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微信“拍一拍”背后的故事

6 月 17 日下午,微信新功能“拍一拍”上线。之后的一整天,社长所在的大部分活跃的微信群里,都是彼此在拍来拍去。

这个功能在服务器端不断调整。最初只有 iOS 微信可以看到拍与被拍的记录,然后到 18 日中午,安卓版微信也可以留存拍的记录,且 PC 版微信可以看到但不能拍。

关于“拍一拍”的段子如爆炸一般不断涌现,不过也有人陷入了沉思: “拍一拍”这个功能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它是用来干啥的呢?

社长一向是喜欢刨根问底的。为了彻底查清“拍一拍”的历史渊源,社长研究了从互联网即时通信诞生以来至今的一整段历史。

90 年代的网上交流方式除了电子邮件,也包括新闻组(以邮件列表形式发送消息)、Telnet(纯文本格式的 BBS 论坛)以及 IRC。前两个是异步的,就像电子邮件一样,不要求收发双方同时在线;而 IRC(Internet Relay Chat)则是需要所有人同时在线才能进行,也就是国内所称的“聊天室”。

开启 IRC 会话,需要所有与会者登录到互联网上的某个 IRC 服务器。你需要知道服务器地址,就像在地址栏输入网址一样;然后要查询房间名和进入房间。纵有诸多不便,IRC 还是迅速流行开来。马化腾等老前辈也都是 IRC 的活跃用户。

IRC 是一个开放的协议,在自己的服务器架设 IRC 环境也很简单。而访问 IRC 服务则需要多种多样的客户端,它不像后来的 QQ、微信不允许第三方修改版客户端,而是只要遵循标准写法,任何人都可以开发一个客户端,就像开发不同的浏览器一样。

在 Windows 平台上使用最普遍的 IRC 客户端名叫 mIRC,它的一个神奇之处是允许自定义脚本。用户自行开发的脚本,可以方便地输出一段格式化的文本,因为 IRC 只能传输纯文字,所以这段文本在所有人那里的显示效果都是一样的。

mIRC 的脚本兼容 IRC 语法,以 / 斜杠开头,比如加入房间是 /join #房间名 。在 mIRC 中文帮助文档中引用了一个例子:编写脚本 /j /join #meimei ,意味着每次在聊天窗口输入 /j 就会自动加入 meimei (美眉)房间。

一个内置在 mIRC 当中的自带脚本 /slap ,很快就被网友发掘出来。它是这么用的:

假设你叫 Steve,你想对 Sam 使用这个命令。输入 /slap Sam ,会发送出一行文字:Steve slaps Sam around a bit with a large trout 。中文译作:Steve 举起一条大鳟鱼,狠狠拍了 Sam 一下 。

这就是有据可查的互联网最早的表情动作:the Trout Slap(不妨译作“鱼拍拍”)。

什么是 Trout 呢?就是“鳟鱼”,它在汉语里很容易跟“鲱鱼”(Herring)搞混。去年,中国一个食品标准将国产的“虹鳟鱼”(Rainbow Trout)纳入了“三文鱼”(Salmon)的定义范围,还曾引发一阵讨论。

然而对“鱼拍拍”为什么拍的是鱼而不是花花草草,拍的为什么是鳟鱼等等问题,却都只是停留在猜测层面。mIRC 的开发团队并没有给出过标准答案。

维基百科及诸多历史爱好者都认为《拍鱼之舞》(The Fish-Slapping Dance)是这个创意的一个主要源头,因为它在 70-80 年代的欧美流行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拍鱼之舞》并没有使用过鳟鱼:小鱼是沙丁鱼,而大鱼是比目鱼。

但是,毕竟一条鳟鱼足够大嘛,拍在人脸上也挺疼的。嗯,就这个了。

当 /slap 语法引入中国的时候,以上典故对中国人实在是有点陌生,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变种。

例如上面的中文文档举例:定义脚本 /slap /me 拿起 $1 狠狠的向 $2 打去 ,其中 /me 代表“我”。这里有 $1 和 $2 两个参数,都需要手动输入。

如果你打 /slap 大铁球 Cupid ,输出结果就是 /me 拿起 大铁球 狠狠的向 Cupid 打去 。而更为人熟知的“鱼拍拍”变种是“XX 拍了拍 所有人 的狗头”。

现在你知道“轻抚狗头笑而不语”这个词在糗事百科和百度贴吧流行之前,是在哪里起源的了吧?

