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AI医疗泡沫:有人做医疗助手,有人造“AI玩具”

时下,AI在医疗领域炙手可热。

一方面,百度、阿里、腾讯、IBM、Google等国内外巨头争相布局;

另一方面,资本的热度、业态的兴盛一大批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据第三方市场调查机构统计,截至去年8月,国内医疗AI公司累计融资额超过180亿元人民币,得到融资创业公司共104家,形势趋好,风头正劲。 

总体而言,创业方向涉及辅助诊断、影像识别、医疗机器人、智能药物研发、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疾病风险预测、辅助医学研究平台八大领域。

猎云注:(2018年4月2日,深睿医疗宣布完成B轮1.5亿元融资)

那么,AI医疗对用户、医院(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什么价值?在医院投放的效果以及应用如何?创业者、投资人如何把握趋势、看待行业现状呢?

对此,猎云网对北京市多个投放AI医疗产品的三甲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医六院等相关医院进行了走访调查。

“我头疼怎么办?建议您挂神经内科……妇产科怎么走?在哪儿缴费?”

3月18日,猎云网(微信:ilieyun)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部一楼接待大厅见到有患者向科大讯飞投放的AI医疗机器人——“晓医”进行就诊提问。

现场,科大讯飞市场投放管理人员告诉猎云网(微信:ilieyun),目前在北京协和医院投放的两台名为“晓医”的AI机器人,主要是利用语音识别和输入技术,为患者回答问题、初步分诊,提供就诊流程、科室位置等信息提供就诊流程、科室位置等信息,将医生从重复性、初级咨询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诊疗环节。

目前,科大讯飞医疗AI类产品主要有三个:语音电子病历产品、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智医助理。除了在北京协和医院投放AI医疗产品,科大讯飞医疗在安徽正式开始了人工智能全科医生辅助诊疗系统——“智医助理”的试点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接待大厅,另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云知声投放的AI医疗产品:智能导医机器人,同样,也引起了往来人群的围观。

据了解,云知声通过智能语音以及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不断捕捉医患沟通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更全面、更精准的问诊。其在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导诊系统、语音识别技术电子病历系统,且语音识别系统其识别率已高达95%以上。

在AI+辅助问诊的应用中,IBM Watson是该领域最成熟的案例之一。

据官方数据显示,IBM Watson能够在17秒内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 篇论文,69 种治疗方案,61540 次试验数据以及106000 份临床报告。这一神速的“学习”能力使它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成为肿瘤专家。

尽管进步很大,但距离真正的“AI+医疗”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北京协和医院,猎云网(微信:ilieyun)体验了科大讯飞与云知声两家公司投放的AI医疗机器人产品。

对比可见,二者在外观上极具相似,功能上以提供语音导诊服务。然而,在语义理解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瓶颈。

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两家AI机器人在一些问题上仍不能通过语音完全清晰识别语义内容,甚至答非所问。

对于这类现象,云天使基金副总裁张舒峣认为,医疗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传统行业,容错率低,对新技术相对保守,这也导致AI医疗很难取得爆发式进展。

同时,他也坦言,“自然语言理解自身还处于发展初期,以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对诊疗过程进行全面解析,只能解决一些效率问题。智能语言服务也偏娱乐属性,在医院场景并不适用”。这一系列原因使得AI医疗目前还难以在医院获得大规模采用。

有业内观察人士称,患者只能通过机器人问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真正的需求,“如果仅仅是告诉他说,我现在想挂外科,他就给你指的外科去了,在一些情感上的或者话语的意思,AI根本就做不到。”

“AI机器人很像客服机器人,在沟通过程当中,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从技术讲是语义理解,语言都能听得懂,反而在语义上有歧义。”

上述观察人士称。

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很多用户面对这样的AI机器人除了好奇之外,并不知道如何运用它导医就诊。

“看着挺好玩儿的,就是不知道怎么看病,还不如直接去咨询台找科室看医生靠谱儿”,

一名来协和医院患者告诉猎云网(微信:ilieyun)。

医院咨询处一名医护工作人员告诉猎云网:“

前段时间医院三楼、四楼投放了很多智能机器人产品堆在那里无人使用,被锁进房间,现在都不知道都去哪儿了。”

