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在美国做服饰外贸的义乌人打拼的故事。他做的比较成功,在他看来,在洛杉矶做服饰贸易还是很赚钱的,钱来的也简单,因为市场需求庞大,覆盖南美和北美,模式主要是一些大商家找他订货,然后他在找国内厂家拿货,赚差价。
一些国内的厂家会觉得中间商都能赚大钱,然后这些厂家跑到洛杉矶成立办公室来做贸易,结果却没什么订单。他给出的理由是,当地的订货商担心这些国内的厂家质量不好,退货找不到人,所以往往只跟他们这些当地华人或信用比较久的人合作。
另外他提到,他虽然开着宾利,20年前就已经很有钱了,也算个大老板了,但是他实际上很多事都是亲力亲为,经常也要跑去见客户,不管是上下游。他给出的理由是,你招太多人很多时候其实是浪费钱,还得管理;招的人越多,最后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利润越高,这个生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现在他也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工厂,从订货商到他和消费者之间,已经基本没有中间商了。
大道至简。所以亚马逊一直在控制自己的利润率,为的就是让消费者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包括马云说的,未来中间商都会消失,都是这个意思。尽管中间商今天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受限于行业基础设施,交易环节复杂,买卖风险巨大,售后维权难等问题,一些行业中间商依然广泛存在,比如房产中介,但下行趋势不可改变。
现在在c端,由于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齐全,用户购物习惯养成,很多零售商已经消亡,在一些乡镇,大多商超已经陷入倒闭境地,假货泛滥的情况也已经得到改观,这都是因为电商在干掉交易环节中的中间商。我们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物流体系覆盖到的地方,购买美的专卖店的产品,而不需要付出额外的中间成本去购买那些线下中间渠道的货,当然,跨境亦是如此。
所以商业还是回到产品和服务的本质。尽管很多公司依靠渠道,价格,营销包装等取得了较大成功,但今天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生存的久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技术,产品,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中间商依然广泛存在,对于商业启动来讲,很多人第一桶金依靠做中间商。比如华强北做电子的,卖手机配件就是中间商。积累第一桶金后,市场很快会越难越做,然后就需要转型。
1.0版本,单一渠道的中间商。中间商的核心生存就靠有效渠道,比如早期华强北卖电子就是靠好的铺面,有好的流量,精准的用户,就能赚钱。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比如柜台的成单率,退货率,经营成本压缩等。这时候往往只有渠道很单一,用户复购也不多。
2.0版本,复合渠道的中间商。相比1.0,渠道多元化,产品进货也多元化,不仅品类增加,也会代理一些优质品牌。这时候竞争力会比之前好一点,生存空间开始提高。核心还是压缩成本,通过规模反向压缩进货成本,以及流转中的渠道成本,从而让客户以低价拿到进货高的优质产品,最终让其他同类中间商无法与之竞争,在中间商模式里,低价竞争和恶性竞争几乎无法避免,大家会互相抄袭,所以老客户关系维护很重要。要摆脱恶性竞争,只有竞争到3.0,自主品牌模式。另外,寻找创新市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品类,如果摸索成功,能在一定时间引领同类中间商,从而获得优势。
3.0版本,自主品牌。拥有独立的品牌设计,生产供应链等。主要还是为了树立核心竞争力,让消费者获得更好却更便宜的产品。
进入3.0版本后,商业模式会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同样最终也是卖货。因为利润空间的弹性,带来了人,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变革。
比如在中间商模式,其绩效往往是提成模式,而进入到自主品牌模式后,其绩效往往都放在产品研发上,分红只是结果,员工的工资往往是固定的占比高,招聘也是非常严格。
这一点就很像我经常说数据运营的核心,不是数据出来后优化,而是提前通过数据预判做策略。比如你要卖货测市场,你找一堆人乱测会有效吗?你很可能测完就死了。最好还是先预判abc三个可能性高的产品,进行测试。
所以今天所有成功的公司,基本都是有自己的品牌和研发的。而其激励主流方式,都是高固定➕➕➕➕➕加上一定比例的分红。凡事以业绩结果来进行分配收入的,几乎都是中间商模式,比如房地产中介公司。
如果提成制度可以规模化复制,你坐在家里,随便想一个产品和服务,然后招一堆人,0底薪,分红按利润99%分,多么大方的老板,你会成功吗?当然不会。企业在人力激励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人,所以大公司最终谁离开了都正常运转。
另外,纯粹的复制,奖金制度,只可能带来劣质的人,人才是不会接受这种方式,尽管他们实际上无所谓工资高低的,因为这种体系会扼杀人的创造性,而消费者,不管tob还是toc,需要的是创造,创新,需要的是真正的价值。
当然,本质上复制和过分的奖金激励方式,往往来源于中间商模式。
正如前面那个洛杉矶做服饰贸易的大叔说的,他不招太多人,不是招不起,而是回归生意的本质,产品价值,给客户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