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这个概念据说是起源于几年前的淘宝系,但真正火起来也就在去年年底及今年上半年。在微信生态中营销越来越难,品牌私有域的流量池变得更加重要,因此“私域流量”成为行业黑话。
根据我们的观察,尽管私域流量概念很火,但品牌很少有把私域流量做得不错的案例,反而依旧是电商类、微商类的小团队把私域流量玩的风生水起。这是为什么?
私域流量是微商吗?
也许不少人有不同意见,但我们认为私域流量就是微商式的手法。
品牌如果想要将流量沉淀到微信号等个人账号中,无可避免地要通过一些微商化的“钓鱼”方式,想要通过社群、朋友圈进行转化,也不可避免地要向微商前辈们学习套路。
微商尽管名声并不太好,但背后的经验总结都是用户运营、打造IP的方式方法,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引流转化体系。私域流量的重点在于经营用户的长线关系,这与微商别无二致,当然也有很多“割韭菜”大捞一笔的微商,我们认为长远来看,那些是不合格的微商。
业内曾有一句调侃的话,说所有PR/KOL/运营最终都会成为微商,道出了部分真相。但私域流量也好、微商也好,之所以会被如此调侃,不仅因为其方法论的有效,还因为其方法论在大格局上的局限性。下面是三点小想法:
一、私域流量并不适用于所有品牌。
我们曾在《做私域流量前,先想想这三个问题》说过类似观点。私域流量只是一种工具手段,解决的也只有流量成本问题,如果品牌本身有稳定的廉价流量来源(如一些裂变流量、线下流量),那其实就没有太多必要做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需要人力成本去做日常运营,成本不低,通常也需要一定的利益机制的设定来激活运营人员的积极性。但对于毛利低、决策链条长、需要定制化、低频消费的产品而言(典型的如2B类产品、耐用品比如五金器具),私域流量也未必是个好选择。
另外,私域流量只能解决特定问题,比如流量复用成本及效率问题,并不能解决产品策略问题,如果你的品牌都不知道在哪去找精准用户,做私域流量并没有太多意义。
二、品牌营销到品牌运营的不适症
私域流量的搭建看上去并不复杂,但事实上需要品牌方有后续的运营能力,把流量圈住了以后,怎么后续运营、怎么实现用户转化才是个大学问,如果再加上用户分层分级、标签化等精细化运营操作,这往往超出了传统品牌的“能力圈”。
运营起源于互联网公司,因为软件等互联网产品,需要长期为用户提供服务,产品本身也需要进行迭代更新,这才有了用户运营的概念,涉及到拉新、促活、转化、留存等方方面面。
相比之下,传统品牌公司更注重的是营销,不断通过campaign的形式进行一波又一波的广告推广,然后配合终端渠道进行销售转化。在营销过程中,很少品牌会有意识、有能力对用户进行持续跟踪推广,这也是传统营销模式效率并不高的原因。
运营相比于营销而言,更加精细化、长期化,可以把运营看做是营销的后端服务。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传统公司并不具备用户运营的能力,也没有所谓的运营部门,长期化的用户运营动作、新媒体内容通常都会外包给代运营公司及广告代理,这种情况下“私域流量”的搭建与运营就离品牌本身更远了。
三、越是渠道依赖,越做不好私域流量
我们认为把私域流量运营得最好的依旧是微商类的团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微商没有太多的销售渠道选择,因此更加注重社群及朋友圈中的成交转化。
拿快消品来说,产品的销售非常依赖于线下的商超等销售渠道,通常意义下,线下商超代理点位铺的越多,渠道渗透越广,产品卖货效果就会越好。因此相比于费时费力搭建整套私域流量的闭环,这些品牌不如花力气去优化线下渠道来的更实在。
私域流量更适合做终端渠道的转化运营工具,供面向用户的终端运营者使用,比如线下店铺的店长老板、保险房产等线下销售员、小区里的业主群群主等(而且由于个体利益的原因,他们也更有动力去运营私域流量)。
拿微商来说,微商品牌的老板并不大需要费力去建群发朋友圈卖货,只需要管理好整个代理体系就可以,而做私域流量卖货的,更多是那些下层的个人代理。
结语
私域流量不是万能的,焦虑的品牌方们也不见得真的都有搭建私域流量的必要。与其追逐新的流行概念,不如仔细思考自己的产品/品牌的重点在哪,但可惜,我们看到很多人对概念关注过多,对自身关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