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疫情中,很多的重要信息,都是我们从自媒体人的日记“窥探”而来的。
2 月底,疫情爆发,上百名媒体记者第一时间直击战“疫”前线,走进医院、病房、物资捐赠等现场,获取最新的疫情动态。
然而,在这个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当记者在前方“冲锋陷阵”时,缺乏新闻采写资格的内容创作者,开始按捺不住,以第一视角的日常记录向外界传输最新的“一线”实况。
过年期间,各大社交平台一时间涌现了大量以“武汉日记”、“封城日记”为题的图文以及视频内容。
在微信搜一搜、豆瓣上输入“武汉日记”,果酱妹发现不少用户及公众号主在连载自己的疫区日记,例如作家方方、“阑夕”、”小引诗歌“等都是武汉日记的记录者。
除了图文日志,Vlog的普及让视频日记在此次疫情信息输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B站搜索“封城日记”,其中逾 659 条视频都是up主以个人视角记录的疫情生活。他们之间不乏自媒体人、护士、外卖小哥、演员......Vlog成为他们在封城、宅家日子里对外分享情绪符号的直接形式。
截至目前,抖音上的“封城日记”、“武汉日记”话题播放量累积达2311W次,参与视频达 2144 个。微博更是联合央视新闻发起#武汉日记#话题,其中#封城日记#话题阅读量高达24. 2 亿,讨论次数达60. 9 万。
“日记体”在网民和自媒体的记录中起风,然后迅速吹向了专注于实地报道的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长江日报”的武汉日记、“澎湃新闻”的医护日记、治疗日记等都用起了“日记”这一记叙性应用文体,传递发生在疫情里的感人故事。
“武汉日记”的全网刷屏使其成为了这次疫情中最受瞩目的话题IP。追溯其走红根源,仅靠网友的日常记录不足以形成“风暴”,KOL的有力发声是爆发关键。
说到“武汉日记”,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作家方方。因为身处疫情重灾区,自正月初一开始,她开始在个人微博和公众号发布她的“封城日记”。真实细腻又浸润着理性的文字被不少人称为“难得的日记体散文”。
虽然期间非议声不断,但是她的连载性文字的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公众号篇均阅读量10W+,在看数逾2.5W,微博每则日记点赞数都是以万为单位的。
究其原因是这些日记让用户了解到了在官方媒体上无法看到的武汉角落。权威的官方媒体属于大众媒体,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是宏观的、具有普适性的。而方方的日记则是小众的、个人的。她的写作经历和社会人脉关系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正如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所说:
日记的本质是记录亲身经历的所遇、所思、所感,方方的日记正是由这几部分组成,它们交错编织成一部大型的文字“纪录片”,让后来者能阅读到新闻报道以外的百姓故事。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方方更是直言:
除了图文日记,Vlog(Video blog 视频日记)在这次疫情中也带给了大众不少真实和感动。
短视频的风靡让人们记载的形式由静态变为动态,Vlog的普及则催生了蜘蛛猴面包、林晨同学等在武汉疫情中的以视频“出圈”的自媒体人。
1 月 23 日开始,到今天一共 14 集,微博Vlog博主“蜘蛛猴面包”用视频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武汉民众的抗疫全过程。
他走出家门,充当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充当“快递员”,为患者送药;跟随民间志愿者团队,用相机记录下武汉各行各业人民的抗“疫”故事。
截至目前,他的武汉日记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五千万,其中第 11 则“送药”日记微博播放量达1225W次,视频里武汉女生因父亲染病逝世后的恸哭画面更是在全网疯传,让人揪心。
瞬间走红的“蜘蛛猴面包”接连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日报等官方媒体采访和报道,微博粉丝如今已达 517 万。
同样刷屏的“武汉日记”还有来自“林晨同学”的系列视频,同为微博博主和B站up主的他从 1 月 22 日开始,就以Vlog的形式记录了大门紧闭的楚河汉街、空无一人的光谷广场、只剩外卖小哥在穿梭的武汉大街......在他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疫情下的武汉犹如电影里的“空城”。
1 月 24 日,林晨发布的“空城武汉”视频在全网刷屏,截至目前,微博播放量达 3631 万W次,直接登顶微博视频日榜,B站视频弹幕多达17.9W,甚至作为新闻素材,被CCTV等多个官方媒体引用报道。
为什么这些“日记”这么受欢迎?
特殊时期,相比大众媒体的宏观报道,鲜活的人物纪实,会让读者更具实感。
有别于以往的社会事件,疫情的严重性让用户比平时更渴望信息的真实和深度。
在方方、“蜘蛛猴面包”、“林晨同学”的第一人称视角日记里,和医护人员一样,志愿者、外卖小哥以及武汉居民是最基层的“前线人员”,记录者通过他们,了解到武汉的第一手故事和消息。满足了对疫情信息处于“饥渴状态”的用户,天然无添加的实地记录,更是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此外,疫情初期不能出门的我们被新增病例、封城禁足、资源紧缺等消息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从而产生“压力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然而,相比新闻里为了保持严肃性而略显冰冷的文字数据,日记则多了一份温度。那些饱含创作者个人情感的文字、旁白让用户产生一种代入感和“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情绪,顺势打开他们的情感阀门。
疫情时期,传统媒体的实地报道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新媒体单靠资料查阅和信息整合的套路在巨大社会事件面前失去了“法力”。
但是,“武汉日记”的火爆让不能以记者身份奔赴前线的新媒体人找到新的传播出口,另辟蹊径,利用时代产物下的“日记体”进行创作,在这场“战”疫里,同样为大众传达着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