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社交电商淘集集正式宣布破产;此前,生鲜电商呆萝卜关闭区域中心并大规模裁员;两个月前,跨境电商网易考拉被迫下嫁阿里。
据我所知,一些头部的内容电商、严选电商虽然还不至于破产、变卖,但也都到了压力极大的时刻。
如果没有记错,这是垂直电商第三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第一次是2011年。此前两年,垂直电商迎来大爆发,女装、女包、化妆品、鞋子、白酒、红酒甚至茶叶都成为资本垂青的对象,几乎任何细分品类都能拿到投资,烧钱成了电商的不二法则,以至于to VC的说法就是诞生于当时对电商公司商业模式的概括。
但是从2011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遇冷,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垂直电商几乎都阵亡了。这个时期垂直电商垂直的是品类。
第二次是2017年,以跨境电商为代表,受政策监管和融资环境影响,风光一时的跨境电商开始步入寒冬。最后,这个赛道的玩家只剩下阿里、京东、网易等几家大公司。但到今年,大公司之间也不得不整合。同时期,还有母婴等垂直电商先后融资受阻。这一类垂直电商垂直的是人群。
第三次就是从今年开始,代表赛道是社交电商、严选电商、内容电商。这一类垂直电商垂直的是模式。
社交电商以模仿拼多多为主,但基本上都是靠融资烧钱补贴为主,与其说是学拼多多,不如说是学垂直电商的先烈。拼多多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基于微信红利,即庞大的流量池+无限的裂变数。
而后来社交电商的核心打法就变异成先讲故事融资,然后通过奖励、返现拉用户,最后拉人头的比买东西的多,而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几乎毫无建树。这不是社交电商,这是薅羊毛电商。
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都是严选电商的代表,但目前只能用“冷暖自知”来形容。严选电商的本质是爆款逻辑,即以少量的SKU获取尽可能多的DAU。
但严选平台为了冲GMV,一方面不停买流量,另一方面不停扩充SKU,所以当流量不再增长、SKU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爆款就成为空谈。没有爆款,对供应商就没有议价能力;而没有了价格优势,所谓的“好物不贵”也就难以成立,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内容电商是2016年伴随内容创业大潮起来的一类电商。但内容无法持续刷屏,流量增长就成了难题。一位供应商告诉我,内容电商今年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数据下滑非常严重。
纵观垂直电商历次生死劫,都和资本寒冬有关。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过去十年电商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to VC模式。
其实to VC模式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看怎么用。用好了,就是一种融资能力,用不好,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淘集集被诟病的一点在于,烧钱买来的用户,没有留存。这几乎是所有垂直电商的通病。
当年垂直于品类的电商,基本都很是低频、非刚需,融再多的钱,也无法实现高复购率,而没有高复购率就没有用户留存。后来垂直于人群和模式的电商在努力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聚焦高频、刚需的生活类消费品,但此时用户获取成本已经很高了,而且刚需、高频的品类也被几家大的电商平台全部覆盖了。
当年唯品会能成为妖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常高的复购率,使得其即使在IPO前只融了两轮资,股价也能一骑绝尘。但是当唯品会在2016年开始平台化尝试的时候,用户获取成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于要花之前几倍的价格留存一个用户,代价太大了。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是因为在流量最贵的时候做到了以最低成本获取用户。这首先要感谢腾讯爸爸。但接下来拼多多也要面临一个更大的难题:流量不再像以前那么轻易获取了,如何提升Arpu值?目前拼多多与阿里的年人均Arpu值大概相差5倍左右,这要远远比搞流量有挑战。
当然,拼多多的烦恼与淘集集们的烦恼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上岸之后的烦恼,一个是在水里的烦恼。
今年电商的基本走势一边是是阿里、京东、拼多多疯狂收割残余流量,一边是垂直电商融资艰难、一步步远离流量牌桌。大决战,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