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聊聊各种“上门”能不能做起来

很少空聊行业,不过最近一年来确实和一些创业的朋友经常讨论“上门”的案例,所以试着提炼一下。

上门”,通常“到店”相对,背后都是某种服务,只不过发生的具体地点不同,一个在消费者的主场,一个在商家的主场。

这也可以放在O2O的概念下,因为纯线上(Online)可完成闭环的事情基本已经没有了,那是十多年前的资讯、搜索、游戏、虚拟商品交易等等,现在再要做服务,只能去和线下(Offline)的行业结合。比如吃饭、美发、看电影等等,必须有线下体验的部分。

这些服务中,有的只能上门,比如装修、家政;有的只能到店,比如看电影(上门放映只存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另外一些,则不一定,那么,到底服务发生在哪里才更优?

这里,我们有必要延伸一对概念:行商、坐商

古代称开店营业的商人为坐商,与行商相对。坐商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店面,一般长期经营。等它稳定下来之后,一般不需要像行商一样到处吆喝,顾客自会来光顾。“坐商”与“行商”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被动式的销售,一个是主动式的销售,通常来说,坐商适合卖方市场,行商适合买方市场。

不少行业,都有从“行商”到“坐商”再到“混合商”的发展。

举个例子,讲讲理发这件事,原本肯定是各家各户自给自足,后来老王做的又快又好,开始给亲戚、街坊帮忙,再渐渐的大家介绍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来剪,每天都有不少时间耗在这件事上,这就不能白干了,开始产生社会分工,变成了专业的理发师。这一专业起来,那就不是闲下来做两单,而是全职工作了,那么,很可能订单不饱和,另一方面,由于是一个新的服务行业,很多村民还没意识到,理发还可以花钱请专业的人来做,甚至也接受不了“理发要花钱”,于是王师傅要走街串巷吆喝,变成了行商,各种教育用户、教育市场。

王师傅的手艺还是过硬的,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村子里有了口碑,十里八方的村民都来找,每天在路上走来走去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上午在村头可以干半天,下午去村尾再干半天,很充实。再后来,在村口摊子一摆就客流不断,一整天都不用挪地方,王师傅心想,干脆开个店吧,省得风吹日晒,各种工具也不用每天扛来扛去,变成了坐商

日子一天天的过,理发这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市场细分,大家原来只是长了要剪短,现在变成了老人小孩求便宜,年轻男人求速度,年轻女人求美丽……王师傅发现不少老客户不再来了,他们改去离家更近的李师傅那里,或者到邻村的孙师傅店里,听说那边做黑长直的手艺特别好。老王又开始有大片的空余时间了,作为一个上进中年,必须再学点绝招——烫头!手艺得逞,王师傅也赢得了村里一些中年女性的认可,她们有钱有闲,经常在村长家打麻将,懒得跑店里,一个电话,说着我们几个都要烫呢,一个头好多钱了,再多给你点跑腿费啦,于是,老王就开发出了新业务,每周一三五下午店里交给了陆续来的几个小徒弟,自己上门去烫头……

故事扯完了,我们来看看,行业是否有互联网化的改造余地,或者狭隘的说是从“到店”往“上门”方向偏,本质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工具的渗透,各种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关系要发生变化,从卖方强势变为买方强势,各种服务资源整体从供不应求偏向供过于求,很多行业到了“坐商”往“混合商”发展的阶段,个人认为,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说,终极形态细分的,既有“到店”部分,也有“上门”部分。

这种改变在哪些行业,或者行业的细分市场中先发生,要看是否能提高各种参与角色的综合效率。

我们来看一个服务行业的几个关键要素:

技师:单人可服务,如司机、导游、厨师,更利于上门,服务需要很多人的就略难。再要看对能力的要求高低,高意味着培养周期长,工资高,在店优于上门,高手更愿意在自己的主场做事。

互联网让个人能力更容易发挥,可以解决订单获取、信用积累等问题,所以优秀的技师更愿意单干,当然这和是否上门是两回事。

从技师角度,上门与否,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因素,应该是工资低的人在路上跑,时间值钱的人待着不动,所以很多细分行业只能做高端,比如上门美甲一定要做几百块的,而没法做几十块的。

物料:简单的如按摩,带人就够了,复杂的如上门保养车,估计技师得开一辆车才能带齐,越简单越利于上门,一大堆物料不应该整天被搬来搬去,所以去看现在的上门,基本都是一辆电动车可以到处走的。而有些大型物料是没法随身带的,这就是下一个因素。