然而针对AI医疗企业扎堆进推广各种产品,医院并不拒绝。因为,对医院来说是一种辅助,对于企业来讲更是一次完善产品,测试产品的机会。“AI医疗的核心是医疗,AI只是赋能不可能替代医生。”一位医疗影像领域的创业者说。

“这些产品(AI医疗)很多都是根本没有去了解医院的需求和工作流程的情况下,过度销售,或者是过度推广,盲目性的占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堆在那医院不使用。”深睿医疗创始人乔昕对猎云网分析说。

对于盲目性推广背后的原因,深睿医疗创始人乔昕认为

一是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

二是产品忽视了用户、医院、医生的真正需求。

只有研究医院的需求,把需求覆盖系统里面,如果系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那可能另外一部分又要从人力去把它弥补上来。

就目前企业投放AI机器人而言,实际上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医生仍然利用他的体力去弥补。“我觉得行业应该思考一点,如何把技术打造的更加成熟,把它应用跟医生这个场景能够对接的更流畅,让医生真正能够体会到它的价值,比如诊断的准确性。” 深睿医疗创始人乔昕说道。

在医院工作流程上,反而被打断增加很多麻烦,“AI医疗虽然解决一个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甚至很棘手”,一位放射科匿名医生告诉猎云网。

对于医疗AI行业来前景,深睿医疗创始人乔昕有着自己的判断,他告诉猎云网(微信:ilieyun):

 

第一,看它是否具有临床的价值,

第二,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呈现的价值,

第三,医疗AI的成本优势。

 

此前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大厅引入科大讯飞智能导诊机器人,主要通过语音和触摸屏与患者人机交互,为患者进行提供导诊、指路、医事咨询等服务。

为进一步求证,3月19日下午,猎云网(微信:ilieyun)走访了位于北京地铁五棵松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走进大厅发现并没有见到任何企业投放AI医疗产品。医院安检人员表示:“这些产品下午全部撤走了,上午都在,具体原因不清楚。”

在向科大讯飞医疗事业部相关人员询问得知,目前讯飞AI医疗产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医院投放,产品包括语音电子病历、智能导诊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多模态输入系统、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等,为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建议,辅助诊疗。

然而,从现阶段发展来看, AI仍未达到临床治疗效果,行业期待看到一个真正能够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的一个AI医疗诊疗的真实范例。“有的产品真的不一定适合医院需求” 深睿医疗创始人乔昕说。

没有数据,不成AI。同样,没有大数据也就无从谈及AI医疗

但事实却是,中国医疗大数据并不完整,数据质量不高导致数据本身的利用价值大幅降低,且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此前有媒体描述:通过开源的数据两周时间就能训练出一个初步的AI产品,准确率达到90%。

“中国医疗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各级医院都建成了不同程度的系统,但是,由于初期没有整体规划和设计,导致医院各系统林立,标准不一,彼此间互通存在障碍;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医疗系统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业务流程的运转,并没有考虑积累的数据如何使用”,同渡资本投资总监杨成魁表示,“要发挥医疗数据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多维度、规模化、结构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基础之上”。

当完成高质量的数据收集之后,AI才能在具体的应用场景发挥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良好数据基础的医学影像可以说是医疗数据标准化做得最好的场景之一。

目前,医学影像的数据量庞大,国内医院大多仍使用影像胶片,且每次CT都有上百张片子,而且医院间的系统不通,病人转诊还要重新拍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困扰,还极大浪费了医疗资源,加大了一线医生的工作量。

通过接入智能医疗诊断系统,大量学习过去的影像数据,对医疗影像进行分析并辅助医生诊断。“我把AI医疗技术当成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医学经验传授给他,一方面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减少漏诊、误诊;一方面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南京军区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周长圣告诉猎云网(微信:ilieyun)。

