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90后电台一哥:为了做好音频付费,现在我戴面具出门了

在造物节前后,网上开始热议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乃至如今的自助购的物联网。我以前也简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过那时候还想得没特别明白。

今天偶然看了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的分享,觉得突然点醒了我,让我把过去思考的碎片整合了下,可以再跟大家聊一聊。

 1. 大家在乎的是马云,不是用户。

有意思的是,包括媒体在内,大家乐于讨论和评议这个白手起家成立了巨型商业帝国的大佬,却极少讲到真正能为用户带来什么。

就连知乎上热议的针对无人超市的问题,描述都是「如何评价马云的无人超市」,你搜无人超市,出来的全是马云的大头和「马云的无人超市开业了!」这样的标题,这加了一层奇怪的光环,好像这事儿是马将军运筹帷幄的。

但实情是,马云很可能也是在造物节的时候才知道这事儿。

但媒体和吃瓜群众谁关心呢?大家就喜欢把这个当成趣谈去说。听起来好像马云又要来改变世界了。

2. 大家在乎的是故事,不是用户。

在媒体渲染下,整件事情被说成了新时代碾压旧时代。无人这个概念很容易营造出科技感,你看军队里不就有无人战斗力无人机器人,无人机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无人驾驶车也是交通出行的未来。

故事只是故事而已,新产品也只是新产品而已,但无良记者和媒体人却硬给它们套上了正义的光环。互联网技术能拥有道德感,也真的是叹为观止。

你说无人超市不好?那你注定历史淘汰。你去看知乎的回答,什么马车汽车的例子都出来了,哪个年代的改变,刚开始不都是披荆斩棘嘛,不都是遭到非议嘛…… 得,凡是说不好就是不尊重历史进程了。

3. 一个新技术是合理的,不代表新产品就是合理的。

技术比原来的好,有科技感,有带来一些好处,不代表用这个技术的所有产品都是正确合理的,也不代表用这个技术的公司就都一定成功。

多点触控技术有了四十年了,二维码技术也出现三十年了,没有后来苹果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加持,它们可能还是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你说他们好,是好啊,但不一定也有同样的机遇。

总结现在存在的问题,至少有:

-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检测失误的风险

-偷盗的风险

人脸识别和 RFID 的识别准确率目前有极大问题,即便是90%的准确率,损耗的部分也难以接受。偷盗的风险也不用提了。

对于个性化的需求,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了,许多需要沟通的、需要人参与解决的问题,机器是搞不定的。我们换个维度想,一个便利店售货员,每天要跟顾客说多少话?如果真的是可以无人值守的状况,那应该一句话都不用说,就默默结账好了。在这些沟通中,一部分是跟顾客沟通需求,另一部分则是提供有人情味的体验。

于是,有朋友在我回答下留言:

是的,你放个机器人,或者提供一大堆按钮供用户选择,的确能解决问题啊,但是然后呢?

这就是下面要说的,作为产品的核心逻辑。

4. 一个产品的合理性是立体的,不是一个点。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在自己的书里写到过,产品的合理性有很多维度,你只考虑一个点,然后不断去证明这个点的正确性,没有意义。

考虑点,还要考虑面。就像你要做一个共享经济的平台,你不能只考虑用户侧,觉得只要大家买账,这事儿就成了。在行是典型的代表,学员的需求旺盛,很多人都愿意得到专家指点,但为了一点小钱就出来服务的专家实在太少,整个需求的对接就会出问题,最终就注定无法成为全民平台。

考虑了面,也还不够。不同的层次,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层次考虑全面,才能把产品模型搭立体。比如,我们考虑到了用户的需求,但我们有没有考虑运营的成本?有没有考虑未来的商业模式?有没有考虑团队的能力?

我们说回无人超市。它的价值在于节省了售货员的一部分工作,对于无人便利店那更是只节省了一小部分工作。为了节省这些,相应地,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不仅仅是技术成本和设备成本,还有风控成本。这两者的一失一得,就未必持平,更不用说,刚才那几位同学提到的「机器人」和「加按钮啊」。

同时损失的还有顾客的体验,尤其对于个性化需求的体验。体验上有损失,东西却不会便宜,没有意义。

这是目前无人超市的致命伤。

人们总结过去火热的 O2O 市场尸横遍野的问题所在,往往都会提到高频刚需云云,但更重要的是刘强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若非在成本、效率或者体验上至少两者能有大的进步,那项目都是不能成的。无人超市遇到的困境简直一模一样。

希望能帮到你。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付费  付费词条  面具  面具词条  电台  电台词条  出门  出门词条  音频  音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