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柴静:是女神还是女巫?

“性别”一直是柴静身上看不见的标签。某种程度来说,它造就了一位别具一格的“公知女神”,同时也是柴静从神坛跌入凡尘的一个软肋。

 

文/李竹芒

大概是从今年2月一张某娱乐媒体的偷拍照开始,人们才幡然而悟:那个一年前曾以一本《看见》搅得江湖激荡的名人柴静,其实也不过是个普通女人。在这张照片里,柴静面庞浮肿,怀里抱着一个小小婴儿,用来遮掩的渔夫帽压得太低,以致于她不得不昂起下巴,从帽檐底下看人。

而在最近热起来的“柴静离职”传闻中,这样的形象再次得到强化。邱启明一句画面感很强的“在家带孩子”瞬间将柴静具体化为一个柴米油盐的普通主妇。此前,柴静身上的标签众多,“新闻斗士”、“文艺青年”、“公知女神”……甚至在一场声势浩大的“砍柴”运动中,变成面目可憎的“女巫”——总之是没一点儿烟火气。

但正如一家媒体所说的,无论是女神还是女巫,柴静认可的,“兴许只有那个‘女’字”。事实上,“性别”一直是柴静身上看不见的标签。某种程度来说,它造就了一位别具一格的“公知女神”,同时也是柴静从神坛跌入凡尘的一个软肋。

“她长得像桂纶镁!”

2012年12月广州“方所”书店的柴静新书发布会上,上千人挤在书店内,只为看一眼柴静。她的昔日同事唐涤非描述,当她的学生们知道自己的老师与柴静认识时,爆发出一片声的“哇”:“柴静是我们这些男生心中的女神。”“她好漂亮,长得像桂纶镁!”

事实上,柴静的成名从一开始就带有偶像化色彩。20岁还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夜色温柔》时,去大学做讲座,就体会过“大家一起大声喊我的名字,玻璃和桌椅被挤坏了”的盛况。不过此时的柴静,至多还是个小圈子里比较出名的“女文艺青年”,而为她赢得“女神”称号的另一个身份“新闻斗士”,则是从她进入央视开始。

很多媒体在描述2003年“非典”前线柴静那一幕著名的出场时,都会使用这样一句话:“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进入非典病房的记者不止柴静一人,但纤弱的女记者与凶险恶劣的环境的对比,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她。

自此,那个温柔的文艺女青年开始了与坚硬现实的碰撞过程,一同迸发的还有她在事业上的勃勃野心。她开始有意识地洗脱身上过于女性化的一面,摘下耳环、手镯,写作时也竭力避开“女里女气”,采访中像个男人一样工作。

“她是我见过最有意志力的一个人。”前同事郝俊英如此评价柴静,她举了个例子,当《新闻调查》里权力监督这种硬性选题遇挫,别人都想“凑合凑合”时,柴静却马上调转方向去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者、重度精神病者、犯罪的流浪少年、因家暴杀夫的女犯……她让那些沉默群体进入镜头,出现在央视屏幕上。

这种转变猛烈得甚至有些刻意,做《新闻调查》的时候,柴静的选题都是猛题,“烈度高、对抗强”,要“大地为之颤动”。每次前期联系采访时,编导范铭在电话里报出柴静的名字,都能“感觉电话那头的有关部门传来隐隐的战栗”。这样的柴静,被很多人视为“新闻斗士”。

照此下去,柴静会是又一朵铿锵玫瑰,但她很快发现,对抗性采访让自己戾气十足,而事实的真相也有逐渐偏离的危险。她再一次有意识地作出转变,“改变世界”这种说法再也没有提过,即使是写采访手记,也越来越多叙述,越来越少议论。采访时,女性擅长的细腻、倾听逐渐占了上风,与此同时,她的节目也开始有了厚度。

尽管柴静的风格在成名后受到争议,同为女记者的闾丘露薇就曾撰文批评过柴静的采访“讨巧”、“不专业”,但毫无疑问,“柴静式”报道迅速积累了大批拥趸。与此同时,柴静与所供职媒体的微妙关系、给人的独立印象,和传闻中的“最穷主持人”称号一起,让人们在这个瘦弱文静的女子身上寄托想象——“公知女神”。

“柴徽因”

如果说小女子柴静在硬新闻中采取的软方式,引发的不过是专业水准的争议,那么,进入所谓的男性“文化精英”圈子,则对某些人构成了冒犯。

 

