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杂志官网、社交账号和微信公众号上接连用中英文发布社论《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对于曾将新冠病毒与中国、武汉相联系的做法,《自然》杂志言辞恳切:
“我们当初的做法确实有误,我们愿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
在回复谭主的邮件里,《自然》杂志再次强调了社论的重要主题:停止新冠病毒污名化。
谭主以“apologize”(道歉)为关键词,搜索了《自然》杂志发表的所有内容,发现此前仅有更正数据、纠正编审错误等方面的勘误,以社论的形式道歉极为少见,接连三天为同一事件发声更是罕见。
梳理《自然》杂志的社论文本,两个词被重点标粗:“种族主义攻击” “一损俱损”。
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和3月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种族歧视投诉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一家美国知名研究所NCRI指出,网络上攻击亚裔增多的趋势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升级的趋势一致。
▲“在数百万条评论中,我们见证了‘分裂’一词在语境上越来越接近‘病毒’一词,这表明病毒本身就是导致仇恨增加的原因。”
种族主义还波及到了学界。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科研人员曾在《自然综述:物理》的四月刊中联合发声,讲述了歧视和其他因素如何阻止他们在国际期刊上发文。
带来这些恶果的正是新冠病毒的污名化。
世卫组织注意到了污名化可能给全球带来的二次伤害,早在2015年调整了传染病命名规则。
在这样的原则下,世卫组织在2月11日便宣布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的正式名称:COVID-19。其中 CO 代表 Corona(冠状物),VI 代表Virus(病毒),D 代表 Disease(疾病)。
审慎地称呼病毒,是对科学的敬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种族歧视的恶果是全人类难以承受之重。
《自然》杂志的郑重道歉是一次正告:反对种族歧视,让科学回归科学。
谭主梳理了重要期刊杂志和媒体报道,发现至少已有6个国家的学者或科研团队,就新冠病毒来源问题,在5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项科研成果。
可以看出,病毒源头仍是一个待解谜题,并非某些西方政客信誓旦旦所说的“一定来自于中国”。
在全球疫情初发期,美国、英国、伊朗和日本等多国发现无中国接触史病例。
研究正在深入,病毒的真容正在被揭开。只不过,有些人就喜欢科学问题政治化。
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博士生张文泽告诉谭主:
“《自然》发声体现了学界的一个普遍性立场,它的表态是一种非常正式和严肃的提醒,提醒一些想借此发挥的政治力量。”
政治力量是谁?《自然》杂志也在社论中清楚地点了名:
“在各国努力控制新冠病毒传播之际,少数政客却依然抱守旧辞不放。”
“政客”二字尤为显眼。谁在假装睡不醒,一目了然。
谎话重复一千遍依然是谎话,病毒全球扩散这口“锅”甩不给中国。
越来越多的人在理性发声。
诸多国际组织从一开始就坚定反对污名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都明确反对污名化和由此带来的歧视。
全球学界在呼唤理性的回归。早在2月13日,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16名国际卫生法学者的联名文章,坚决抵制污名化。
《柳叶刀》的主编也警示道:
“当疫情来临时,如果人类不去学习试着理性、与他人共存,那么病毒终将胜利。”
诸多国际媒体也尊重科学、开始改变。在2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疾病的正式名称后,大批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换掉了“武汉病毒”的说法。
▲CNN在2月报道中曾多次出现Wuhan coronavirus(武汉新冠病毒)的说法,而从2月中旬开始,这一说法被coronavirus(新冠病毒)或 Covid-19(世卫组织命名)取代。
▲NBC报道,美国政客保罗·戈萨尔对“武汉病毒”一词的使用激起了愤怒和争论
反污名化的声音在国际社会扩展。3月18日比尔·盖茨在社交媒体上回答美国网民提问,特别纠正了网友的说法——不该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美国华盛顿州卫生部门也专门设计“减少污名化”专题链接,强调关于疫情的错误信息会造成恐惧和敌意。
正像《自然》杂志在社论中所说:
“病毒不会歧视——我们所有人都有风险。”
能战胜病毒的,是科学而非妄言,是合作而非孤立,是信任而非侮辱。
来源:玉渊谭天(ID:yuyuanta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