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创投圈子里的好朋友吃饭,她说他们公司人心惶惶的有很多人打算离职,原因是之前老板在 12 月的时候突然宣布十三薪不能无偿给了只有 KPI 达标的部门才能给,后来有的部门 KPI 达标了十三薪也没给。老板特别开诚布公的在公司内部的大会上说:「账面上的钱,只够撑 12 个月。」
同桌上的人笑了笑说,好羡慕你们哦,我们公司账面上的钱只够撑到上个月,这个月的工资都得自己奔。
如果你身处创业大街,并且年底了正有些小盘算,上面这种绝望的对话应该都听过了。
大家都觉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行了,我觉得这样不好……
创业者去哪了
2016 年 1 月 5 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6 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份报告里统计了 2016 年 7 月毕业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本科、研究生、博士)就业情况,然后就出现了标题里的结果。
但其实这又是媒体搞得一个「大新闻」,在这份报告的完整版里写明自主创业一节的数据来源于毕业生抽样调查而非毕业生信息库,抽样调查的有效结果为 45271 份,占 2016 年北京地区毕业生的 20%。换句话说,这个数据要乘以 5 才是全北京的估计创业人数,也就是 23 万毕业生里,有 3500 人创业,创业率 1.5%。
这个数字也特别的低,低到任何一个 FA 看了之后都要以头抢地,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依然是个骗局。
因为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拨 1 年,在创业形势「一片大好」的年代,也就是在《2015 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里,这个数字竟然是 703。2015 年的毕业生人数还比 2016 年多 2 万,算下来 2015 年北京地区的创业比例还比 2016 年低了 0.1%,而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是 3%。
为什么互联网扎堆的北京,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甚至低于全国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北京互联网行业扎堆。
IT 桔子成立至今 4 年,收录了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泛相关的公司 50000 余家。几乎你在互联网上见到的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在 IT 桔子上找到档案。但截止到 2015 年,中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有 7000 万。这也就意味着,全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就算是占「中小企业」数量也只有 0.07%。
在北京开个公司搞个 App,随随便便弄个几百万用户,然后赚它一大笔可能是很多一线城市创业者的念头。但即便是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泡沫市场之后,这些想搞个 App 创业的同学们还是连所有创业者的 1% 都不到,这可能让很多自以为撑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旗的互联网人梦碎了,这么小的行业真的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泡沫从何而来,为何而消
「互联网撑起大众创业万众新」这个幻觉来的很容易,因为互联网几乎是门槛最低的创业了。如果搞自媒体、开公众号也算创业的话,互联网创业甚至连注册公司都不需要。
而资本的狂热追逐,又让创业在过去几年成为了一件时髦而体面的事情。乘着 iPhone 的东风,人们像是在 1878 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爱迪生的电灯一样看到了文明之光。
还记得 2015 年的时候,我狂黑过一圈创业。赤潮分别写了《大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别创业》、《京东做股权众筹:一脚踩进烂泥潭》、《36kr 想要害死多少创业者?》,一整年我们都在被创业圈的各种公关法务追杀。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 36Kr 剥离股权融资平台、下轮氪退不搞了,京东东家项目是 180 天以前的,阿里蚂蚁金服的股权众筹页面连入口都找不到了。
为什么要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我会疯狂的唱反调?因为任何一个经历过 BAT 崛起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移动互联网不可能是一个独立于互联网的蓝海,而是一场结果早已确定的收割。
过去 25 年,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所有的创业者都在做连通器的生意——对,就是马化腾说的,腾讯要做互联网的水电煤的那个连通器。
阿里连通了卖家与买家,百度连接了网页与用户,腾讯连接了人与人,其它创业者只是画个小圈子,连接了某一群人或某一群物。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以为有了一片新的天地,但其实无外乎就是在手机上重新连通一遍,BAT 先发优势那么大,最后还是赢者通吃,要么被 BAT 抄袭,要么成为 BAT 的一部分。
IT 桔子并不是创业的风向标,而是 IT 创业的风向标。2016 年 IT 桔子的项目库入库了 2053 个新公司,和 2015 年的 9169 相比下降了 3/4。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兴起到衰落,走完了一整个市场周期,也再没有走出一个 BAT 式的公司。
百度、阿里、腾讯如愿的让他们自己和互联网本身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水电煤,自来水、交流电和煤气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伟大基础设施,但你不会觉得一个电工极客,不会觉得查水表的很酷,也不会觉得燃气行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的格局会越来越像是能源行业,而能源行业虽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现金牛。但这个行业除了垄断之外再无别的秘诀,一点也不性感,互联网同理。
面包确实没有了
同志们,互联网的面包不会有了,再等也没有了,但你们是不会因此饿死的。
把这一波资本寒冬归功于互联网市场的大周期变动是不合理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很努力了,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红利从 08 年炒到了 16 年还想要怎样。可互联网已经形成非常标准的寡头垄断,所谓的「市场」再也不会波起来了好吗?
