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外,大部分省区正在抓紧复工复产。除了各省、区、市出台的扶持政策外,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此项政策涉及金额6500亿元。决策者指向明白不过——帮助更多的企业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弱。
作为无差别的普惠政策,各级政府部门的救助措施旨在救急和托底。与此同时,市场自有市场的逻辑。应该承认,这是一场现实版的压力测试,总是会有一部分企业扛不过去——疫情加快了这些企业原有缺陷的暴露。它们早就困于经营管理的落伍,困于商业模式和产品本身,疫情只是让这样的企业再没有拖下去的机会。
那么,某些预期中的产业整合接下来很快到来也并不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困局中的未必都是中小企业。比如依靠高杠杆四处并购成就的 “巨无霸”,如果此前去杠杆动作不够坚决不够快,又身处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它们面临重组或拆分不会让人意外。
我们不想说“不浪费任何一次危机”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如此之昂贵。但对于企业来说,疫情当前,确保员工健康与安全的同时,也要迅速调整,与员工共克时艰,争取在条件具备时尽快复工。
活下去比任何宣讲和布道都更有说服力。站在这个角度看,疫情就是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不得不当机立断推动变革。虽然早有投资界人士断言,在移动互联浪潮下,所有传统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但是之前传统行业对于+互联网这个趋势的认同恐怕并没有那么坚定。当疫情导致很多老旧模式生产经营的停摆,没有谁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那些先前走走看看犹豫不定的企业,以从未有过的迅捷拥抱移动和智能,希望以此突破眼前的困局。
但我们要说,无论移动、智能还是云端,都没有点石成金的法力。过去几年,倒在这条路上的企业一点儿也不少。不过,选择改变就拥有了一种新的可能。也许可以预期,在5G的助推下,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会以加速度重塑中国传统产业。
即使互联网本身,也因为疫情的持续而展示着新的可能。比如说,我们看到了在线办公和会议系统的火爆。从阿里、腾讯到今日头条,还包括会汇、ZOOM等等。没有人会预想到,这些布局多年的业务板块会以如此方式爆发。我们注意到,还有不少企业提前推出了一些基于智能和互联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原本就在计划中,企业相信现在是让消费者检验的最佳时机。
如果说,那些因疫情而受困甚至遭遇危机的企业反映了中国经济的A面,这些微观镜像则提示着中国经济的B面。这大概就是所谓经济“危”与“机”的关系,忽视任何一面都可能错判中国经济。这个B面或许在暗示我们,中国经济新旧引擎的切换速度会快过预期。在谈论中国经济韧性之时,我们常常聚焦于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消费人群的多样性。现在我们更想说,这种韧性体现于中国企业在压力之下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这是在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磨砺出来的本事。
责任编辑:张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