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朋友都知道,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影响,国际原油表现低迷,甚至出现了罕见的负油价。
而原油暴跌,尽管国内有“地板价”,“两桶油”一季度依然出现了阶段性亏损。
△简单示意图,未考虑炼油增值及其他因素
那么,就有不少网友问了,国际原油跌了,国内油井开采成本高,为什么还要坚持生产不关掉,直接进口低价原油呢?
对此,中石化官微发文回应称,这样做看起来很划算,但实际上并不可行。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关井容易复井难
我们知道,埋在地下几千米的石油需要通过油井设备来开采。
如果地下压力足够大,开个井就冒油,那就是自喷井。
而这种自喷井在中东遍地都是,所以他们的原油开采成本很低。自喷井地下压力足,关闭和开启都很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东的产油国如果想增产或者限产都比较容易。
但我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自喷井在我国极少,一般都是高成本油井。
从技术上讲,我国的油田关井不难,但要开井复产却很难。不少大油田都是依靠注水、注聚合物的二采、三采技术来保证产量。倘若油井停产,地下水就会淹没原油,或者压力不够出现断流,这样的油井就废了,不仅几千万的前期投资打水漂,还会影响附近其他油井的生产,甚至这一区块的地下油藏就采不出来了。关一口井,可能影响一大片。
另外,从经济上讲,关井限产也不一定划算。开关井频繁,不利于油井长期稳定生产。油井复产需要成本,尤其是我国一些高凝、高粘的油井,一旦关闭,再开发的成本会更高。
所以,对石油企业来说,限产关井只能减少一部分可变成本,而资产折旧等固定成本依然存在,且这部分成本比例较高。因此,即使盈利空间缩小,甚至接近经济边际,石油企业也不能随意关停正常生产的油气井。
产业链是一个整体,上游的油田限产停产,不仅影响到前期勘探投入回收,而且波及中游管道和下游炼化企业,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和效益。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公司,需要综合考虑各环节的需要,不会轻易打断正在运行的产业链生产经营。
而原油生产是处在产业链的中间关键环节,上游还有有物探、钻井等勘探业务。
同时,大型炼化企业需要保障相对固定的原油来源,原油资源的相对稳定对炼化企业的安全平稳生产很重要,因为针对某一种或是几种原油,炼化企业的工艺设备条件是相对固定的,频繁变换原料可能会使石化企业“消化不良”,生产不出需要的产品;为适应原料调整生产计划会影响企业及产业链下游的效益。
3、进口原油储存是个问题
原油这么便宜,即使不关停国内油井,趁机多进口一点,总是可以的吧。但大量进口回来的原油装在哪里,又是个问题。
现在囤货的人太多了,全世界陆上石油储存空间基本满了,海上还漂浮着大量已经装满原油的油轮,具备仓储功能的油轮租金也大幅上涨。
石油是危化品,对仓储设备有很高的要求,投资很大,短期很难增加仓储设备,因此近期油价暴跌才会出现这种“无地放油”的情况出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现金流来维持。
石油企业关井限产则意味着产量下降,现金流会受到威胁。企业能获得现金,就能运转下去,就有度过危机的希望。如果现金流断了,企业会面临真正的危机。
另外,轻易关井停产,也会影响员工就业和信心。油价波动,美国企业出现大量裁员甚至破产,但“两桶油”这样大型国有企业,员工超过数十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关井停产更需慎之又慎。
另外,原油价格受到地缘政治、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走势。如果这边刚关油井,那边油价又涨起来了,就尴尬了。
自4月底以来,国际原油已经出现报复性反弹,在刚刚过去的5月,国际原油市场迎来史上最大月度涨幅。美国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涨幅高达85.02%,稳定至30美元上方;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涨幅也达到41.07%。进入6月,国际原油市场反弹势头不减,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盘中重新站上40美元,这大大超出业内预期,未来还会反弹到多少,只能拭目以待。
总而言之,油井并不是家里的水龙头,想关就关,想开就开,这关乎着国家能源安全。如果全部进口原油,那么就相当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命门拱手让人,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保障能源安全,比短期经济效益更重要。
对于以上回应,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热文推荐
在看点一下,给小邦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