借一张去年 9 月某个投资人闭门会上的数据,这张 Keynote 上代表的是 2015 年 1~9 月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纵轴是增长速度,横轴是所占比例。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增长最快的是租赁服务、水利、医疗保健、教育、能源,体量最大的是制造业、房地产、水利、交通运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所在的信息技术这一块,在增长速度和所占体量上都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增速虽然还可以,但体量实在太小了,而增速又没有医疗保健、教育、水利这些国计民生的领域快。前有制造业、房地产等体量大的产业压着,后有娱乐文化、农业、新行政的追赶,压力实在是不小。
硅谷有人看的明白,我在《YC:一个投机者的自我修养》里说过,Y-Combinator 为什么这两年投的项目都那么奇葩。因为他们在寻找下一个互联网式的领域,移动互联网显然是互联网的一个子集,它与 PC 互联网接壤太近太近,下一个阿里巴巴不可能诞生在这里。
所以 YC 才会投那么多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的项目,想象一下如果超级耐药菌爆发而有一家制药公司垄断了新型抗生素;想象一下如果郭台铭的工厂里只有几千人,却照样能接百万的 iPhone 订单;想象一下如果能源价格降到无线输电效率只有 10%,我们也能把电力热点像 Wi-Fi 一样铺的满世界都是,这才是可以与互联网诞生所媲美的蓝海。
这些看起来都比招几个程序员做一个 App 难多了,但相比之下互联网巨头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完成了和这些看起来同样困难的事情。
Google 的 PageRank 算法,亚马逊的物流预测,淘宝的海量易量系统,早期手 Q 的在线能力和流量压缩,哪个不是突破性的技术。比起现在拼拼接接前端库就宣称革命性体验的创业者,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马云在达沃斯峰会上说,在十年前阿里巴巴就开始考虑下一代中国人需要什么,他们最终得到的答案是 Happy 和 Health。这两样东西都不是互联网能够提供的,所以阿里搞了阿里影业还积极和好莱坞进行合作,因为电影可以让人快乐。
往回推十年,你需要到电影院才知道自己能买到几点的票,现在你在电影上映之前就能预定好场次和座位,看完了电影还可以在豆瓣上和别人讨论。往回推五年,一个剧组无法想象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组成一个班子,现在阿里影业已经在雇贴吧写手了(虽然很烂)。
但互联网连通器在电影行业的作用可能已经用完了,接下去的五年互联网可能就很难再改变电影的什么了。再往下走,就是要抛开互联网这个概念,让技术和电影更深度的结合。互联网让 VR 成为可能,让大数据成为可能,让实时交互成为可能,所以下一步 VR 可能会进影院,大数据可能会帮助编剧写作,实时交互可能会成为新的观影模式,但人们会渐渐淡忘互联网+电影这个概念。
因为我们会忘记,最初电影和互联网是没有关系的。
雾霾锁城的那几天,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吉野家吃饭。
等待小火锅开锅的时间里,我看着腾腾的热气逐渐融入屋内都能看得见的雾霾里。因为公司离得近,所以出门的时候我没有带口罩,感到鼻子被空气中的粉尘刺激着一阵阵的发痒。
旁边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金链大哥和同桌说:「在北京这地方是干不下去了,我打算回老家那边创业。」
「和那些给写字楼卖水果的一样,我去给他们卖口罩,肯定赚。」
我觉得这个创业思路就挺好的,毕竟下了 10 个空气质量 App,最后也还是需要一个口罩来解决问题。
「但是,我得先开个微信号。」
十年前,谁摆地摊还搞公众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