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科技公司打算向你购买个人资料,该付多少钱?你愿意用什么价格,向科技公司分享你的银行余额、指纹、所在位置、网路联络人或浏览纪录呢?这些无形却又珍贵的资产,到底有没有“市场价格”?
最近美国科技政策研究所(TPI)的一项研究,试图针对以上的问题给出答案。
长久以来,我们的数位信息就是科技公司重要的“商品”。当我们使用电子信箱、导航APP、翻译APP、浏览器或社交软体时,科技公司都持续的在收集我们的个人资料,只要精准分析,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偏好、习惯与购买行为等。
2017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一篇分析报导即指出,数位资料已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商品。近几年来,许多备受关注的消费者个人资料泄漏事件,都说明了消费者的个资,已成为企业们的新金矿,需要有力的监管。
对此,欧盟通过了严格的《一般资料保护规范》(GDPR)。2020年1月1日起,《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也正式上路。这说明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企业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然而,这个代价又该是多少呢?
隐私的价格,可以被量化吗?
这项美国科技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是第一个试图量化“隐私的价格”的研究。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试图让受访者为自己的隐私“估价”,以厘清受访者愿意用什么代价,将自己的隐私卖给企业。
这些隐私包括:财务状况、生物识别特征(指纹、声纹)、所在位置、个人简讯和网路浏览纪录等。调查的对象则涵盖了美国、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和德国等六国的消费者。
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少数的问题之外,各国的人们对隐私信息的看法很类似。平均而言,受试者最珍惜自己的银行余额,企业想要获得相关资讯,必须付出每月8.44元的代价(美金下同)。其次是指纹,价值每月7.56元。接下来是个人简讯内容,价值每月6.05元。若想知道每月提领多少现金,则应该支付每月5.8美元。
某些隐私讯息,受访者们显然不太担心。例如,想知道他们的所在位置,每月只需支付1.82元。研究者推测,这可能跟导航功能的普及有关,若不分享所在位置,就无法使用精准的导航功能。
不同的人对隐私权的看法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德国人显然最重视隐私。尤其是财务相关的资讯,德国人的“估价”是美国人的3~4倍。
研究人员也发现,女性比男性更重视隐私,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重视隐私。然而,受访者的收入与隐私的重视,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较于德国人和美国人,拉丁美洲的人们,对广告的接受度较高,乐于在手机上看广告。
根据与受访者们的访谈,研究者发现,许多人可能不了解目前正在分享的个人信息。例如:许多受访者,一开始对于“分享声纹”感到非常排斥,直到他们意识到使用 Amazon Echo 这类智能设备时,声纹可能就已经被收集了。
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在这个倚赖大数据的时代里,企业、团体乃至某些政权,仍渴望对私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与使用。
我们距离妥善保护、合理使用大众的隐私讯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后续的隐私政策出台之前,隐私价值的量化是必要的基础。你的隐私值多少钱,想清楚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