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量用户数据,有可能某个网站数千万条“真实点评”里,近一半爬虫“扒”来的资讯,或是直接用翻译软件粗略从国外网站转译过来的内容;所谓的行业游戏规则,也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默契。当然,这些更可能是创业征途中的一个必由路径,因为这个圈子似乎太需要做快、做大、做强了。
“创业总会有原罪,这叫事儿吗?”
“嗯嗯,你说的也对。”
一周前,在深圳举行的一场小型中日创业交流沙龙上,来自两国的年轻创业者正为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这个话题进行着讨论,在角落里两位男士就最近互联网领域的热点话题小声细语着,不时冒出“原罪”、“估值”等词汇,全然不顾旁边几位中日创业企业代表正争论得面红耳赤。
让懂懂笔记感兴趣的,恰恰是双方争论的关键词,用户数据。
“我们创业早期,的确不重视数据(体现),感觉意义并不大。”来自日本的80后创业代表石田丰通过翻译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他们通过一些报道和事例了解到,中国的创业环境比日本友好太多了,把想象空间和估值迅速做大他们能理解,但并不认可。
在他看来,两国不同文化和商业环境孕育出的创业者,在理念、想法与实现途径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若说中国年轻创业者给人的印象是活跃、机敏、胸怀大志,那么日本的年轻创业者就是刻板、保守,“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或许,对于不能容忍“失败”的日本年轻人而言,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创业往往需要过人的勇气、谨慎的态度。他们很少有人崇拜松下幸之助,但对于乔布斯、贝佐斯这样的企业家却极为推崇。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并不追捧乔布斯的那句关于“你是想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的名言,而是更青睐他对Macintosh的执拗。
这种理念,或许很不“互联网”。
但是当天中日年轻创业者的争执和辩论,依旧让不少听众陷入了沉思。
据日本生产力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新入职日本员工中,愿意创业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比例在2003年时曾超过30%,但到了2016年却只有不足15%。
“这个比例,在今年应该是更低了。”石田丰告诉懂懂笔记,日本年轻的创业者并不多,如今的90后、95后创业者基本上是很罕见的。这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创业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成败除了会影响创业者本人以外,还会影响创业者的家庭和亲友。
在他看来,创业必须要有经验、阅历的积累。因此,过于年轻的创业者往往会因为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阅历,在面临困难时做出错误的决策,“三十岁以前创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这个观点,应该是当天两国青年的第一个意见相左的话题。
“这是目前日本创业者年纪普遍比较大的原因,甚至有不少中老年人选择在退休之后开始创业。”石田丰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创业者所积累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多,比起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创业的投入。
而除了年龄层的差异之外,日本创业群体在行业的选择上,也与中国创业者有较大的差别。在石田丰看来,中国的创业者大多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很多人会选择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项目,“其实我自己是比较看好一篇报道里做连锁煎饼店的创业者,这是可以做很多年生意的好项目。”
“日本创业者大多偏向传统行业,以相对比较成熟的产业为蓝本,进行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没有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项目,只是比例偏低罢了。
石田丰介绍说,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领域的项目,在日本大多是由大型企业背书或内部孵化而来的。即便有草根创业者涉足,也多是数据分析、软件服务这类小而美的形式为主。
他表示理解两国在人口基础、社会需求和商业发展上的差异,因此对于本国创业者保守的理念,感觉是在情理之中。“我的团队是设计、制造符合当前年轻人审美要求的陶瓷制品,这次交流团里还有不少创业者选择了餐饮、制铁等传统行业。”他告诉懂懂笔记,对于这些传统创业项目在交流时不被中国的年轻创业者看好,他多少有些诧异。这个三十岁出头的工科男不太认可被指出“这不是创业,而是在做生意”,“我的确没有弄清楚创业和做生意的差别在哪里。”
在石田心目中,通常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融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都可以视为是创业行为,这与行业是否领先或者这个事业是否会改变世界并无关系。
“对于我来说,互联网技术只是提高效率的辅助工具,你做的东西是什么才是核心。”他又做了一个解释,因为他们没有互联网+传统行业这样的概念,所以听到相关的PPT演示,总感觉不是很理解。
但是在现场演示时,可以看到一些创业项目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试图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也有个别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的数据,或借助应用软件分析用户画像、市场潜在需求的项目出现。
早期融资是双刃剑吗
“融资路演我见过,但接触比较少。”
