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被收购之前,任职CEO的胡玮炜在一次公开场合说道:“就算这次(创业)失败了,那也是一项公益。”事实上,在美国的ofo已经抢先一步完成了这项胡玮炜要做的公益事业。
近期,ofo 在美国开始向当地机构捐赠小黄车,ofo一位发言人说:“我们希望让这些小黄车留在这里,送给用得上它们的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已经富裕到了,向美国人民捐赠自行车。也不知道这些投资人听到几亿美金投资的共享单车项目,被创业者拿去做公益事业作何感想。
把共享单车做成公益,ofo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早在去年6月13日,重庆一家名为“悟空单车”的共享单车停止运营,为了这个“风口” 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搭进去300多万元,在一次采访中雷厚义说:“我们投放了一千多辆,最后只找回几十辆。我们也没有再去找,项目都停了,找回来干吗,就当做公益了。”
投资是卖定离手,愿赌服输的游戏,但这样一个汇集了上百亿的资金,几乎囊括了国内最好的科技公司与风投机构的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参与者赔的血本无归?在这场共享经济浪潮下投资人、创业者、用户又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值得回味。
几年前,雷军用一句“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来形容当时的创业环境,两年后,马云在这句话后面又补充了一句:“风过去了,摔死的都是猪”。
创业初期真假参杂的投资人与创业者,像是一群妄想者开办的故事会,大多数创业者们和投资人联起手来编造出一个个数据和好听的故事,以诓骗消费者和下一轮的接盘侠。面对百分之八十以上水分的创投界,实话实说、恪守底线成为一件难遇的事。
这些人将这些一切美化成梦想、情怀、初心。为梦想买单,是创投界绕不过去的一个坑。
吃到亏的投资人们开始谨慎起来,创投寒冬悄然而至。2016年,共享单车的兴起,又把冷却的创投圈,烧起来一把火。一个车子加一把锁,一辆车投下去收入几十倍的押金。赚钱多、事情少、低门槛的创业项目,几乎在一夜之间催生了上百家共享单车企业,入局创业者投资人不计其数,盲目跟风,疯狂投资是那个时期创投行业的写照。
比较有代表性的ofo和摩拜更甚:金沙江投了ofo,又拉来天使投资人王刚和真格基金,随后是滴滴,经纬也早早入场,紧接着小米、阿里、弘毅、中信也纷纷入局。而被愉悦资本领进门的摩拜,先后得到熊猫、创新工程、红杉、华平、高瓴、BAI、王兴、腾讯押注。
摩拜和ofo的投资阵容堪称独角兽的标配,而这些共享单车企业也在上百亿资本的催促着前行,公司节奏明显加快。随即,共享单车投放大战开始白热化,你投100万辆,我投200万辆,从共享出行到数字游戏,让所有人的神经都亢奋起来。
但投资和投机只是一字之差,潮水退去之前,你不会知道谁在裸泳。终于,共享单车这团火用再多的钱也包不住了。照妖镜也照进这个行业,照出这场百亿大战参与者的模样。
四个创业公司截然不同的选择
胡玮炜,原名胡玉兰,一个80后的记者。她极具感性的喊出了“骑行改变城市”,也会为了一辆被扔到河里的摩拜单车而心疼。理想主义是胡玮炜的标签,也正因为理想主义,让胡玮炜慢慢变成摩拜的吉祥物,大权被晚来一年的摩拜CEO王晓峰取代。
无论谁当家作主,单车如何盈利才是根本,摩拜想用高质量、高造价的单车免去运营费用,已求获得盈利,事实却截然相反。摩拜CEO王晓峰曾坦言:"我们之所以在不停地找投资者,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
一直到最后,胡玮炜和王晓峰都没有想清楚,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是没有清晰的止损措施。
面对每个月5亿左右的巨额亏损,让摩拜生存的每一天都异常艰难。今年4月份,摩拜以27亿美元卖身美团后,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3年前月收入一万元左右的胡玮炜,有没有抛弃同龄人这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她已经“抛弃”摩拜。
对不断需要输血的摩拜来说,这个决定可以说非常明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承受持续庞大的亏损。收购摩拜后,估值下跌的美团不行,阿里和腾讯照样不行。
我们相信胡玮炜的初衷是让人们可以轻松的找到自行车骑,可是一旦绑架到资本这艘大船上,掌舵的人早就换了名姓。
从解决最后一公里到想尽一切办法去赚快钱,就像是一个在海啸来临前像岸边奔跑的人,只要跑过去没人管他背后洪水滔天,可是跑不过去那就等着被吞没。等胡玮炜背后的资本意识到他们所设计赚快钱的“商业模式”走不通时,摩拜被收购就已成定局。
与摩拜有着同样命运,但不同选择的还有ofo的戴威,相对曾经文职出身的胡玮炜来说,戴威倒更像是一个战士。虽然离戴威说的:“终有一天,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目标越来越远,还是让人们看到90后创业者的抱负。
