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好,一切刚刚开始。」40岁的裘加林等来了渴望已久的机会。
眼下,新技术正开掘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座金矿,也是最后一座堡垒——医疗。创业者利用移动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降低医疗行业成本,同时提高效率。
裘加林创办的
微脉是这方面的探索者。微脉的目标是在移动互联网上为人们提供问诊、挂号、咨询及智能医疗等服务,让个人医疗像购物和打车一样方便。
医疗行业目前还处于爆发的前夕,许多需求仍受抑制。2016年中国医疗总支出为4.6万亿元,2030年预计会达到20万亿元。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依靠产品和服务获得支配地位的企业。
自从2015年创办以来,微脉已经签约70多个城市,两百多家医院,两万两千名医生。
互联网化是必然,医疗只是慢了一步
2017年8月22日下午,杭州下着雨,裘加林在微脉大厦七层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那天,他穿着一件黑色T恤,戴一副无框眼镜,留着板寸。
互联网医疗是一座万亿级的金矿,许多创业者闻风而动。然而2016年,数十家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夭折了,死亡的原因都很相似——缺乏相关医疗背景。
做微脉之前,裘加林任银江智慧医疗集团董事长,负责银江三大主业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业务。他和团队曾为政府做医疗信息化项目,其中一部分就是挂号平台,捆绑医保诚信,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
项目结束以后,老百姓的反映很好,但是政府却没有人力财力支撑后续的运营。裘加林觉得挺可惜。
当时,滴滴的获客成本是100元,而微脉一个用户的成本只有7、8元。裘加林思前想后,觉得这事能成,就拉上
陈建群出来创业。陈建群是微脉联合创始人,此前一直在做医疗信息化方面的工作。
微脉成立的当月,就获得了原腾讯电商CEO吴宵光、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和源码资本的Pre-A轮投资,金额4000万元。微脉成立一年时,进行了A轮融资,经纬加入,融资金额1.2亿元。
裘加林认为,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浮云模式。
十年前,医疗对互联网不开放。互联网把医生当用户吸引到网上,网络变成了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患者沟通的地方,但是跟医院和数据没有关系。由此形成了两种模式
:医和医的社区,医和患的社区,前者的代表是丁香园,后者是春雨医生。
第二阶段,浮冰模式。
五六年前,随着医疗大环境改善,一批做互联网的人说服了医院院长,互联网可以订房间、订机票,为什么不能挂号?于是就出现了一批以医院为单位的挂号服务公司。虽然落地了,可以挂号,但它底下是空的,没有数据和资金的沉淀。
第三阶段,冰山模式。
具有本地属性的医疗服务,将一座城市的医院全部打通,不仅有挂号、预约、查询、问诊等互联网服务,还可以支付,有服务、资金、数据的沉淀。冰山模式,上面有冰块、下面还有更大的沉淀,它是以城市为单位的医疗。
微脉做的,是第三个阶段的冰山模式。
互联网+医疗演进图
浮云模式下,距离真正的就诊情景相差很多。
举例来说,一个人肚子不舒服,在App上找到某个内科医生,通过网上聊天或者电话沟通——
「大夫,我肚子痛。」
「哪里痛?」
「肚子太大了,可能是胃痛。」
「你觉得是哪种痛啊?」
「可能是胀痛。」
模糊的描述之下,医生对患者真实情况缺乏足够了解,不敢随便开药。
另一种场景,本地的医生和患者,最好医生有这个患者的数据,知道患者有胃痛的病史——
「大夫,我可能是胃痛。」
「上次胃疼的时候,你吃的什么药,好了没有?」
如果医生还没法做判断,就会说「你挂号,来一趟医院吧。」
「医疗的本质是信任,一定要可接触,不见面很难建立信任。线上的咨询医生服务,一定是以线下的本地化的服务作为基础去延伸的。」裘加林说。
在许多行业,例如餐饮团购、共享单车和乘车出行,互联网公司做着同样的事情。它们的所有业务逐个层次地在推,因为衣食住行等服务有本地化属性,要在当地落地,很少跨区域。
医疗的互联网化,亦然。
微脉以城市为单位,每到一座城市,将该城市的公立医院打包拿下,让它们与微脉平台深度连接,提供预约、挂号、付费、查询报告病例、保险等服务。
有了平台,接下来就是引流。单纯的挂号频次很低,做引流意义不大。微脉提出了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概念,用足够丰富的功能和服务,满足某一类人群的需求,比如妇幼人群,或者慢病人群。给用户真正关心的服务,比如个人健康数据、过去的就诊用药、检查记录以及针对目前身体特征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做了这一步,用户才会提升平台使用频率,增加黏度。
举例来说,微脉如果掌握了一个城市人群完整的妇幼、怀孕状况,有多少人怀孕,生了多少个小孩,怀孕几个月,什么时候生,就可以据此提供产后康复、月嫂、奶粉、尿不湿等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的落地依靠线下实体店。「喜脉」——在富阳,微脉开了第一家线下妇幼商店,面积1500平方米,2017年营收预计3000万元。在喜脉,有婴幼儿游泳馆、有游乐场、有医生问诊、有催乳、骨盆修复等服务。
微脉联合创始人陈建群称,微脉做线下妇幼品牌有两个优势,一个是线上优势,可以将客户进行导流,另一个就是医疗优势,让执业的医生和护士参与进来。
拿下医院是互联网医疗的关键
互联网医疗最难的就是如何落地。
