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说三十而立,指人到了三十岁,命运轨迹基本安定,应该做出些成就来。
但任何成果都不是一日之功,无论什么时候你决定重启人生,时间都不算晚。
伴随2020年到来,小e频频见到这样的话题:第一批90后,今年已经30岁了。
但第一批00后同样也已经20岁,到了人生的重大关头,不知道何去何从。既然生活都在对我们重拳出击,那为什么30岁的人,看起来就更焦虑呢?
人到三十,来自事业、家庭的压力开始挤压我们的生活,喘息空间不断缩小,与此同时,我们也潜移默化接受了三十而立的观念,发自内心认为到了这个岁数,再没成就就晚了。
如果成就差点,那么组建个美满家庭也是加分项。于是许多人开始频繁相亲,希望在30岁之前,至少完成“成家立业”其中一项。
但是年龄和时光,到底是催促你进取的鞭子,还是推动你往固定方向去的洪流,这需要你来决定。
逛论坛时,小e也常常看到网友抱怨:“30岁了,无房无车,感觉人生没救了。”
还有许多人说,30岁以后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去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但认真想来,除了儒家著名的那套说法,30岁又是什么标准的门槛呢?
古代的庾信,前期诗文辞漂亮但没多大意思,后来老了见惯世态人情,反而被后人评价为“暮年诗赋动江关”。
再说些现代的人物。Dave Culter在46岁时去微软,成为了Windows NT 首席设计师,在操作系统领域封神;J·K·罗琳在32岁时,才写出了《哈利·波特》的第一本;黄渤26岁才辗转考上大学,照样奖项拿到手软……
他们到了某个阶段,就告诉自己服从命运了吗?显然没有。
时间就像一个沙漏,它不断地流逝,不断地减少。我们可以任由它慢慢耗尽,也可以在它未耗尽时将沙漏翻转过来,重新开始新一轮计时。
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凭什么就要三十而立,四十而立又未尝不可?
考证大军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并不是二十来岁的学生。在外可能是打拼的社畜,回家可能是丈夫妻子爸爸妈妈,他们起早贪黑地学习考证,游走在岗位和自习室之间。
一个姑娘2012年过了司考,2014年复旦毕业,2019年拿下CPA和CFA。但她仍然不满足:“不出去社交,工作之余,所有精力都放在考试上。”
当你决定重启人生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30岁,不代表你该放弃梦想去图个稳妥,不代表你该接受命运服从安排。它只是代表你来世上30年,你该有毅力和胆量去决定要做什么事了——当然,这也包括了坚持和放弃两个方面。
无论做什么选择,小e认为都没错。
但只是希望你能明白,30岁和20岁没什么差别,我们内心依然可以充满斗志,依然可以迈开脚大步向前。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