医生在疲劳之下难免会有疏漏,而AI则不知疲倦,部分智能医疗诊断系统的精准度甚至已经达到三甲医院医生的平均水平。

在接诊过程中,医生只需要以口述的方式说出患者的病历,工作电脑上就会自动生成结构化的电子病历。

接着,医生修改确认电子病历内容,打印提供给患者,并完成电子档保存。有了这个系统,让病人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给临床应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同时,也有部分影像科医生认为,使用AI并没有感到工作量降低,反而增加。“为了确保没有漏诊、对患者负责,最后还要亲自去审核一下,这叫智能+人工”,来自陆军医院一名影像科医生对猎云网说道。

3月20日,猎云网又相继走访了北医六院神经内科、北大附属儿童医院精神科,经过走访发现,两家医院同时引进了万灵AI辅助诊疗系统研发商。

目前,万灵AI在北大附属儿童医院和北大六院合作研发的精神疾病分析量表,重点提供治疗和康复的具体方案。“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投放了三台机器,就做了800多病例。”

通过AI算法,把以前的量表数据维度从近200项,降低到不足30项,“本来要2~3个小时问100个问题,现在时间缩短至20~30分钟。”

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极火的AI概念加上较高的医疗门槛,也让AI医疗界的创始人们一开始就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即便在算法和理论上有了大幅提升,但如何真正落地市场,依然是今天许多高估值的AI医疗公司需要直面的问题。

张舒峣告诉猎云网(微信:ilieyun),目前,AI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整体估值偏高,会透支一部分未来的增值预期,“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融资能力和行业资源会决定公司未来走向,低成本获取数据的能力将变成重要考量指标。此外,就是取决于团队的销售能力,同时要明确AI医疗责任的界定,以及病患感知度与接受度”。

对于AI医疗创业公司来说,与医院合作并非易事——从磨合到信任再到产品真正嵌入医院核心业务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两年内,相关领域内投融资节奏会放缓,拿证速度会成为新的分水岭。院外场景(如基层医疗、家庭医生、体检、军用等领域)可能成为新的突破点,技术能力强的初创公司则有机会弯道超车”,张舒峣认为,“医疗本身是一个坑很多的传统行业,要求创业团队拥有复合背景,技术能力和行业资源必须兼备,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猎云网(微信:ilieyun)在调查中发现,许多AI医疗创业公司在产品创新上动作频频。“好多创业者并不是跟着政策走,当政策窗口打开基本上已经没机会了,去年年底,政策开放可以申请二类医疗器械里面的辅助诊断,这就意味着入场已经太晚了。”

谈到AI医疗产品投放乱象,刘璇认为,这是一个行业现象,客观上会促使AI医疗产品的创新和规范,“真正的乱象是有的公司跑路,现在泡沫已过。”

“一个科室就能做出无数个AI医疗公司,在医疗领域,甚至诺贝尔奖级别的医学论文,它解决的都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是会引起学界的哗然。” 万灵AI联合创始人刘璇说道。

经过多次走访调查,猎云网发现AI对于国内医疗行业来说仍然是成长期的新兴事物,现在几乎所有创业公司投放的医疗AI产品都未达到真正实际应用的地步,大多产品处在研发和测试阶段,在产品应用上依然亟待突围三大困局:

 

第一困局是患者与医生对医疗AI产品不熟悉;

第二困局是如何在医疗场景当中实现医学临床价值真正的去治病;

第三困局是如何真正落地的商业模式。

 

所以,目前对于医疗AI创业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基于医疗场景提供更落地、更贴合实际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盲目跟风投放,忽视患者、医生需求,相反只有通过技术更迭、结合临床治疗,才能发挥其真正医学价值所在。

反观眼下AI医疗行业现状,正如《财经》杂志发文写道:在多个研究中,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击败人类医生,但在大规模落地前,医疗人工智能还有很多课要补。

行业的狂欢和泡沫,是任何一个新技术浪潮的必经之路。最后胜出的,必是那些创造了真实价值的技术和产品。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医疗  医疗词条  人造  人造词条  泡沫  泡沫词条  助手  助手词条  玩具  玩具词条  
报道

 2016年餐饮创业的红与黑:我们...

对于餐饮创业者来说,2016年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完全看你从什么角度来判断。  传统餐饮行业的老板发现,即便是一年到头生意还不错的餐厅,到月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