一度没有人相信ofo能撑过6月,有着一票否决权的戴威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让人们惊讶。
对投资人来说,年轻的戴威比懂事的胡玮炜相比来太任性了一些,ofo原本有机会可以和摩拜一样卖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舒服的价格,但戴威选择了继续战斗:用小黄车作为质押物换取融资、锐减车辆、取消大量海外业务、取消免押金、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来谋求一线生计。
虽然收效甚微,但让人们看到了戴威想要保持独立发展,“战斗到底”的态度。可是,随着时间推移,ofo车辆不断淘汰,收购价格势必会越来越低。
飞蛾赴火,九死无生的选择对错并不重要,戴维有年轻的资本,也有远比胡玮炜显赫的家世,但能坚持到现在的戴维值得所有创业者尊重。
资本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是蜜饯,而是一把双刃刀,在不断融资的过程中,对创业者来说损失的不仅仅是话语权,更多的是最初对创业的初心。
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大战,本应该受伤最大的创业者,却拿到了一笔不菲的“梦想费”,损失惨重的投资人咽下自己酿成的后果。而扮演“数据”的用户,无奈承受素质低下、故意损坏、乱停乱放的指控。
摩拜已成卖身美团,ofo的命运似乎也已注定是滴滴的附属品,随着两大巨头的落幕,共享单车的故事似乎已经演不下去。但是,哈罗单车与智享单车以黑马的姿态,显示出干劲十足的模样。
共享单车,为解决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而生,本应有着巨大的市场,节约能源绿色出行更是大势所趋。分时计费,更能在三五个月内可以实现盈利,商业模式也说的通,加之背后强大的投资机构,可以说前景无限。
可是,就这样一手好牌,为什么让摩拜,ofo打输,被后来者快速赶上?
失败的经验,总能总结出最接近真相的道理。就算再夸张的补贴,也贴不住共享单车缺乏管控能力这一致命缺陷缺陷,就像是马化腾与朱啸虎一年前的互怼,马化腾的一句“小灵通”肯定是要废掉的,当时这个小灵通指的就是ofo,一年后,这个被废掉的“小灵通”是绝大多数没有科技含量的共享单车企业。
一把电子锁加一辆自行车,没有技术门槛,导致在共享单车初期,五颜六色的车子层出不穷。因为运营低劣,缺乏管控能力的共享单车市场早就不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而是一个吞噬生命的死海,死掉的共享单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还成了阻碍交通的垃圾,初期的共享单车创业已宣告彻底失败。
共享单车后半场由哈罗单车与智享单车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开始崭露头角。但能否让单车更加智能、更加富有科技含量、更加适合社会、更加具有管控能力才是决胜的关键点。
依托于阿里的哈罗单车布局3,4线城市,频频传出哈罗单车运营效率高,用户量大的消息,但在永安行披露出来的2017年数据显示,哈罗单车一直强调的运营效率并没有对外宣传的高。公告显示,哈罗单车去年实现营收1.28亿元,净亏损却达到了4.8亿元,亏损额接近收入的4倍。
而哈罗单车创始人杨磊,像极了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喜欢包装数据,讲故事。前不久被媒体曝光出,杨磊声称的连续成功的创业,事实上这些创业项目均已失败告终。
讲故事,摆数据并不关键,从车辆构造上来看,哈罗单车目前状态也仅仅在走摩拜和ofo的老路,前车之鉴足以映后车之故,不进行改变,“小灵通”哈罗的命运也似乎注定。
与摩拜、ofo、哈罗不同的智享单车超乎所有人意料的迅速崛起,从与飞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共享单车示范区建立,从央视财经的专访与百城计划,让人们一遍遍刷新着对这个共享单车公司的认知。
智享单车创始人曹康一位年近60的创业者,依然精神饱满,谈起共享单车来手舞足蹈,很容易被他感染。
作为第一批共享单车企业,智享单车曹康多次感叹:“我们比摩拜和ofo就晚了一个月,不过到现在我们却常常因为这件事而庆幸,如果和摩拜和ofo一样迎向那波投资潮,我们现在的情况比他们好不了多少”。
没有庞大的资本驱使,让这个创业公司看到这个行业管控上存在的弊端,并立刻推出调整措施:电子围栏、远程锁车、定点停车等等管控技术陆续实现。
相比只有一把电子锁的共享单车,智享单车没有辜负他的名字,它将智能化研发到了极致,让扼杀共享单车企业单车管控问题迎刃而解,将共享单车的技术壁垒提升到另外一个阶段。
智享单车曹康或许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小小远程缓慢锁车功能,用技术限制共享单车运营范围,可以对这个行业产生多么大的颠覆。
共享单车之下,四家代表性的创业公司,四个性格不同创业者照出了当下创投行业最真实的场景。
是研磨技术重要,还是抢占市场优先,事实给出了常识之外的答案,这场单车大战,对所有投资者和创业者都应是一个启发。
抛下所谓的快鱼,慢鱼理论,舍弃编造数据营造出来的虚假,将精力投入到产品研磨中,或许才是逐渐成熟理性的创投行业最需要的“新定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