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容易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随随便便就说“永远”。比如谈恋爱的时候说永远爱你啦,分手的时候说永远讨厌你啦,跟老板拍胸脯的时候说永远为公司服务啦,等等。
殊不知,这个世界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那些轻易说“永远”的时刻,往往不是真正的“永远”,而是我们被情绪冲昏了头脑,错误的把当前的情况当成永恒的情况罢了。
在股票市场,事情也是一样。我们经常被当前的市场行情冲昏了头脑,以为事情永远都会是这样,比如低估值的公司永远估值会低下去,热门的赛道股永远会是热门,牛市永远会持续下去,熊市就永远涨起不来,等等。殊不知,冬去春来、夏末秋至才是自然的规律,而即使永恒如钻石,也只不过是碳元素在高温高压下的合成品。
当轻易对股票市场说出“永远”的时候,人们却忘记了,变化才是商业与金融不变的主题,永远不变的公司过去不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会存在。今天的低估值公司,当年也曾经是热门的高增长赛道股。而今天热门的高增长赛道股,将来也逐渐冷却。
在2007年的时候,房地产行业是当时中国增长最快、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地产上市公司的估值与股价也是如日中天。在2007年9月28日,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2022年2月17日前复权数据,下同),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公司、保利发展(代码600048)的PE和PB(市盈率和市净率)的估值分别是8.7倍和128.1倍。而到了2022年2月17日,同样一家公司的估值却只剩下了1.1倍和6.7倍:尽管保利仍然是非常优秀的地产开发商。在当时“永远看好房地产行业”、愿意给出100多倍高估值的投资者,不知道对于今天的估值,又会作何感想呢?
牛市不是永远的,熊市也一样不是。今天早上我的一位远在加拿大的朋友,发了一张微软公司的股价图给我看,让我感到十分唏嘘。这家计算机系统的绝对龙头公司,股价从1999年底的38美元附近(2022年2月17日前复权数据,Wind资讯提供,下同),一直到了2014年的秋天还是38美元,整整15年没有上涨。
但是,和股价不同,微软公司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完全丢掉(虽然也不像当年那么锐意进取),糟糕的股价只是由于估值的下跌导致的。那些相信15年不涨的微软公司“永远不行了”的投资者,会在2022年的年初,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最高达到了大约350美元,比2014年上涨了将近10倍。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洋行之王:怡和与它的商业帝国》,说的是1832年在中国建立的怡和集团,是如何在将近2个世纪的时间里,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在这近200年的时间里,怡和集团更换过无数次主营业务。它既有过高光的时刻,也曾经在消失的边缘徘徊。“永远”这个词,对于怡和集团的业务来说根本不存在。
而对于那些和怡和集团同时期存在的许多公司来说,它们不仅没有永远的业务,甚至连公司的生命都并非永远:1832年时成立的大部分公司,今天已经散如云烟。
我还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A股市场牛市的氛围如火如荼,上证综合指数一度从998点上涨到6,124点。在当时,许多人认为A股市场就应该永远走牛:毕竟经济的潜力是如此巨大!在市场开始调整以后,市场下跌到大约5,000点时,我的一位朋友还沉迷在“永远牛市”的氛围中,发誓说如果指数能跌到3,000点,他就把全部身家投进去抄底。结果呢?到了14年以后的2022年,上证综合指数仍然在3,500点左右徘徊。
比上证综合指数变动更大的,恐怕要数美国国债。在今天,中国市场的国债投资者往往觉得,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就应该在2.5%到5%之间波动,下难过2.5%,上难过5%。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一度达到20%左右。那么,究竟是低国债收益率才是“永远的”,还是高国债收益率才是“永远的”?
对于国债这种真实的货币载体,人们尚且无法判断它永远的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但是许多人却对判断虚拟货币的永恒价值趋之若鹜。
在虚拟货币价格高涨的时代里,多少人以为他们找到了永远的财富密码。但是,在2022年2月每日期刊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聪明的查理﹒芒格却直言不讳的指出,“我希望它立即被禁止,我很钦佩中国人禁止它。我当然没有投资加密货币,我很自豪我能避免它。它就像某种花柳病一样,是令人不齿的。”
其实,要是我们想判断某种投资标的是不是具有“永远的投资价值”,或者说“长期的投资价值”,只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能搞清楚大概情况。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买入这个资产,10年之内不许交易,只能在10年以后再卖出,我们是不是还愿意投资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很显然,我们并没有发现长期的投资价值。对于虚拟货币来说,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持有10年呢?人们为这个礼拜的价格上涨而欢呼,又为下个月的暴跌而沮丧:真的没有几个人在乎10年以后的事情。
在作于唐代的《证道歌》中,永嘉玄觉禅师写过一句话,叫做“修行恐落断常坑”,意思就是学习佛学需要躲开“断常之坑”。什么是“断常之坑”呢?它的意思是人的思维总会掉到对事物的永恒执着中,觉得它们要么是“断”的、要么是“常”的。其中,“断”可以简单理解为永远不存在,“常”则是永远存在,类似于股票市场中的“某个资产就应该跌、某种股票估值就应该低”,或者“某类股票就应该永远热门”。当人们执着于任何一种“永远”时,我们的思维体系就会陷入错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唯一永远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没有任何事情会永远发生、或者永远不发生。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的一代名臣张英(也就是张廷玉的父亲),就曾经写下过一首诗,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相信某些事情会“永远怎样怎样”。当时,张英的家人在老家和邻居争抢一道墙的地基用地,家人写信到北京,要张英这个当大官儿的为他们出头。按照现代人的话说,房子和地那可是永远的资产,轻易丢不得:君不见,多少人把在大城市买下一套房子,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结果,张英接到信以后,并没有帮自己的家人,而是写了一首诗回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你们千里寄书,只为了争抢一堵墙而已,抢到又如何?抢不到又如何?君不见万里长城今天犹在,那个墙大不大啊?可是当年修建这么个大墙的秦始皇,今天又在哪儿呢?
所以,对于聪明的投资者来说,任何股票市场中的现象,都是暂时存在的。那些看起来好像要“永远存在”的现象,往往都只是当前现象的主观扩大而已。对于聪明的投资者来说,要做的并不是相信这种“永远存在”的市场现象,而是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如此才是长久的价值投资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