一聊起融资路演的话题,吉野和辉似乎显得有些无措。作为Base在涩谷的一位软件企业创始人,他表示和团队都不期待资本方介入创业的初期过程,甚至说心理上是排斥的。
吉野在交流时表示,自己在创业交流沙龙上看到所有中国创业者都展示了各自的公司PPT,几乎同时也都标注了募资需求。而他反映不少日本创业者从创业到运营几年时,几乎都没有编写过一份完整的、用于展示PPT,这让他感受到两国创业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
“不少(中国的)朋友告诉我,创业PPT就是用来介绍项目概要及商业模式的,主要用在路演、融资洽谈会或者相关沙龙的时候。”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不少中国创业者告诉他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已经编写了一版PPT,而日后的发展中也需要不断修正、迭代和完善。
吉野坦言,大多日本创业者的项目启动资金、孵化资金都是自掏腰包,少数会从银行贷款。而所谓天使轮融资,尤其是大笔资金的融资都不太能够接受。只有当项目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拥有一定的竞争壁垒之后,才会寻求融资,以帮助企业稳健经营,同时招募更好的人才。
“因为这的确没必要,我们一开始并不会去做PPT。如果有人咨询项目投资,商业模式方面也是当面几句话就能解释明白的。”在他看来,日本的创业氛围不浓厚,风投市场也并不发达。如果创业初期就引入资本介入经营,对于项目来说肯定会存在较大风险。
在他看来,涉及利益相关问题,机构或多或少会都介入、影响到创业者的经营和管理,在项目尚未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的时候,投资人左右团队决策,导致发展方向发生改变也是有过先例的。
“创业都需要钱,但创业者也需要独立自主的决断权。”吉野告诉懂懂笔记,早在创业之初,他经商多年的父亲就曾提出,要投资他的软件项目,但被他婉言拒绝了。
在他看来,哪怕是至亲,也会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他不想因为资金的问题,丧失了对于企业的独立决断权力,也不希望有朝一日在钱的作用下,改变创业的初心。
根据Japan Ventur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度日本私营创业公司融资规模仅为2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风投总额(842亿美元)的3%;约为中国2017年上半年行业所获投资总额2428亿元人民币的7%。
与中国创业者普遍认为融资是创企发展的“助推剂”不同,日本创业者似乎更觉得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不好,往往容易伤及企业自身,因此他们在融资的问题上一直显得十分保守。
多花时间专注做一件事
“我们团队会针对市场变化每半年微调战略,发展目标、方向都会不断作调整,不断通过迭代完善产品。”
在交流沙龙上,一位中国90后创业代表在介绍项目时表示,国内创业团队头脑更“灵活”,不喜欢钻牛角尖。当发展遇到困阻时,都会选择更积极主动的方式,调整战略、目标,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这其中有一些年轻的创业团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先后调整了十多次战略目标,有的甚至连跨了好几个领域,在不同的行业中寻找新的机会与突破。有团队表示,上半年在发现电商行业存在很大弊病后,下半年就主动拥抱区块链了。
“这样可能会提高成功的效率,但结果似乎比较违心。”在场的日本创业代表浅野在交流时脱口而出,他表示作为一名普通创业者,在发展战略制定上依旧会比较固执。
与另外几位发言者观点相近,浅野认为创业过程即便困难重重,但他们很少会调整发展目标、战略方向尤其是不会改变涉足的领域。因为市场开拓一定是早期遇到的主要问题,他和创业伙伴很多时候都是尝试去解决首要难题,多和团队研究目标市场的现状和问题,甚至是钻牛角尖。
他笑着表示,可能这种理念是比较“傻”,但是因为还是习惯于稳和扎实,一条路走到黑或许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一定会收获大量经验。
“其实周围会有很多项目失败,而这些创业者会选择东山再起,但领域、方向不会做太多改变,往往只是做一些市场策略方面的调整。”浅野表示,能够让日本创业者最终止步的,往往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创业资金耗尽了。
他在创立这家社交网络应用之前,曾在同一领域中失败了三次。然而让浅野感到欣慰的是,在他43岁的生日之前,公司项目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始实现季度盈利了。
“中国的创业者大多很年轻,这让我很羡慕。”他知道自己的年龄似乎有些偏大,在这次创业交流沙龙进行中,他曾反思过当初项目面临困难时,是否应该及时改变领域、调整方向,如果早做改变是否成功会来的更快一些?
但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他自己就很快否掉了这个念头,因为在创业这一行为并不很受待见的日本社会,不断调整商业模式的做法很可能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这会让他感觉自己很不敬业。
“一生专注做一事,是我父亲传给我的一句话。”在浅野看来,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的停滞不前,日本国内确实很难感受到类似目前中国浓厚的创业氛围,也很难享受到如此众多的创业鼓励政策。他认为这样所孕育出来的创业者,注定就是冲动、有热情、头脑灵活的,但不应该否认日本创业者对于创业理念的理解。
的确,从当天的交流、探讨以及整治中,可以看到更多国内创业者对“改变世界”所抱有的憧憬,也能体会到那种不论过程、只看结果的心态。创业是否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似乎是很难有共识的。而对于日本创业者看重创业过程,重视实践经验的累积,也应该保持一种借鉴、学习的态度。
对于各行各业都正处于上升阶段,企业新旧迭代愈发加快的中国创业市场而言,机会永远会留给敢于抢跑的人;而日本经济面临行业巨头的成熟和稳定,市场被长期割据,确实让不少创业者只能在夹缝中寻求机会。但两国虽然国情有别,商业环境有别,可对于创业初心的见解,创业目的的商榷,不妨兼听则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