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满蜃气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里这几行诗句,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作为早期记录牵牛星与织女星的载体之一,它比《诗经・小雅・大东》里的句子更深入人心。“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说的不过是天空中两颗星星的存在,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遥远的星宿间拟化出一段凄美爱情,人们才开始在深邃的夜里仰望星光、若有所思。
一、流入东瀛的星辰传说
如果说神话系统的生成反映了早期环境中的人类信仰,那么日本神话故事里极少出现星辰这一特征,则反映古代日本人对其兴趣缺缺,同时也成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中国的一个佐证。
传说内容无需赘述,但它究竟是在何时流入日本,据日本学者中西进推测,路径可分为两波:第一波发生在7世纪以前,随织布机的引进流传于庶民阶级的生活中;另一波发生于8世纪,以宫廷贵族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奠和诗歌雅宴为媒介渐渐流传开来。
奈良时期的宫廷贵族慕唐风,作汉诗吟咏“七夕”,这种雅集便和乞巧仪式一起成为定式。平安中期以后,在菅原道真的提议下,日本一度废除遣唐使,开始重新审视本土文化,迎来国风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农历七月初七在宫廷内举行“乞巧奠”已成习惯,其中既包含对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向往与赞美,又体现着女子“乞巧”的愿望。除了共赏夏夜星河,女性们也会供奉瓜果盘、备好五色丝线穿过七孔针眼,祈求织女保佑自己手艺精进。庆祝仪式上使用的陶瓷、漆器以唐物为主,都是当时难得的珍品,在座宾客也都经过一番盛装打扮。仪式之后奏乐焚香,盛水的容器里映出璀璨星光,文学素养深厚的贵族们开始举行歌会,以“七夕”为主题,于月色中吟咏风雅。
及至镰仓时期,政局不稳、战事频发,皇室贵族地位没落,大权旁落武家手中。吟咏和歌的知识不再被视为权力者必不可少的教养,和歌的发展也进入相对低迷的时期。第三代将军源实朝虽颇具诗才,但混乱年代已不适合举行盛大的七夕祭礼,伴随歌会的乞巧奠也逐渐式微。
经历室町时代再至德川幕府,七夕被纳入民间“五節句”(即五个节庆日。包括人日、上巳、端午、七夕与重阳),日益渗入庶民阶级。江户时代教育普及,“寺子屋”(庶民阶级的孩子上的私塾)庆祝七夕的方式是让孩子们写五色“短冊”挂于竹枝(五色:红黄绿黑白,源于中国五行思想;后来,黑色渐渐变为紫色。短册:祈愿的纸条),并将竹枝放在室内作为装饰,以此祈祷女孩们手艺灵巧、男孩们妙笔生花。
复原图
明治以后废除民间五节、改旧历为太阳历,一些传统活动逐渐衰落,传统七夕也与旧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お盆)割断联系,逐渐失去原有的重要性。作为节庆日的七夕几乎在全国范围内衰退下来,只有仙台的七夕祭作为女性与家庭的重要祭礼得以保存。二战时期,社会氛围的严肃导致各类祭典一度停办,仙台七夕祭也不例外;直到战后才慢慢恢复,作为吸引观光客、刺激商店街活性的手段之一显示出商业性的一面。
马路上的七夕装饰
入夜
从六月下旬开始,各大商场、商店街便开始进行庆祝七夕的促销活动,发售期间限定的商品,吸引顾客(尤其是年轻情侣)购买。一些网站开始公布本年度全国各地的七夕庆典活动时间、内容与地点,吸引群众参加。
朋友前阵子拍到的宣传海报
友人摄 商场里“七夕限定”的小东西
现代日本的七夕活动大致分为传统庆典(祭り)、祈愿会与其他相关活动(イベント),庆典大都包含传统娱乐项目,如吹奏游行、轿子、山车、民谣、舞蹈,祈愿会往往在寺院、神社举行,如今年东京增上寺、东京大神宫、神田明神境内皆有此仪式。其他活动则带有商业性质,需购票参与(如电视台举行的七夕特别活动、名人天文知识解说、星象馆观星等)。
日本各地的七夕活动规模大小不一,人流量从数百人到数十万人不等。历史较长的的七夕庆典仍循农历,大都在八月初或七月底举行,例如仙台的七夕祭、湘南平塚七夕祭、小川町七夕祭、砂町银座七夕祭等,时长为三天两夜或两天两夜。战后及当代兴起的庆典活动则循太阳历,如东京下町七夕祭、涩谷center街七夕浴衣祭,等等。传统七夕与盂兰盆会时间相近,祭典或并作一起,而现代七夕往往以夏日祭典为主,将七夕与花火大会之类活动组合在一起。当夜色降临,囃子(日本传统活动中,用笛子和各类打击乐器以及人声奏出的伴奏)响起,舞者们跳起传统舞蹈,邀请驻足观看的市民加入其中。街道上大人小孩踩着齐齐的鼓点,伴随吆喝声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之中。
**和观众也渐渐加入到表演者的舞蹈中
祈愿的五色短册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也经历过几次七夕,虽然没参加庆典,却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些节日的装点。住处附近的幼儿园老师每年都会带领小朋友们用五彩纸条装饰竹枝,把教室布置得焕然一新,部分商场也在入口处摆上竹枝和五色纸片供消费者自取。客人逛到这里一时兴起,便提笔写上几句心愿:家人健康平安、恋爱圆满、考上理想的学校...写好后将纸条挂上枝头。挂满市民愿望的竹枝从前会被放入河里顺水飘走,后来因造成环境污染而渐渐废止,如今的处理方式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六月末,毕业回国已有三个月,期间偶尔会给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发邮件问候。在六月末的邮件里说起七夕将近,先生在复信中提到他时常散步的自然公园里有个用作展示间的小屋,最近那里斜插了根竹枝,上面挂着些许祈愿短册,想必七夕那天会被立直吧。
关于七夕,日本有一首广为人知的童谣《たなばたさま》(七夕),创作于昭和16年。歌词很简单:“竹枝叶 沙沙沙 在檐下 摇啊摇/一闪一闪小星星 好像金银色的砂/五色短册 由我写下/一闪一闪小星星 它在空中望着我”。
与江户时期的寺子屋一样,日本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仍然会在七夕这天组织孩子用短册装饰竹枝,但中学以后就很少见了。此外,一些神社、寺庙也会为信徒的孩子们准备挂短册的竹枝。据先生说,七夕用短册装饰竹枝的习惯在现代日本人眼里不如圣诞树之于圣诞节那么广为人知,但很多家庭仍然会在家中摆上竹枝,陪孩子一起挂五彩短册,将其视为传统情操教育的一种——他女儿小时候也玩过一两次。
