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西门子、大众、彪马、阿迪达斯和妮维雅等世界名牌更是成为德国制造的代名词。
大到汽车,小到运动鞋,中国人对于严谨精密的德国制造可谓推崇备至,甚至从合理赞美上升到夸张神化。
许德国人自己都不知道,德国制造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俨然超凡脱俗,甚至是达到了迷信和神话的地步。
青岛永不内涝的德国殖民时期建造的下水道系统的“百年神话”;
兰州铁桥的德国设计师多年后寄来维修保养信的“美丽传说”。
这两则德国制造神话流传甚广也是因为“德国制造”的严谨精细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Made in Germany无疑是高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象征。
这倒也不完全怪中国人,“德国制造”在世界上本就备受青睐,德国产品的普遍标签为“质量”与“安全”。
“德国制造”一直被视作质量过硬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却一度因山寨货被扣上低劣的帽子。
然而,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情况已今非昔比。
德国《质量管理杂志》网站早前报道称,这项调查显示,将近82%的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德国制造”的对手。
其中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官方阻挠吉利入股奔驰。
先是针对近日吉利收购戴姆勒近10%股权一事。
3月1日,德国经济部长正式要求吉利需对入股戴姆勒的动机作出解释。
同日德国媒体《棱镜》报道称,戴姆勒将寻求阻碍吉利获得公司监事会席位。
焦虑中国制造输出"后花园"。
另外,刚刚走出组阁危机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与来访的马其顿总理扎埃夫举行的记者发布会上称:
她警告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合作“渗透巴尔干”,反对中国制造业输出东欧国家。
要知道,二战后至今,德国费尽心机地将中东欧国家打造成自家“后花园”,成为德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一部分,依仗的就是手中的“屠龙刀”——德国制造。
德国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它是中东欧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母国,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上游。
东欧国家扮演被产业分工者的角色,或提供廉价劳动力,或成为德国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而今过去崇拜敬畏德国制造的“中国龙”如今看到“屠龙刀”竟然选择“逆流而上”、“逆天而为”,这让德国十分不满。
加之,近几年中国制造对德国的反向输出不断增多,角色反转下的德国表示:心态已彻底炸裂。
1:
是什么让德国心态炸裂?
1:高铁领域
中国的高铁如今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而此前,德国高铁一直以来都被推上神坛。
高铁中国制造还没有开始时,我们虚心向德国学习经验,由最开始的模仿到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直到把中国高铁打响到海内外。
而作为一直以质量著称的德国也遭受打击。
今年2月,德国建造了近20年,耗资达100亿欧元的ICE高铁在首趟运行时因抛锚而停车三次。德国高铁故障停运后,大量爆发了德国制造召回事故。
图为德国最新型高铁ICE4试运行
德国媒体无奈表示,德国高铁之所以堕入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制造带来的过大压力而造成的。
中国高铁持续扩大海外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大,逼得德国的高铁技术一步步沉溺堕落。
晚点不断、故障频繁的德国高铁,连德国自家网友也忍不住频频在网上吐槽。
连接德国最大城市慕尼黑和柏林的全新300公里高铁在首秀当日当众抛锚,被一位女记者拍下照片吐槽
晚点73分钟
晚点465分钟
中国高铁8分钟硬币不倒已成世界高铁界的一段神话
“复兴号”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中国高铁也走出国门,在美国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等世界各地斩获订单。
而征地困难、拆迁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因素更是限制德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这让作为世界铁路发源地之一的的德国心态爆炸。
2:基础设施
德工人抗议建桥进口中国钢材。
据德国《西德意志汇报》报道称,德国北威州计划在莱茵河上新建一座大桥,建桥的钢铁将从中国进口。
德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五金工会”负责人对此深表不满,称用中国钢铁建造莱茵河桥是个“笑话”,他们甚至要求德国政府给予解释。
那为什么修一座桥会因为中国而抢占头条?又为什么会引起德国最大的工会不满呢?
原因很简单,这座桥所用钢铁的三分之二都将从中国进口!
