员工称,2018年,复华的资金链在4月初见端倪,先是分布全国各地的公司出现裁员、欠薪,后来到8月末传导到集团总部,8月社保未缴纳、工资未发,并被要求签署不平等协议被迫辞职。
该前员工直言,复华控股集团总部没钱了,下属公司全面欠薪裁员、不管是P2P,还是供应商、员工,都只能死等。
随着资金链的断裂,复华控股旗下的根基复华文旅停摆,旗下位于长春、济南、丽江、九寨沟的文旅项目停工,投资50亿的澳大利亚的文旅项目也被停滞,复华控股逐渐崩盘。
面对危机,复华集团董事长王新在2018年3月25日发布了一封公司内部信,在信中,王新称复华集团并没有到至暗时刻,陆续有资金到位,支持集团核心业务运行,并希望复华人可以理解和担当,配合集团度过阶段的流动性困难时期。
然而,时隔两年之后,不但最先逾期的海象理财的资金未能实现全额兑付,就连实体企业全时便利店也在易主之后,宣布停业。
至此,复华集团是否迎来至暗时刻,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