《看见》令柴静名声大震,但新书发布会上一众“男闺蜜”的现身捧场,却成为随之而来一场“砍柴”风波的导火索。

这些“闺蜜”大多结识于京城著名的“老男饭局”,其中有主编、撰稿人、作家;还有主持人、网站CEO、企业家;甚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在柴静描述中,这个固定的饭局“不过是一群因文字而相知的人,在一块儿聚会,恰好有男有女”,她还强调“我特别讨厌所谓的俱乐部那种小圈子的感觉,就好像别人给你发个勋章你才能加入似的”。

但在很多人眼里,“老男饭局”就是一个精英文化的顶级圈子,并且是一种掌握了“核心话语权”的丰富资源。而柴静作为饭局中经常的“唯一女性”,显得格外扎眼。

曾有人将“砍柴运动”中的柴静与“倒韩运动”中的韩寒并称为“同病相怜”,但在分“上三路”与“下三路”的攻击手段中,作为女性的柴静所受到的性别攻击比韩寒更甚。如果说“砍柴”运动中,打头阵的木子美所爆料的八卦,因作者“女流氓”的身份而显得杀伤力不够;那么,董路紧随其后的补刀,最具分量的破坏力不在讽刺柴静采访时“会演”,而在于博客中所指向的“靠老男人上位”。

按罗永浩的说法,一贯冷静自持的柴静在老男人饭局里,是一个有魅力的存在,“只要柴静在的饭局,老男人说话就会格外激烈”、“男人们在柴静面前像雄性孔雀一样炫耀自己的口才”。

这样的表述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在天涯论坛上一篇帖子里,好事者细细总结了“那些与柴静有过关系的男人们”,其中历数与柴静“柏拉图式”暧昧的出版人老六、“为柴静离婚”的作家冯唐、有着“超乎寻常感情”的作家野夫,以及与柴静仅仅是“哥们情谊”的罗永浩,这些都是“老男饭局”的常客。柴静因此落得一个“柴徽因”的绰号,但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称呼。

至此,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个人作风上,“女神”柴静全面受到质疑。

“一个普通女子”

无论对于被“造神”还是被“泼粪”,柴静看得很清楚。她曾经谈到对白岩松的看法:“一个人的知名度上升到一个阶段的话,一定会毁誉随之,因为大家得有个标靶,大家不针对你,也会针对吹捧你的那个社会心态。”这句话,对于今天的柴静来说,也可以自勉。

即便如此,柴静也还是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捂紧隐私的袋口。一直以来,她都将工作和私生活中间的那条线守得很紧,她不开微博,曾经有一个潜水账号,偶然被发现后,她删光了所有内容。甚至连“老男人饭局”的成员也大都默契地不问及柴静的私人生活,面对记者采访,她一定要约法三章“咱别谈私生活,尤其不涉及婚姻”。

但从“记者”向“偶像”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柴静早已不可避免地被拖进了娱乐化的深渊。无论是木子美大曝柴静与其丈夫的前情旧爱,还是某娱乐周刊言之凿凿地考证“有妇之夫托关系将柴静办进了央视”,其挖八卦、探隐私的意味深厚。

正因为如此,“砍柴”运动后的柴静,每次现身都伴随着新一轮的八卦和争议。在“消失”大半年后,“柴静美国产女”再次吸引了所有人得眼球。这一次的争论焦点,集中在柴静的“爱国者”身份和“美国人的妈”之间——一个要在半夜痛哭人生,提起中国平民恨不得热泪盈眶的主持人,怎么就要让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拥有美国国籍?

但与上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争论并没有持续很久,无论是媒体还是微博上,大多数人很快达成了宽容的共识,而理由再简单不过: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柴静,选择把孩子生在哪里,难道不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权利?

某种程度上,“柴妈妈”标志着柴静“去魅化”的完成,也意味着公众对柴静的认识在经历过两种极端化之后,所达到的微妙平衡。和这一过程几乎同步的,是柴静告别了待过13年的央视。这个平台曾给过她最耀眼的光环和最激烈的争议,虽然在一些人眼里,它仅有过的一点光芒已经沦陷在娱乐化的时代里。

而柴静,接下来会怎样开始?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柴静:是女神还是女巫?  女巫  女巫词条  女神  女神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热点

 Citron做空奇虎360报告全...

北京时间11月1日晚间消息,中国概念股做空机构Citron今日发表报告,认为奇虎360与斯凯一样,均故意夸大公司业务,旨在迎合华尔街。Citron同时将奇虎36...(展开)

热点

 这周日,华中地区600+产品经理...

产品、运营是什么?产品、运营和技术被称为互联网公司的铁三角,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就是产品和运营实力的竞争。随着内陆城市的强势崛起,武汉互联网氛围越发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