场地:传统如理发店、汽修店……看服务是否需要特定的场地,比如汽修店的升降机,健康体检需要的各种设备,要求越低越利于上门。对于有些服务,其特性导致场地必须是买家提供的,比如开锁、修空调、月嫂,这种情况,行业原生就是上门的。

以上三个因素,会有分离的趋势:技师自由流动(某个平台提供营销、订单管理、信用评价等体系),物料由统一供应链系统管理,场地独立运营;

这就是生产关系的重组,先发展的行业,是少因素,或者多因素可以合并的。比如打车就很典型,技师天生就带着服务所需的物料(出租车)随身跑、且无需场地,从原来的人找车(类似到店,一个路口打不着车要换个路口)变成了车找人(类似上门,叫了车人不动,车过来)。

生产关系的变化会体现在组织形态上。有几个功能不再重要,实体店,比如美容店会变为“场地”这个元素,简单的管理职能会进化为一套IT系统,营销/订单管理/信用背书等都可以被线上化,成为新的平台型公司……信息化程度越高的行业,越早迎来变化。

或者我们从钱的角度看,终端被服务者付的100块钱,最终的每一分钱分别到了哪里,发生了变化,可能参与的角色少了,某个角色的成本降低了,最终导致优化的发生。

接着,有两种服务对象的情况可以提升上门效率:

上门不用停留:有些服务,只能花时间做,比如按摩、洗狗、导游(兼职地陪),那就得提升客单价。有些可以做到高效批处理,比如上门取要洗的衣服、小型数码设备拿走修、送外卖、收发快递,上门不用停留,那么关键点就在于提升订单密度,可以顺路跑多家。这类的特点是技师要求低,基本没物料,但场地要求高,比如某些快餐模式里的中央厨房。这种专门的第三方跑腿服务都已经有了,比如“风先生”。

上门服务多人:有些服务只能对单人,比如上门家政,有些是服务可以对多人,相对容易把客单价搞上去,比如烧一桌子菜,比如只接团体业务的上门理发,嗯,2B的上门。这类貌似技师要求略高,物料有一点,但场地要求不高。

如果某种服务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则更利于上门

然后,服务结果:

可衡量,即标品/非标品,打车最标品,专车略微非标,智力相关的咨询服务是最典型的非标品。标品的评价体系容易做,但非标品的评价更有价值,很显然,标品先进化。

可传播,享受了服务的人,是否方便、愿意传播?美甲可传播,画完了就可以发朋友圈,带图的,按摩……没法发图,传播性就差一点,易于传播的进化快。

那么,作为创业者,到底做不做,还要看市场是否足够大:

潜在用户数,比如打车每个人都可能,但是代驾必须自己有车(且开车出门 & 喝酒了),用户数肯定越大越好,但如果人不多,还有两个因素可以看;

需求频次,有的事情一天一次,顺风车?有的事情一周一次,家庭保洁?有的事情一月一次,理发?有的事情一年一次,春节抢票?有的事情一辈子一次,结婚?频次肯定越高越好,但就算频次低,还可以看下一个因素;

客单价,一般的服务都是以低价作为切入点,抓用户容易,但赚钱还要靠高客单,比如洗车和车险;有些高客单价的需求,是比较复杂的,比如结婚,就可以从结婚照做到婚礼跑个全套。

类似的角度,需求频次和客单价决定了消费者决策的轻重程度,决策频次越高,价格越低,决策越轻,轻决策的行业进化快。

大不大,肥不肥,基本就是看 潜在用户数 * 需求频次 * 客单价,再乘以一个“转化率”。

这个转化率,通过“是否刚需”体现,即,新的解决方案提供的额外价值有多少,如果多,则更刚需,具体的还是回去看上面讲的几个因素。

再看行业,竞争情况,再看自己的团队与行业的匹配度,就不展开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聊聊各种“上门”能不能做起来  聊聊  聊聊词条  上门  上门词条  起来  起来词条  各种  各种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热点

 美人计 | 泡沫之夏要翻拍日版,...

传说《泡沫之夏》日版即将开拍,男女主由新田真剑佑和新木优子饰演,这对在《致命之吻》中的兄妹CP要修成正果了吗?90后对《泡沫之夏》应该都不陌生了,作为上课必偷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