这让作为西方钢铁中心的德国的工人界感到耻辱,心态瞬间炸裂。
五金工会认为北威州可以说是“欧洲的钢铁中心”,但州政府却从中国进口大量钢材,简直是个笑话。
五金工会声称,中国钢材质量不如“德国制造”。德国钢铁公司的利益组织“钢结构建筑论坛”也批评州政府使用质量不佳的中国钢材。
德国钢铁公司的利益组织“钢结构建筑论坛”也跟着批评州政府使用质量不佳的中国钢材。
图为莱茵河"德国制造"旧钢铁桥
不过讽刺的是,用“德国制造”建成的旧桥一直被认为是德国西部基础设施崩溃的象征。多年以来,载重超过3.5吨的卡车不能通过此桥,还有大桥部件脱落。
3:重工机械
起重机之乡引进中国重工。
在去年10月的“中国正在说”节目中,振华重工原董事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副总裁宋海良,与大家分享了振华重工一步步壮大的艰难历程;
其中他分享了一则德国汉堡港引进振华重工集装箱起重机的故事:
国货入德振华侨人心。
当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船,带着那四个集装箱起重机,经过德国汉堡港河流两岸时,两岸华侨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当时岸边有个娱乐场,娱乐场老板看到这一幕,自发升起了中国国旗。
运输船的船长迎着国旗致敬,说没想到作为一个中国的普通人,也能为国家带来荣誉和骄傲,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特殊礼遇,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自豪。
可能有人会问振华重工能有多厉害?那凯撒告诉你一件事。
2013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美国港口演讲“让美国制造回到美国”时,一阵风把他背后龙门吊上的美国国旗吹翻了。
露出里面原先被盖住的标志,正是振华重工的标志。
德国曾是起重机的故乡,而德国在重工机械方面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先进水平,现在居然开始引进中国制造了,德国这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4:医药领域
神奇中药征服德国民众。
前段“神秘的东方药膏”京都念慈庵枇杷膏征服了许多久咳不愈的美国人,同样来自中国的神药也征服了德国民众。
在德国亚马逊上,每瓶150ml的将近12欧元,300ml的居然卖到23欧元了!喉糖也要近8欧元,简直天价!而且居然还都是五星好评!搞得凯撒都想辞职去德国卖枇杷膏了。
再来看看德国网友的五星好评
“我兑水一天三次喝完止咳糖浆后,第二天症状就减轻多了,这药太赞了!”
德最大仿药厂受困中国原料药短缺。
3月2日,德国最大仿制药生产商STADA负责人Ronald Seelig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环保督查力度持续加大,导致大量原料药厂被关闭。
因而这些原料药厂向STADA的产品交付被中断,这对于依靠中国原料药生产的STADA来说,是个沉重打击。
近二十多年来,全球原料药生产中心逐步从欧美转移至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
目前,中国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解热镇痛等大宗原料药占据了国际市场主导地位,几乎全部由中国企业生产。
我不吃你的中药还不行,现在就连吃自己生产的西药也要受制于中国制造,这让曾经作为西药生产中心的德国心态彻底爆炸!
2:
今非昔比,德国心态崩裂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除了这个原因,德国制造过去和现如今对中国的影响力的强烈反差是德国现如今心态爆炸的重要原因。
山东的胶济铁路,德国制造
近代山东的重要工业基地——淄博煤矿,德国制造
黄河第一条大桥兰州中山桥——德国制造
大清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舰,德国制造
自清末以来,从工业生产到基础设施再到国防建设,几乎全部依赖于德国制造 。
可见在中国的工业近代化进程中,德国制造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经历了无数列强轮流入侵、割地、赔款之后百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德国看来,中国不过就是德国制造的倾销地和原料产地,仅仅是德国庞大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一个小齿轮。
而当今中国应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实现了“桥自己造,路自己铺”,也实现了钢铁、汽车、手机、电视产量等多个制造业产品达到世界第一;
更是把钢铁、医药、重工等德国原有成熟工业体系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到了德国。
天下没有长盛不衰的国家,德国正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依靠自己前半生以各种手段从中国掠夺来的财富,在虚幻的荣华之梦中逐渐地走向衰败。
而近代以来一路上卧薪尝胆、披荆斩棘的中国,正如一头东方雄狮沉睡中醒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看着曾经落后于自己的“低劣山寨货”中国制造逐步崛起,甚至有超越自己的可能。
以往都是中国完全进口依赖于德国制造,现在在某些领域竟是德国进口甚至是仰仗于中国制造,这样角色反转,德国既着急却又无计可施,心态怎能不爆炸?
3:
正视中德制造发展
"质造"必经"劣造"之路。
不管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都是从劣质产品阶段演变为优质产品阶段的。
谁能想到如今高质量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也曾意味着粗制滥造,是假冒伪劣品的代名词。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德国却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
德国便仿造英国产品,再用英国制造的标签出口到世界,从铅笔玩具到钢琴家具,“德国制造”甚至完成了德国军队不曾完成的壮举——占领英国,俨然就是现在的中国制造。
深受德国工业仿制品侵害的英国厂商推动议会通过商标法案,要求用“德国制造”的标签用来标识来自德国的便宜复制品。
谁能想到,以质量著称的“德国制造”,曾经是英国赐给德国的劣质标签。
同样,中国也在学走德国制造的道路: 先做劣质产品—赚钱—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赚更多钱—继续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制造业发展过程。因此,某些国人也不必过度神化德国制造,本就底子单薄的中国制造被贴上山寨劣质品的标签也不足为奇。
去年11月德国《明镜》周刊封面上那个醒目的黄色拼音“Xing lai!”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的“醒来”一语双关,文章最后以拿破仑两百年前的名言结尾:“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
但文章更着重强调德国应该“醒来”,中国经过40年的惊人发展,已经跨越了政治、经济和科技超级大国的门槛,德国却不知自己面临怎样的挑战。
凯撒认为,德国应该先抱着平和公正的心态去客观看待中国制造的崛起,然后再去思索如何应对中国制造的崛起。
然而,虽然中国制造在质量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对中国质量的质疑声逐渐减少,但与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德国相比差距仍存。