“日本文化并未过多关注夜空里的星星,比较有名的也就是《枕草子》中那句「星は昴星」(星辰以昴星为最)。从中国传入的七夕物语讲述了星星的世界,虽说是外来风俗,也成为日本人将注意力转向夜空的契机。牛郎星与织女星每年只能相聚一次,即便是个凄美的故事,也总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些什么。当岁月流逝,儿童成为鹤发老人,在临死之际回想起来的,也就是此类风景吧。”
——先生如是感叹。
三、亚文化里的“星星”们
虽然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星星的内容不多,但近代以来,随着星座意识的普及,人们对天空中的星星有了不一样的认知,遥远的星辰也逐渐成为诗人、作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鸟之北斗七星》、《双子之星》便是其中代表。
文学之外,日本漫画中也有不少将“星辰、星座”拟人、融入商业元素并大获成功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大概要数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这部作品于1985年12月开始在集英社旗下的《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刊登不久后风靡全国,很快便被制作为动画播出;本篇完结后又出现了续篇和派生作品,持续受到全日本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的喜爱。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是经过严酷训练后成为圣斗士的少年们,他们赤手空拳,为守护女神雅典娜与整片大地的和平而与**力量战斗不休。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39831/
与之相对,少女漫画家渡濑悠宇则是将“四神”(朱雀、青龙、白虎、玄武)、“二十八星宿”(角宿、心宿、鬼宿、井宿、柳宿...七个一组,分属于四神所代表的四个方位)等古代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少女恋爱冒险的故事,创作了长篇漫画《不思议游戏》(ふしぎ遊戯)。这部漫画于1992年在日本小学馆旗下的《少女漫画》杂志上开始连载,1995年被制作为动画片搬上电视屏幕。故事讲述了高中女生夕城美朱与好友无意间被图书馆内一本名为《四神天地书》的**带到与古代中国平行的异世界,主线故事在此展开。四神成为四个国名,二十八星宿也成为分属四个国家的“七星士”,少女美朱为了寻找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而成为朱雀国的巫女,开始辗转四国各地收集二十八星士。
不思议游戏 (1995)
8.1
1995 / 日本 / 剧情 动画 / 龟垣一 / 荒木香惠 冬马由美
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时我还在念小学,和朋友逛超市时偶然发现几张碟片,兴奋地凑钱买来一起看。那时通讯还不发达,拥有手机的人寥寥可数,更遑论家用电脑和笔记本;孩子们看动画只能眼巴巴等某个电视台的放送、或托人在大城市购买DVD带回来。电视机没有暂停和重播键,看漏的一集很可能就再也没机会等到重播;也是在那样的年代里,我们买到的几集动画并不连贯,看完之后无法通过任何方式迅速找到中间缺失的剧情。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愤怒(为什么超市没有全套)和无法目睹男女主人公宿命时刻的遗憾,等待另一部动画将关于它的记忆覆盖。
很多年以后,当电脑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基本配置,智能手机功能覆盖日益趋向完整,我们毫不费力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多数影视资源,童年的动漫当然不在话下。然而长大后的我在某个时点再次打开这部动画,虽然还能找到一丝久别重逢的怀旧感,却没了幼时的激动。从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社会加速度地发展变化,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动漫生产的数量都比当时更加庞大,制作也更加精良。复制时代的影视作品陈列于网络中,随时等待观众的挑选,人们不会再担心错过精彩的电视剧情,也可以反复回味经典的滋味。五花八门的商品堆满市场,不仅在眼前,也在虚拟的网上。“买买买”成为一句看似打趣实则精准的描述,人类物欲滋长,文化资源贫乏年代的记忆消散在商家促销的标语中。
在远离了土地、森林、海洋的都市生活里,古老的传说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压入记忆深海,哪怕节日之名犹在,庆祝节日的方式与心境却已截然不同。科技带来的光明点亮了曾被夜幕笼罩的大地,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人们的夜晚生活,而城市上空笼罩着灰幕,我们很少再抬头凝望闪烁的星空。
或许会有那么一天,当全世界停电,大地重新陷入茫茫黑暗,你幽幽抬起久困于屏幕的眼睛,将目光投向陌生而熟悉的夜空:那里有一条璀璨流动的光河。河的两头,两颗星辰遥遥相守,经年不朽。
当然,如果你用星座软件查查看,可能还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隔了只叼天鹅的狐狸。
—————————————
参考资料:
中西進「七夕」《年中行事の文芸学》弘文堂 1981年7月
渡邉杏里 「周辺部商店街にみる古きよき仙台七夕祭り」
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の七夕祭りhttp://www.enjoytokyo.jp/feature/matsuri/summer/tanabata/?__ngt__=TT0d4a0717d004ac1e4aeea81fFj6VAw49_W8AxpRMrn5O
【东瀛文艺通信】
记忆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