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做公众号的,相似的内容,为什么竞争对手的阅读量总是比自己高?数据总是比自己好?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很多原因,比如运营团队、资金成本、推广方式、商业模式等等。
小公举从三个主要原因谈一谈:
1、为什么同种类型的两个公众号,运营的效果截然不同?
2、从哪些角度分析竞品公众号?
1:
商业模式有什么区别?
首先商业模式是难以被模仿的,在内容创业领域虽然大家做的很相似,但模仿后的结果仍然不同,高下立判。
其次商业模式并不单指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靠什么赚钱,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满足用户需求的一个发展路线。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提供产品,可以提供服务,可以提供任何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免费或收费,只要满足用户需求就行。
所以公众号就很好的承载了这条路线,接下来通过有书和十点读书这两个读书类的公众号案例,看看它们的商业模式什么不同。
有书:
有书的公众号菜单栏里有一个进群入口,关注之后也会弹出社群的介绍,简单直接的给用户呈现了社群的发展史和所举办的活动。
有书策划过一些活动,比如在建群的早期,为了增加用户分享社群的动力,会在用户分享社群之后,赠送给用户一些精美的电子书。这就带动粉丝滚雪球似的增长,这些社群遍布全国六十多个城市,从而吸引线下书友加入。
有书的社群树立了明确的社群规则,一点都没有给粉丝自由散漫的感觉,进而不断强化社群的价值观,持续投入“饵料”、策划活动,真正有效地让用户在社群内互动。
十点读书:
十点读书更加侧重原创内容,弱化了营销手段。
从易赞平台的数据看来,“十点读书”平均每天增长3W粉丝,在 2017 年时总粉丝数早就破了千万,几乎每篇文章都能做到10W+。
十点读书会在每晚十点准时推文,为日常生活疲惫,在夜晚享受精神放松的人群而准备,受众群体在 18 岁- 40 岁之间,以女性为主,文章风格偏文艺系。
大部分文章都是原创,持续输出的优质原创内容,是十点读书最好的涨粉方式。
和有书一样,十点读书也特别注重和粉丝互动,每篇推文都会放出 100 条留言,作者会与留言者进行沟通与互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留言,实则为公众号粉丝维护、增加用户好感的手段。
十点读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每逢热点必蹭,由于拥有强大专业的编辑团队,所以在蹭热点这件事上从不含糊。速度、内容、主题都非常到位,这点小公举非常服气。
PS:比你牛逼的公众号比你还努力蹭热点,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抛开读书类的公众号,再看看更大的文化领域。
新世相:
很少蹭热点,更新的文章篇数不多。擅长收集粉丝提供的内容,二次加工后推送,节省了内容生产成本。
不做社群,却热衷于策划各种活动,最有名的就是“逃离北上广”和“地铁丢书大作战”,这是一场他们策划,用户参与的活动,更是一场互动。
目前来看,线下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线下活动能促进用户对公众号的关注。
就拿“逃离北上广”这个活动来说,微信文章阅读过百万,新增微信粉丝十几万,微博话题阅读过千万。不靠内容,不靠广点通,不靠社群,商业模式照样成功。
2:
内容有什么特色?
情感主播领域有两个大号,一个是蕊希,一个是小北。
两个公众号风格及人设极其相似,推送的都是原创情感文章,更新的篇数相似,公众号名字都是两个字且都是人名,标题字数篇幅相似,文风都偏治愈系。
蕊希的文章标题较短,小北的文章标题较长。通常情况,标题较长更加具有故事性,吸引用户打开。比如新闻类的标题多数都很长,因为具有反转情节。
两个人的文章封面图都喜欢使用复古风,甚至黑白色,这才其他类型的公众号上不常见,也成为了她们的特色之一。
两个人的正文部分非常相似,首先显示一张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而且都是GIF动图。
其次显示一句口号,接着插入一段由自己录制的音频,时长十多分钟,接着又显示一句口号。
好吧,我傻傻分不清了
更加雷同的地方还有,文章尾部两个人都留下了一个圆形头像+微博名字+商务联系方式+二维码,难道情感类的博主都这样吗?
更加相似的是,文章最后还会插入一句口号,让粉丝给自己点赞。
好吧,可能你们是商量好了的
3:
产品业务是什么?
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张伟的“新世相读书会”,拿这两个产品举例,两款产品都是将书籍中的精华由专家整理,录制成几十分钟的语音,用户购买后可播放。
由于得到有APP,而新世相没有APP,在曝光量方便,得到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比如每次都可以有开机广告,而新世相的读书会迄今只在公众号上推广了两三次,最多将读书会加在了菜单栏中。
产品提供的权益比较相似,都是一年可以听将近 400 本书籍,有很多免费的小权益,第二年半价续费。由于得到的听书是最先推出来的,难道是新世相模仿了下罗辑思维的得到?
结语:
除了内容、产品项目。
定位、用户画像也是公众号商业模式里主要的组成部分,哪一项都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