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苹果WWDC大会之前,沉寂多日的微软憋了一个大新闻:262亿美元收购企业级社交平台LinkedIn,较之最近一次收盘价溢价50%。收购之后,LinkedIn将与微软Azure云平台和Office 办公套件深度整合,还将与微软其余企业级业务协作,并帮助微软实现社交梦想。
262亿美元相较于LinkedIn最高市值不算夸张,但从绝对数值来看,LinekIn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并且对行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B/C混搭是LinkedIn成功之道和价值所在
2003年,扎克伯格还没创立Facebook,“社交网络”这个概念都还没有。LinkedIn创始人因为“人际关系管理将在商业社会发挥巨大作用,而互联网能为其提供最好的工具。”这个初心走到一起,创办了LinkedIn。LinkedIn现在的标签是,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网站。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它帮助人们管理收到的名片,通讯录,以及背后的职业关系;它是人们的在线简历生成器和展示平台,用联合创始人Allen Blue的话说是“帮助用户找到一份他们喜爱并擅长的工作。
然而,Linked并不是一个招聘求职网站——如果定位于此,市值不可能达到百亿美金。LinkedIn求职的基础是商务社交关系。其拥有4.33 亿用户,超过1亿的月活跃用户,这些用户资料完善、目的明确,很少有垃圾用户。除了用户账号体系之外,LinkedIn还有完善的社交关系,基于通讯录,引入了一度、二度和三度人脉。现在LinkedIn又上线了UGC功能,有了信息流,用户被沉淀下来。
用户可通过LinkedIn订阅销售信息,尽早发现商机,这种订阅服务需要付费;用户可去联系上司的某个朋友,这时候需购买会员服务。基于职业社交关系,LinkedIn面向个人用户的商务需求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并形成商业模式,付费订阅服务在上个季度占总营收17%。
LinkedIn的另一重价值则是“企业级服务平台”。它帮助企业解决招聘需求,世界500强的企业均是其客户,人力资源经理、猎头,均十分依赖LinkedIn获取简历,LinkedIn则提供类似于简历筛选的高级服务盈利,与常见的在线招聘网站并无太大不同,这部分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的收入在LinkedIn营收中占比高达65%。
除了招聘业务之外,LinkedIn还面向企业推出了营销服务,如果企业想要影响具有某些标签的商业人士,可以发布精准的定向广告,例如向企业高管发布高端汽车广告,这部分收入占比达到18%。
LinkedIn的商业模式,是即2C又2B的混搭平台,即有“用户”又有“客户”,这样的平台在中国并不多见。正是因为从2C的简历和关系管理平台,转型到2B的商业关系服务平台,让LinkedIn找到了盈利模式,并确立了其远远大过于招聘网站的价值,形成“社交+招聘+媒体”的三位一体。
被微软收购之后,B/C混搭模式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微软本身就是B/C通吃的软件服务巨头,即面向用户提供设备、系统和软件,又面向企业提供各色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这与LinkedIn的商业模式不谋而合。
LinkedIn卖出好价钱成中国企业级市场利好
LinkedIn中国版“领英”以及最新推出的“赤兔”App表现不算抢眼,但LinkedIn卖身成功,无疑会给慢热的中国企业级市场尤其是对企业社交软件再添一把火,同时还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中国消费互联网市场进入红海,互联网+则带动企业信息化的诉求日趋强烈,中国企业级市场正在呈现井喷之势,备受互联网巨头和明星资本力量的追捧。不少企业级软件都获得投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巨头开始大力投资企业级市场,而金蝶等传统企业软件巨头也开始谋求互联网化。
LinkedIn第一个让人联想到的是脉脉,其理念与LinkedIn类似,过去几年快速成长,形态相似的还有微博微人脉,脉脉与微博曾上演口水战,并打起官司,这一市场还有LinkedIn中国版“领英”。这一类平台,正在寻求更适合中国本土的落地方式,比如领英就推出了“赤兔”。为什么LinkedIn原生模式在中国难以奏效?一大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而社交,海外巨头在中国从来没有成功过。
在中国还有一大类玩家,正在履行LinkedIn的职责,即三大企业社交软件:阿里钉钉、企业微信和金蝶云之家。上述三大平台均定位社交,引入用户简历管理和展示、职业关系导入和管理,以及UGC和信息流功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对于LinkedIn,它们占据用户工作场景,粘性将更强,未来可期。
微软收购LinkedIn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巨头聚焦企业级市场的形象,Amazon、Google以及中国的BAT、京东等巨头,很可能会加入到企业级服务“买买买”的大军之中,这对企业级软件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则好消息,不只是可以卖出好价钱,还能与巨头资源进行更多整合,尤其是有利于探索B/C混搭商业模式的探索。
B/C混搭成为中国企业级服务平台的机遇
LinkedIn带来的启示是,一个平台,B/C混搭并非不可能,并且还能两头“通吃”,形成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其能够成为企业招聘和营销服务平台,一大原因还是在于高价值用户和商务关系这两大基础。而这一点,是中国许多企业级软件都具备的条件,或者至少具备了其中一点。
一个逆向思维是:LinkedIn能够从2C平台跨界到2B服务,反过来做2B服务的平台能不能去做2C业务?当然可以。相对而言,2C到2B的尝试者较多,例如QQ分裂出企业QQ,微信分裂出企业微信。而2B转型到2C服务的要少一些,不过,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笔者曾与金蝶云之家的CEO田荣举有过一次长谈,在其看来,巨头们包括金蝶做企业办公市场,看上去是做2B业务,其实最终都会做2C。比如大家上班第一时间就是打开移动办公软件,有超过8个小时在这个平台上,还有自己的职业资料、工作数据和商业关系,基于这些信息,平台做类似于招聘、广告、培训之类的企业服务的同事,还可面向企业员工推出团购、内购等电商业务,外卖、用户等O2O生活服务,进而实现2B+2C通吃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阿里巴巴做阿里钉钉的终极目的之一,同样是要从企业社交切入到个人社交,从企业服务切入到个人服务,这款产品已经与阿里系的C端业务例如电商等协同起来了。
要从2B转型到2C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手里要有用户。如果只有客户,与客户的员工或客户的用户没有建立直接联系,很难转型消费级市场。
现在许多企业级软件都是通过给企业客户服务,直接与其员工、与其用户建立了联系,服务客户的同时拿到了用户,这为B/C混搭创造了条件,相信会形成许多新的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