「用户很多,医院也很多,但是通过挂号赚不了钱,不能挂一个号加一块钱。」陈建群说,「也有做本地化医疗的人,想跟医院合作,推出一个大平台,靠服务赚钱。但是也不现实,医院都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跟你合作。」
如何拿下医院,就成了这场互联网医疗之争的关键。
对于微脉来说,要拿下整个城市所有的公立医院,难度更大。
微脉CMO曹颖哲说:「挂号平台给公立医院引流,这个逻辑不存在的。公立医院本身是医疗资源稀缺,不缺患者,他缺的是服务的提升,希望类似我们这样的运营公司能把服务做好,让就医体验更好一点。」
微脉的思路有两个,拿下政府,或者拿下当地的医联体、医疗集团。
在银江做智慧城市时,裘加林就经常与政府打交道。过去这种惠民的项目都是政府出资,现在微脉承担了建设项目的费用,政府提供的是资源。
医院有自己的挂号平台,但政府的需求是:
首先是一个能够挂到本地所有医院号的平台,而不是只挂某一个医院。
其次是就医模式要统一,比如付钱的方式。
再次是正确引导百姓就医,告诉他们看病去哪里。
微脉通过和政府联合,一起建立统一挂号平台,并且承诺不从基本医疗挣钱,挂号和支付不收钱,从额外的增值服务收钱。
另外,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统一的挂号平台,但是后期维护、升级和运营的成本巨大,微脉接手以后,每年投入资金和人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开发各种功能到平台上,并推动老百姓使用平台。如果出了问题,比如付款异常,微脉会及时在线上解决。
「我们每开拓一个城市,服务、资金和数据全都通过微脉,从服务端到被服务者。」 裘加林张开两只手,比划出一个闭环,「而不是说服务从这里走,资金和数据是绕过去的。」
与政府合作的好处是,每一项许可都是通过政府的批准。有了政府的监管,对于平台资料把控和风险把控都更上一层。
微脉的出发点是医院,所以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通过政府层面。很多城市是集团化医院的形式,医院抱团在一起,统一核算,病人在谁那里都一样。医疗集团基本会占本地医疗资源的大头,拿下其中的一家医院,其他家医院也相当于全部打通。
公立医院的集团化趋势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国家提出双向转诊,但是利益关系尚未解决。国家现在慢慢推动医联体,但该不该把病人转出去,转给谁,其中牵扯到了体制和利益的问题,十分复杂。
此外,医院集团从进药等服务都统一化,实际上降低了药品成本和管理成本,医院的利益一致,从而提升医院的积极性。
医院的态度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也在发生着改变。
过去医院极度封闭,是「碰也不能碰的」,开放部分号源已经是它的极限。
一些互联网医疗的企业,在寒冬坚持做了十年以上,一直在等待的,就是政策和医院开放的那一天。
2017年4月1日,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开放。
「只要打开了这个窗口,就像滴滴一样,它的发展是没有谁能限制住的。开诊所也行,在线上提供服务也行,帮别人做手术也行,都可以,但是不要拿药品的回扣,国家首先抓的是医生和药品的腐败问题。」裘加林说。
药品回扣是医院腐败中占比很高的问题,以前医生开药是看哪个药回扣高,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种药,甚至解决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药,但这一种药有很多的厂家生产。过去药品招标,同样一种药,这个厂家6元,那个厂家200元,200元的中标,因为这样医院才有利润让大家有钱分。
面对这种畸形的现象,「两票制」「零差价」应运而生,医生失去了额外收入,所以必须同步提高医生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国家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让公立医院慢慢回归基础的公益属性;另一方面开放医疗健康市场,让医生护士有更多提供服务的方式,满足市场中高端的需求。
微脉的平台为医生提供了一个「赚阳光钱」的方式,包括问诊、家庭医生、看片、看报告的服务。患者付费使用这些服务,微脉从中按百分比收取佣金。
「现在中国医疗的需求是被严重压抑的,老百姓都是能忍则忍,忍到实在没办法了才去医院。假设它的供应更丰富的话,患者才会有更多跟医生或者健康管理机构去接触的需求。」裘加林说。
供应产生需求。现在平均一个人一年去医院一两次,但实际上日常的小病小痛,远远不止一两次,如果可以提供本地的医生咨询或者上门的服务,患者是愿意接受的。
对医生来说,名和利可以实现双收。在一座城市里口碑传播为主,邻里之间互相交流说某某医生很好技术很棒。另一方面,医生要在当地有正规赚钱的方法,线上的服务就是其中一个。比如说妇产科医生,可以同时给10到20个孕妇当家庭医生。
在之前,医生最怕的是医院对他们的限制。裘加林说,现在医院为了留住好医生,不得不放开,甚至有医院自己组织愿意到线下服务的医生集团在微脉的平台上做。「院长很开明,他说与其一个人偷鸡摸狗的,算了不如我们医生自己组织嘛。」
实现这些增值服务的根基是数据。从阿里巴巴出来的微脉CTO万小辉说:「阿里巴巴电商价值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所有商品数据格式化、交易数据格式化。今天的互联网医疗同样是这样,如何把数据格式化得更好是我们的挑战。」
医疗行业还需要三到五年进入爆发期,届时将会出现营收百亿级的公司。裘加林在提前布局,迎接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医疗风暴。
「(创业)就像攀登珠峰,不能一直爬,到海拔5000米的营地,要休整后再上山,到了7000米又有一个营地。」他解释说,「盲目冲顶,对谁都不负责任,员工还跟着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