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一些国家为了确保国内粮食自给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措施。
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期发布《全球粮食危机报告》预警称,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人。
国际粮食市场的时刻变动、不同渠道的各种声音,等等因素,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担忧乃至恐慌,以致疑虑满腹:
我们的口粮够吃吗?
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走势如何?
要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面临哪些挑战?
针对这些事关国家根本的重大问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为瞭望智库撰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2月27日,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永丰村农田施肥场景。来源:新华网
文:柯炳生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编辑:王乙雯
来源:瞭望智库瞭望智库(zhczyj)
口粮绝对安全,实现了吗?
关于如何判断认识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口粮的概念。
按我的理解,口粮就是人们直接消费的稻谷和小麦(以大米、面粉及其制品的形态),其实也就是主食的概念。这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
口粮的消费需求是多少?
2014-2018年人均谷物消费水平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
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谷物消费逐年减少,每年减少2公斤以上;
第二,现在的谷物消费水平,即便全部为稻麦,也只有116公斤。
为什么说“只有”呢?
我们来看下对应的人均稻麦生产水平:
2014-2018年我国人均稻麦生产水平
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人均稻麦生产的水平,是人均稻麦消费水平的2倍左右。
因此,说口粮绝对安全,没有任何问题。
事实上,自从1993年全国正式取消粮票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买米买面难问题,米面的价格也相当稳定。
那么,超出口粮需求的稻谷和小麦哪里去了?
由于出口的口粮数量很少,我们暂且不提。这些粮食有三大主要流向: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国家库存。
同期,我国也进口了一些大米和小麦。把进口大米折合为稻谷之后,5年进口稻麦的数量为3340万吨,不到同期稻麦生产数量的2%。这个数量,远远低于每年我国用于饲料的稻麦数量,更远远低于我国的稻麦库存数量。
换言之,进口稻麦,对我国的口粮绝对安全,没有影响。
谷物基本自给,实现了吗?
2014-2018年,我国谷物净进口数量为11423万吨,占同期生产比例不到4%。进口谷物,以大麦和高粱为主,占60%,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制酒和饲料需要。即便不考虑库存的因素,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也是达到了。
谷物中,稻谷和小麦主要用于直接食用,玉米等主要是用于饲料和工业加工。由于口粮需求完全没有数量缺口,因此,谷物中的缺口,主要是饲料粮和工业用粮。
粮食进口,怎么看?
我国的大豆进口,1999年仅为432万吨,2000年一跃为1042万吨,此后如脱缰之马,2017年达到峰值9553万吨。随后,受到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大豆进口降低到8800多万吨。
同期国内大豆生产量,一直在1500万吨上下波动,2019年达到最高时为1810万吨,也仅为进口量的20%。
相对其它谷物,我国的大豆为何更依赖进口?
其实,大豆种植属于土地密集型,我国大豆亩产长期在120公斤上下。如果进口的8800万吨大豆,用国内土地来生产,则需要约7亿亩土地,相当于整个东北和华北的全部耕地面积。
那么,大量进口大豆的风险如何?
在和平时期,应该没有什么风险。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为巴西,占世界大豆出口的45%左右;其次是美国,占比接近40%。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也是这两个国家,合计占85%左右。
对两个大豆出口国来说,巴西大豆生产的60%、美国大豆生产的45%,都是要出口的,不卖给中国,就没有别的市场,因为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的大豆进口总量,只占中国的一半左右。
以往延续多年相对稳定的模式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之后,中国的大豆进口供应链正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当中。疫情期间的大豆进口数据显示,我国今年一季度大豆进口,同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
未来我国粮食安全走势如何?
4月27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五大连池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拖拉机进行春播作业。陆文祥摄 来源:新华社
口粮绝对安全,我们大可放心。
首先,现在每年几千万吨的稻谷和小麦,被当饲料使用了,因为人吃不完——当人需要时,自然会转为口粮;
其次,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人均稻麦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杂粮和薯类的消费会增加,从而抵消人口增加的影响;
最后,如果口粮有紧缺苗头,农民就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增加稻麦生产。
在这些前提下,我国将来有可能出现缺口的,是饲料粮。
2014-2018年,我国肉蛋奶水产品人均消费数量,从63公斤增加到72公斤。其中,人均肉类消费从33公斤增加到39公斤。将来,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畜禽水产品的消费会继续增加,从而拉动饲料粮需求。
早在20多年前,有人就提出一个问题:我国未来进口饲料粮更多,还是进口畜禽产品更多?
当国内饲料粮不足时,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进口更多饲料来增加国内畜禽生产,还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畜禽产品?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迹象,即各种肉类进口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在去年之前就已经出现。
2015年,我国的猪牛羊禽肉进口为166万吨,到2018年,就增加到410万吨;到2019年,由于国内猪肉大幅度减产,使得肉类进口进一步增加到608万吨。
进口肉类占国内生产的比重,从2%增加到8%;如果扣除每年几十万吨的出口,则净进口占国内生产的比例,从1%增长到7%。
未来,我国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会继续不断增长,饲料粮(主要是玉米)的缺口会变大。到底是饲料粮进口增长的更多,还是畜禽产品进口增长的更多,取决于二者的比价关系,以及我国的粮食进口配额制度变化。如果粮食进口配额制度不变,配额外粮食进口要征收65%的关税,肉类进口就会更多。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食物消费水平如何呢?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10%,人口占世界的18%,而我国谷物生产、肉类生产和水果生产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21%、25%和30%。这说明,我国的人均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民的食物消费水平,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比较一下:1978年,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谷物生产、肉类生产和水果生产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仅为17%、8%和4%。
由此可见,那时,我国人民的食物消费,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农业成就就在于,我们用了更少的土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并且用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标准。
我们面临哪些挑战?
对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民众完全无须担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放松粮食生产。
我们现在有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是过去长期努力的结果;未来的粮食安全情况如何,将取决于我们从现在开始的努力程度。
未来,人口会继续增加,人均收入会继续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会继续发展,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包括口粮和饲料粮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耕地、农用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将不断减少。
因此,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是我国未来的长期性挑战。挑战是长期性的,应对必须越早越好,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17个一号文件,每一个都谈到粮食问题,都列出一些举措。这些举措非常重要,其中最关键的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性矛盾是:如何用占世界10%的耕地,来满足世界18%的人口日益增长的对美好食物的需求。
只有尽可能地保护好每一亩耕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每一亩土地的地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每一种产品的单产水平和质量水平,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其他的各种措施,都需要通过土地和科技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