2003-2005:传情动漫与魔法表情

进入千禧年,IRC 时代很快过去,年轻人开始聚集在 ICQ、AIM、MSN 以及 QQ 等聊天软件上。这时候他们已经不怎么看蒙提·派森了,也难以理解“鱼拍拍”的典故。不过,还是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吓人一跳,就像你认真跟人聊天时对方突然“拿起大铁球狠狠的向你打去”一样。

1998 年,美国在线(AOL)收购了以色列出品的聊天软件 ICQ,并迅速将 ICQ 和自家的 AIM 一起做成了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即时通讯平台。微软准备像对付网景浏览器一样出手还击。

在 2001 年发布大受欢迎的 Windows XP 时,微软随系统捆绑了一款即时消息工具,名叫 Windows Messenger。它跟微软对标 AIM 的同类产品 MSN Messenger,其实是同一个软件换了个名字而已。不过,因为微软始终没有形成对聊天软件市场的垄断,MSN 随系统附带并没有引发反垄断争议。

腾讯 QQ 在 2003 年之前保持着古板且极度精简的界面,功能也不算多,版本更新也没那么频繁。到 QQ2003 时候,天蓝色的界面焕然一新,再一看聊天窗口布局和新增的黄脸表情……咦这不就是 Windows Messenger 嘛。

社长记得有人曾严肃分析过,为什么 QQ 和微信的“微笑”表情显得如此尴尬和冷漠。但此处有一个更简单的解释:因为 QQ2003 借鉴的 MSN 表情里,“微笑”就是这种死鱼眼。

此时,MSN 已经抢下了 ICQ 和 AIM 的一大块蛋糕,如果不介意用旧版,你甚至都不用下载和安装。不过 MSN 的功能改进还是有点儿保守的。于是微软在 2003 年内部孵化了一个小团队,名字叫“三度”(ThreeDegrees)。它开发一些用于聊天的增强功能,可以搭配 MSN 主程序一起使用。

“三度”插件最受人欢迎的功能莫过于一种更“大”的表情符号,可以占满大半个屏幕,还能动弹且带有声音效果,冷不丁的一放,带来的惊吓程度绝不低于被一条鳟鱼糊到脸上。这叫做“Winks”(眨眼)。

Winks 是一段透明背景的 Flash 动画,选中的时候,会在对话双方的聊天窗口上叠加播放这段动画。有人曾从客户端提取出所有的 Winks 播放效果。

想想看屏幕上出现一个烈焰红唇是什么感觉吧。此后,“三度”作为实验室的使命告一段落,Winks 合并到 MSN 主程序中,并起了中文名叫“传情动漫”。一年后,QQ2004II Beta3 近乎像素级复制了 Winks 功能,取名为“魔法表情”。

绝大部分的魔法表情都仅限会员使用,换句话说,会员拥有打扰其他人的“特权”。当时有的网上教程告诉小伙伴们,怎样把付费才能看到的魔法表情在本地保存下来。

相应地,“传情动漫”在 MSN 上一直是免费的。不过社长觉得这并不能传哪门子情,只能给对方差点吓出心脏病。

2004-2007:戳一戳、碰一碰、抖一抖

2004 年 2 月,扎克伯格在宿舍里上线了一个名叫“TheFacebook”的网站,用来交换哈佛同学们彼此的基本资料,比如班级、学年、交友偏好、电话号码等。自 Facebook 成立以来,用户就可以在他人的个人资料页面使用一个功能:“Poke”(戳)。对方会收到一条提示:“你被 XX 戳了一下”。

“戳”功能的实际用途从未经公司正式解释过,只能被认为是快速吸引对方注意的方法。在 2007 年《卫报》的一篇文章中,Facebook 首次简单解释了一下“戳”:

“当我们创建‘戳’时,我们认为,一个没有任何特定目的的功能会很酷。它会带来许多不同的使用方式,我们鼓励用户提出自己的解释。”

“戳”功能从未从 Facebook 上删除。在 2017 年 12 月,Facebook 在用户个人资料上为“戳”提供了更为显着的位置,加入了新形式的快速互动,包括“拥抱(Hug)”、“眨眼(Wink)”和“拍掌(High Five)”,统称为“问候(Greetings)”。

有趣的是,在早期 Facebook 应用商店中可以安装一款名为“SuperPoke!”(超级戳戳!)的应用,除了可以“眨眼”和“拍掌”之外,甚至可以向你的好友“扔一只羊”。该应用最终被谷歌收购,然后被谷歌关闭了。

由于通过网页交流的 Facebook 并不等同于即时消息,“戳”功能看起来并没有跟“鱼拍拍”之间的血缘关系。它其实也不同于站内信:站内信必须包含一定的信息,而“戳”则不必。当 SuperPoke! 上线之后,它更明显地具备了“鱼拍拍”的遗风,说明了这个功能设计的本意。

进入 2005 年,MSN 7.0 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而且在中国也收获越来越多的用户。当时有说法认为,QQ 可以搜索陌生好友,带来了一个“只爱陌生人”的时代,而 MSN 必须首先交换邮箱地址才能加人,等于是鼓励“不跟陌生人说话”。

这一版本的 MSN 加入了一个名叫 Nudge 的新功能。你猜在英文版微信 WeChat 里面,“拍一拍”叫什么?答对了,就叫 Nudge。

Nudge 中文译作“闪屏振动”,跟“传情动漫”似的有一股水果风。两年后,QQ2007II Beta1(2007.10.18 发布)加入一模一样的功能,你叫“闪屏振动”,我就叫“窗口抖动”。

虽然 Nudge 的字面意思是轻轻碰一下或推一下,但表现在屏幕上,却是窗口剧烈摇晃,排山倒海,大厦将倾,跟地震一样难受。所以,MSN 为 Nudge 做了限制,你每天最多只能振动两次。这当然难不倒网民,很快就有本地功能破解补丁出来,可以不限次数发送 Nudge,对别人展开骚扰,被称为“闪屏炸弹”(Nudge Bomb)。

QQ 的窗口抖动则演化出明显的中国特色。起初“窗口抖动”的意义如同“戳”一样不知所云,含蓄的国人为抖动开发了各种用法,比如用作接头暗号。

知乎上最早提出的困惑之一就是关于这个功能的:

“A 向 B 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有可能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为什么要用“啵”这样的声音?是代表亲一下吗?哈哈 ^^”

下面有个回答:

“我本人屏蔽窗口抖动,禁止任何人抖我。我每次窗口抖动别人的时候,都是给她说话半天没回。

我一朋友,她妈妈总是上她QQ,然后每次和她聊天都是先抖她一下。她抖回来,我再抖她,她再抖回来,反复多次,证明是她。如果我抖过去,不抖回来,就是她妈妈,我就保持沉默。”

社长自己也记得 QQ 的“窗口抖动”功能,它一下子把人拉回了 2007 年,那是全国人民喜迎北京奥运,朝气蓬勃的火红年代。那时候的 QQ 跟可口可乐做活动,揭开金盖可以兑换 QQ 秀,可以说就是中国社交网络之王,没有之一。

2009-2020:历史的回音

虽然《拍鱼之舞》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但它今天仍然能让人捧腹大笑,就像你第一次听到《猫和老鼠》是 1940 年代的作品时候总会惊掉下巴。同样的,历经岁月沧桑,创作《拍鱼之舞》的蒙提·派森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2009 年,时任《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写了本书叫《免费:商业的未来》。正是这个剧团成为了《免费》书中的一则典型案例。

书中写道,2008 年 11 月,蒙提·派森在世的成员在 YouTube 网站上发表了一则声明:

“在过去三年里,你们在 YouTube 上可占了我们不少的便宜,上传成千上万段我们的表演短片。现在我们决心改变这种局面,眼下该是我们掌握主动权的时候了。

我们可以挖出你们是谁,可以找到你们在哪儿,也可以用令人发指的手段来报复你们。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想出了一种更好的方式。我们已经在 YouTube 开设了自己的频道。

求求你们了,别再上传那些画质差得要死的视频片段了。在我们的频道上,你们可以下载到画质很棒的视频,你们可以找到我们出道以来的很多高质量视频。不仅如此,我们还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短片,也上传了高清晰的最新视频版本。更让你们动心的是,下载这么多精彩内容都是免费的。还等什么,还不赶快点击我们的频道!

不过,我们也想要一点儿回报——

希望你们不要在我们的频道上胡言乱语,不要发一些无厘头的评论。希望大家点击频道上的链接,购买我们喜剧短片的 DVD,这样也可以舒缓一下我们这些年被大家占足了便宜,而痛如刀割的心情。”

仅仅过了三个月,这一看似草率的做法便收到了奇效。蒙提·派森的 DVD 销量跃升至亚马逊榜单第二名,在一个季度内销量增加了 230 倍之多。同期 YouTube 频道点击量有 200 万人次,订购 DVD 的都是那些看了以后还意犹未尽的网友,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上个世纪的快乐源泉,并且主动口耳相传,让旧时代的黑白影片焕发了第二春。

同样在 2009 年,Flickr 联合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和他的四人小公司 Tiny Speck 开始开发一款游戏。四个团队成员分散在纽约、旧金山和温哥华,他们正是使用上古神器 IRC 进行团队沟通的。

不久之后,团队觉得 IRC 已经不能胜任日常工作了,那时他们决定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作沟通工具。嗯,这就是 Slack。它现在是 185 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是拥有 1250 万活跃用户,被全球各大企业普遍采用的办公协作平台。

因为 Slack 是用来替代 IRC 的,它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跟 IRC 很相像,比如其标志就是 # 号,这在 IRC 是房间名的前缀。Slack 还采用纯文字的交互形式来做几乎一切指令,甚至包括自动回复的机器人插件。

Slack 相对 IRC 改进的“痛点”也很简单:首先,团队不需要再连接到特定的 IRC 服务器;其次,离线接收消息,成员不需要始终同时在线;第三,将所有功能都在界面上展示出来,所以人们不会忽视很多高级而有用的功能,学习起来也很容易。

像 Slack 以及微信、WhatsApp、Twitter 等不同类型的中心化、商业化的聊天应用纷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去中心化的 IRC 看似廉颇老矣。不过在编程领域并非如此。秉持开源精神的程序员仍然活跃在 IRC 上,始建于 1998 年的 Freenode 一直帮助 IRC 社区围绕开源编程而运作,富有成效地运转了 20 多年。

很多现在我们看到的创新与“微创新”令人眼前一亮,但其实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就像 80 年代的新潮衣服放到现在仍然可以在 T 台一战,时尚就是十多年一个轮回,而互联网也是。

后记

在 MSN、QQ 和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中“碰一碰”对方,起到的是一个确认对方是否在线,以及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微信跟早期聊天软件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永远在线”,而过去我们都会带着焦躁不安的心情,看看谁的头像从一片灰色里亮起。

为什么以前的聊天工具告诉对方你在不在线很重要?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网络状况不好。如果不提供这个在线状态,你可能就是在瞎等,还浪费电话费。

但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很像你在现实生活当中碰一碰对方,不一定就会起到“撩骚”的效果。

从 MSN“闪屏振动”的经历可以发现,“碰一碰”因为会给群里的所有成员发送一条通知,所以很显然会形成滥用。如果微信不能通过热更新来解决滥用问题,这个功能很可能会被“玩坏”,就像此前朋友圈回复表情包一样很快就下线,那可是相当令人遗憾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微信“拍一拍”背后的故事  背后  背后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报道行业

 3年后移动互联网的8大预测

说实话,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未来预测,正如刘兴亮老师在当天的发言中所讲的:没有人现在就看到3---5年后的发展变革,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下面列出的就当我对未来几年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