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傅盛:一个人的成长=自我认知的革命

1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2014年我们在纽交所上市的时候,我内心非常感慨:刚到北京的时候,我存折里有300、400块钱的积蓄,住在地下室,在三环每天挤公交车。从来没有想过有这样的机会,能够有一家公司,甚至在美国上市。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是我站在这里,去做到一些所谓的成就?

我2001年就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非常幸运,见到了当时包括现在很多所谓大神级的人物,比如雷军、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等,跟他们有很近距离的交流,甚至一起工作。

我记得我刚刚看到他们的时候,总会想世界上有一种人叫神,好像生出来就应该改变世界。但是后来我发现好像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正是因为互联网这个大浪潮,让我有机会去近距离地观察这些时代英雄,也让我慢慢在琢磨,为什么这些人会有不一样的经历。我慢慢得出一个道理,就是:所谓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一定不是来自于他的智商、他的出身、他的背景,甚至和他的积累也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我们看到很多富二代的例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虽然是富二代但是并不二,所以才会真正被大家所认识。

其实任何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自己认知成长的过程,是你敢不敢想、你能不能想、怎么去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壁垒。有的时候,思维决定你的人生,决定你要做的事情。怎么去认识这个事情,怎么去思考,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特点。

2认知三要素

认知是什么呢?认知是基于一个综合情况而做出的一个精准判断。

认知产生原理跟神经网络的模型训练很像。简言之,通过海量信息不断输入,再进行自我思维模式的训练,最后输出一个判断。由此,我总结了认知的三个要素,分别为输入、训练和判断。

1)认知第一要素:信息输入与挖掘

信息挖掘的核心,就是广度和深度兼得。我们常常遇到的广度问题是——对很多新的现象和机会视而不见;而遇到的深度问题则是——对当下处境和形势看不透。

然而,即使认为自己很有深度,也可能会出现盲区。这里的盲区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盲区是“看不起-自傲”;第二类盲区是“接受不了-自卑”。

先说第一类盲区,看不起-自傲。99%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心态,一开始就抗拒信息的输入。看不起,是一种非常要命的心理。

我说过,现象即规律。看到一个现象,如果没有惶恐感,就会错过一堆现象。一个现象背后必然有大规律,而这个大规律背后,肯定还有别的现象根本不在你的视野。

当一个现象发生时,我们应该首先扑上去,了解它,吃透它,再想想背后的规律,而不是简单予以屏蔽。表面看,你错过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现象,本质上有可能错过了一个重要规律或对一个机会的认知

第二类信息挖掘的盲区叫“接受不了-自卑”。有时候,一些同事工作没啥进展,当我跟他们聊时,本来就有情绪,聊完情绪更大了。甚至来一句:你不了解我。我想说的是,你试图了解过我为什么这么说吗?我站在CEO的位置,看到的对一个岗位的要求,肯定和你看到的不一样。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实际是一个人进入到了自我保护和自卑的状态。于是非常难以接受外面的信息,尤其负面信息。

我们都是成年人,要有职业心理。否则真的沦为一群巨婴。更重要的是,当你将情绪转化为一种意见,由此会下定论——领导对自己极度不满。这时候,你就丧失了一个信息深度挖掘的机会。

我们怎样才能克服以上两类盲区,真正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真知灼见呢?我认为需要两种能力:第一要能趴在地上面对自己;第二要能学会倾听。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态高一定会导致信息获取遭遇巨大问题。尤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我们不仅需要趴在地上看对手,更要趴在地上看世界。因为只有趴在地上时,你才能发现对手真的很强大。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往往是:获取信息时,站在云端看别人,每个人都很渺小,一览众山小;真正做起事情来,又趴在地上,觉得这事太难,困难像高山一样无法撼动。

其实应该反过来。当我们学习时,应该趴在地上,每个人都挺高大,像小学生一样对别人保持崇敬和倾听;而遇到困难时,应该站得更高一点,虽然困难很多,但心态要乐观。

第二,倾听是一种能力。我经常观察一些人,喜欢打断别人的人,往往容易在学习状态上出问题。

所谓信息挖掘,先要让人把话说完,你才有机会挖掘。而不是听了只言片语,也不是听了一点立刻欣喜若狂。与人沟通时,无需极力表现自我。

有一句万能理由是:只要对了,我就听。其实也是一种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问题在于,拿过去的经验作信息筛选,往往漏掉可能改变自己的很多新信息。你要假定,自己可能错,多去听一听,才有机会纠正。

信息挖掘,是构建认知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些对行业变化非常敏锐的人,对关键点的信息挖掘能力,一定比常人技高一筹。

2)认知第二要素:思维模式训练

有了足够大的信息输入后,才能不断训练自己脑海里的模型,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

人脑的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发送的,尽管,基因大致决定了神经元的连接形态,不过,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后天经历也在不断塑造神经元的连接。

比如,人们进行学习与认知活动时,大脑中的电信号就会激活神经元。当人们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发生可塑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代表了我们思考的过程,或可理解为一种思维训练的模式。

随着接受外部信息更多,你会学习更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出现“创造性破坏”,不仅产生功能性改变,大脑认知结构也会重塑。而这些变化,正是学习的结果。本质上,思维模式就是如此被训练出来的,它一定不是天生长成。

此外,思维模式的训练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叫自我挑战。即不断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自我互搏。这个过程跟AlphaGO算法模型训练中的左右互搏原理一样。

然而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只会作自我增强。一旦有了想法,每天都很激动,觉得要改变世界了。自我信任大过于自我质疑。

所谓思维模式训练,就是不断进行“自己问自己”的思考训练。两个自我,反复博弈,无休无止,直至精进。

3)认知第三要素:自我博弈与输出判断

做判断,必须基于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的核心标志,就是自我博弈。即一个人要能不断自我反思。吊诡的是,尽管大家都在反思,但反思也是有层次深浅的。我把反思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反思,较为普遍,叫客观环境反思。反思时,只回顾客观困难。想当然假设,如果自己掌握更好资源,就能重新解决难题。这叫第一层反思。

第二层反思,进了一层,叫心态反思。认为自己不够投入。言下之意,只要投入,就能做好。

第三层反思,更难了,叫能力反思。认为自己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曾经就反思过自己是否具备做CEO的能力。有一段时间,甚至很崩溃。心想:我这么一个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做CEO,太痛苦了。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跳出来看。你要把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与事情本身结合起来。直面痛苦和真相,才能让反思真正产生效用。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自我博弈。

人的内心,本质只会自我加强。想了一个点,会顺着这个点继续想,于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好。尤其当自傲和自卑心态作祟时,就更难挑战自我了。

所以,我们要把思维模式的训练,由刻意为之,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面对困境时,多向内看,反求诸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多向外看,总结外在机会,警惕自傲。如此,认知能力才可精进。

而精进本身,就是认知现实能力的不断升级。即通过大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反复的思维模式训练,不断自我博弈与挑战,克服自傲与自卑心态,使其认知结构在广度与深度上充分扩展,形成一套更高维度的、完整的认知框架,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认知其实就是一场自我革命。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认知  认知词条  革命  革命词条  自我  自我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个人  个人词条  
报道电脑

 win10系统屏幕刷新频率怎么调

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生活条件的提高,不少用户都给自己的电脑配备了120hz甚至更高刷新率的屏幕,用来改善自己的观影体验。在一般的情况下高刷新率的屏幕默认也是以...(展开)

报道

 中国最年轻的30位创业者

去年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刚登上美国版的30人名单,4月份即将其公司Instagram以10亿美元价格卖给了名单上的另一人扎克伯格的Fac...(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